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1,000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大寶

2017-05-29 07:33:44

我們盛讚的只是兩個被摧毀的自我意識


文/王大寶

這部電影被中國影迷高度評價,大意就是堅忍不拔、女性解放等等的高度。這些在國家層面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在個人發展的意義上看並不見的是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

既然有盛譽,就一定要有反面的聲音。若是這樣一部電影要傳達的價值觀被國人接受並執行,那將會是一場社會的倒退。我這樣說並不是危言聳聽。

父母是否應該蠻橫的干預孩子的選擇

在中國社會中,大部份人都或多或少被父母強行干預過生活。最常見的就是高中選文理科、大學填志願、工作以及婚姻問題。我看見過很多人在網上吐槽,被家人逼著考公務員或者考研,被逼著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親,被逼著生孩子等等。

早戀他們不能接受,畢業之後沒有談戀愛他們不能接受,對象不是公務員他們不能接受,對象身高太矮他們不能接受,對像是外地人他們不能接受,你不願意生小孩他們不能接受……

你去私企上班他們不能接受,你到外地上班他們不能接受,你工作需要應酬他們不能接受,你工作沒有技術含量他們不能接受,你掙得少他們不能接受,你掙得太多他們也不能接受(怕你的錢不乾淨)……

他們能接受什麼?他們其實什麼都不能接受,只要你走的路不是他們幫你選的。

在這部電影裡面,傳達了一種價值觀。孩子是無知的,他們沒有能力做決定。所以家長有義務幫他們做決定,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如果有痛苦,這也是暫時的,等以後就好了。

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父母(不是全部)由於眼界以及教育水平或者時代背景的原因,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幫助孩子做決定。他們用他們已經過時的經驗來判斷孩子的未來,而事實上,他們對孩子的知識結構一無所知。

如果說人生選擇是一種賭博,那這樣的決定失敗的風險就太大了。我曾經親眼見過父母為孩子選擇了職業,然後孩子鬱郁很多年。我也見過父母之命的婚姻最終杯具收場。當然,這樣的場景在電影中是不可能拍給你看的。他們只會用結果證明過程的正確。

我並不是說父母的決定永遠都是錯誤,我意思是父母希望幫孩子做決定,但是無法承擔錯誤之後的責任。一切錯誤之後帶來的後果都是由孩子來承擔。他們給予的並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自己曾經想要的。這又說到了下一個話題。

被物化的子女,以及被延長的人生

「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這個觀點被大多數人接受。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孩子的生命是他自己的,並不是誰的延續。用帕菲特在《理與人》當中闡述的觀點,「我」只是意識的延續。而意識是一串連續的記憶。所以每個人都無法延續別人的生命,至少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太可能的。

基於這種觀點,孩子實際上是被物化的,孩子被看做是家長的私產。既然是私產,那麼就可以隨意處置而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所以才有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語,所以才有了《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的典故。

在電影中,父親強迫女兒摔跤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孩子實現她們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金牌夢」或者精忠報國的理想。所以,孩子真正的意願,父親完全沒有考慮過,也並不關心。這在電影的情節當中可以得到印證。大女兒獲得金牌後獲得了「我為你驕傲」是因為你幫助我實現了我的夢想。

有人會用「後來孩子選擇摔跤是自己的意願」來反駁我。請問,人在這種強權壓制下,還有別的選擇嗎?他們不「自願」還有別的選擇嗎?人們都會在困境下適應環境,這是人的適應力。大女兒在進入體育學院之後有一段時間短暫的對摔跤的勝負並沒有那麼在意,這在我看來是自我意識的短暫覺醒。不過被各方壓力馬上壓制了。

孩子的存在是為了實現父母的理想,這種事倒在我們身邊並不罕見。比如有些家長會送孩子去學鋼琴、小提琴等等樂器,他們的出發點很複雜,有一部份可能就是由於這是他們自己兒時的夢想。這種夢想的繼承或者轉移讓孩子失去了自我選擇的權力,也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本地化思考與印度國情

如果站在印度國情角度上來看,或許這裡面傳達的價值觀能夠為印度帶來社會觀念上的變革,其積極意義大於消極意義。但是作為本地化思考呢?有沒有想過這部電影對帶來國人觀念上的倒退?那些唱讚歌的人可以仔細思考一下。當然人都是自私的,不排除很多被父母強行控制的人也希望控制自己的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自私也好,復仇也好,控制欲也好,愛也好,不好界定。

這部電影的槽點很多。男權、體育精神、重男輕女,功利人際等等,不一一展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