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動人之作,印度良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批判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是進步的第一步,沒必要為自己祖國被放在聚光燈下羞恥,應該羞恥的是我們的國家在哪一方面還有欠缺。」
——阿米爾·汗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讓我起立鼓掌,振臂高呼;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讓我不知如何給影評起名。
在我看來,本片探討的內容非常豐富:愛國、女權、勵志、夢想、教育、親情……簡直是主流價值觀的大集合;同時採用了「某人為了一個不可能的目標不懈努力並最終取得勝利」的老套情節。然而,能讓主流價值觀電影打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份、不同性別的觀眾,必然不易。作為一部體育題材電影,本片的尺度十分恰當:既沒有片面強調印度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沒有刻意迴避問題;既沒有讓觀眾悲觀絕望,也沒有讓觀眾一笑置之。《摔跤吧!爸爸》保持了鮮明的印度特色和高超的製作水準,展現了印度電影人的敬業精神,也讓我在這個沒什麼好感的國家身上看到了一絲希望。
一、關於父愛
電影名Dangal意為「摔跤吧」,「爸爸」雖是翻譯時加上,但恰到好處。儘管電影的主線是女兒的成長髮展,旁白的作者是侄子,但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馬哈維亞才是電影的真正主角。隨情節發展,父親被檢視、被考驗、被讚美、被認同,既是故事成立的前提,又是核心精神的實體化身。
《摔跤吧!爸爸》最具爭議的就是馬哈維亞「狼爸」式的教育模式。然而,馬哈維亞是在意外發現女兒的天賦,並經過深思熟慮後才讓女兒學習摔跤。他還給自己一年時間,如不成功則徹底放棄。這是父愛和夙願之間的妥協,也是馬哈維亞孤注一擲的最後抉擇。為鎮壓女兒的反抗,馬哈維亞執意剃除女兒的長髮,讓女兒在形象和功能上都向男孩靠攏。誰規定女人必須留長髮?恰恰相反,剪下的每一刀都是破除性別偏見的堅實一步。隨後,短髮還成為戰鬥精神的象徵。
體育學院的幸福生活使吉塔自以為已改變命運,因此追求勝利的動機已經大不如前;在教練的錯誤指導下,吉塔重技術而輕戰術。這就使吉塔在世界大賽中四戰四敗,首輪即遭淘汰。父女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以致於吉塔親手把父親——幼時的權威——摔在身下。由此開始,吉塔佔據父女關係的主導。此前,父親說一不二;此後,父親轉而提供建議和精神支持。這種微妙的轉變恰是女兒成長的必然結果,也許暗示著吉塔獨立意識的逐漸成熟。
馬哈維亞對孩子及其嚴苛,但在外兼具強硬和溫和兩種面孔。馬哈維亞不惜為女兒對抗全世界,為女兒遮風擋雨,樹立信念:剛讓女兒練摔跤時,面對村民嘲笑和不解,父親緊繃著臉;第一次參加大賽時,面對叫囂「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的工作人員,父親怒不可遏……女兒尚且能將委屈和不滿發洩給父親,父親的傷口又能靠誰消解呢?
面對嬉皮笑臉的體育局官員,外強中乾的國家隊教練,嚴肅的體育學院院長,馬哈維亞全然失去威嚴,用商量甚至渴求的語氣為女兒爭取利益:「院長大人!您看,這是我的女兒在古吉拉特邦比賽掙得50元獎金,這20元是在哈里亞納邦掙的,還有這個,這個……如果她們犯了什麼錯,那就是他們有一個嚴厲的父親:我強迫女兒練摔跤,讓她們每天5點起床,失去了美好的童年,她們反抗時還剃掉她們的頭髮……這兩個孩子一路走來太不容易了,我實在不希望印度失去兩個天賦異稟的摔跤選手,請您一定再三考慮,不要開除他們,謝謝您,謝謝您啊!」一個嚴肅的父親,竟然有柔軟的內心,精心收藏女兒的每一個小成就;走出辦公室,他又把自己的柔軟全部隱藏,嚴肅的像一尊雕像。
父親深沉而隱忍的愛,不過如此吧。
二、關於教育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有人認為,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與子女做朋友」,「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實則不然,在孩子尚幼,缺乏辨別能力的時候,父母有義務強迫孩子接受教育。更何況,以馬哈維亞家的經濟條件和印度社會的現實情況,女孩有何選擇?如果在這時順著孩子的意思來,不僅不利於父母樹立威信,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女兒起初難以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後來成為命運的主宰才感激不盡。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榜樣,這一方面要求家長以身作則,盡心盡力,另一方面要求家長定力十足,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馬哈維亞不僅排除萬難為女兒創設練習、比賽條件,還不懼嘲諷,堅持選擇。
家長的在孩子成長中的身份要相應改變,引路人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作為引路人,關鍵在於心理疏導和授人以漁。決賽前的父女談心深情而激昂,觀眾隨人物情緒的起伏而熱淚盈眶;最後決賽,女兒想起了父親的話:「爸爸不可能每次比賽都來看你,也不可能每次都告訴你怎麼做,比賽要靠自己贏。」讓孩子學會方法,即使沒有父母庇護,也能直面艱難冷酷。這枚金牌最重要的意義,便是吉塔的成熟。父親的那句「你是我的驕傲」,是他唯一一次在女兒面前展現自己的溫柔。
三、關於女權
印度社會什麼樣?
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可以妄言:「一個女人在男人的眼裡就是性。印度擁有最好的文化,而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女人的位置。」男人可以在電視裡公然叫囂:「如果我的女兒或姐妹有婚前性行為,我一定會把她扔到豬圈裡,澆上汽油把她燒死。」女人認為丈夫死後「誰來保護她,她為誰而活?」黑公交強姦案的案犯的犯罪動機居然是「體面的女孩不應在晚上九點以後出門,她應該平靜地被人姦淫。」
在印度,如果生下女孩,家長可以把她溺死;童婚率高達47%,每年有1500萬印度少女中斷學業相夫教子;女性的識字率只有65.9%;每3分鐘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鐘發生一起強姦案;每年約有9000名印度婦女因為嫁妝達不到婆家的要求而喪命,更多人致殘或身體留下永久的傷害;57%的印度男人和青少年和53%的印度少女認為,丈夫打老婆是正當行為……
如此嚴峻的形勢,與印度的「大國」地位不相符合。
《摔跤吧!爸爸》中,馬哈維亞的妻子說:「對不起,我沒給你生兒子。」做餅的老闆說:「女孩就該待在廚房裡。」賽事主辦方說:「哪有女人參賽的道理,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呢。趕明舉辦個廚藝大賽,讓你女兒參加,怎樣?」所幸吉他和巴比塔有個頑固而堅強的父親,還有個全力支持她們的母親。不然她們改變命運的火苗,很快就要熄滅在群眾無知的浪潮中了。
就在吉塔和巴比塔反抗父親的時候,一場婚禮改變了她們的想法。14歲的新娘說:「我倒是希望我有個這樣的父親,能為我的未來著想,而不是從小隻讓我學做家務,滿14歲就要嫁給素未謀面的男人,終生與鍋碗瓢盆為伴。也許你們的父親專橫頑固,但他把你們當自己的女兒看,希望你們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當幼女嫁人不再是新聞,當人們對女人的低賤地位習以為常,當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命中注定,所有人都已將你的未來永久扼殺。
決賽前夕,馬哈維亞對吉塔說:「看到那些姑娘了嗎?如果你明天贏了,勝利不只屬於你,還屬於千千萬萬個被歧視、被誤解的女孩。這將是被禁錮在繁瑣家務中的女人的勝利,是所有被認為不如男孩的女孩的勝利,是只能相夫教子的女人的勝利。明天你的對手不是安吉麗娜,而是所有歧視女性的人。」要想迎來黎明的曙光,必須有人衝破世俗的黑暗。在那個默許女性只能屈膝於男子,終身與柴米油鹽為伴的國家,吉塔和巴比塔的「逃離」讓更多女性認識到自己可以擁有不同的人生。在她們的示範下,先後有1000名女性投身於摔跤運動中。昏暗的天空,終於露出一絲曙光。
女權崛起的目的是讓女性享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力和義務,讓全社會尊重女性自主選擇的權利。女性既可以選擇成為摔跤手,也可以成為家庭主婦。「女尊男卑」、「家庭主婦就是對女性的無情束縛」等言論,都不可取。
四、關於「唯金牌論」
電影將國家隊摔跤教練塑造成一個陰險、無能、妒忌心強的反派角色,事實卻完全相反。馬哈維亞從未插手國家隊的正常訓練,而決賽前教練將馬哈維亞關在儲藏室的事情,完全是為了增加戲劇衝突而設置的虛構橋段。不過,馬哈維亞的一番話十分正確:「冠軍才能讓人記住,銀牌很快會被遺忘。」在畸形的「唯金牌論」背後,是印度低下的女性地位,也是無數女性一眼到頭、毫無希望的未來。
作為體育強國的中國,在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陷入了「唯金牌論」。所有人都認為運動員是為國家而戰,忽略了競技體育「更快、更高、更強」的本質。曾幾何時,我們常常看到運動員賽後痛哭流涕,連聲道歉,承認自己對不起國家的關注和組織的培養。金牌的代價,恐怕太過高昂。
好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國民的態度發生了積極的轉變。1984年奧運會奪得6枚獎牌的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寧,因為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沒有贏得獎牌而遭到尖刻的批評。但是,今年沒能獲得金牌的射擊選手杜麗和易思玲卻在國內得到鼓勵。當我們的心態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懂得欣賞比賽,坦然為對手鼓掌,就越凸顯大國的自信和包容。我們依然需要金牌,但更需要超越自我。
五、關於運動員的退役生活
《摔跤吧!爸爸》中的馬哈維亞曾是全國冠軍,他的家人卻勸他說:「別再摔跤了,金牌能當飯吃嗎?」退役後的他榮光不再,貧困窘迫,給孩子買雞肉也要費盡口舌砍價、賒帳。除了當運動員,馬哈維亞沒有任何謀生手段。
中國運動員的培養路徑和淘汰體制過於慘烈,註定讓體校學生難以兼顧文化課。這就導致大部份運動員退役後與現代社會生活脫節,缺乏基本保障,飽受傷病困擾。不少為國家爭光的優秀運動員退役後看大門、當搓澡工,甚至被迫出售自己的獎牌。皮筏艇運動員楊文軍曾兩度奪得奧運會金牌,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我不想把運動員當作自己的工作,但我沒有選擇未來的自由。從小到大,沒學過體育之外的任何東西。我現在除了體育什麼也做不了。我有我自己的夢想,但我沒有實現它的能力。」
英雄淪落至此,的確令人唏噓。這是體育制度的悲哀,也是整個國家的悲哀。一個冉冉升起的民族,怎能忘記英雄。
六、其他
電影的前半程加入了不少輕鬆歡樂的情節,緩和了觀眾的情緒。配樂多帶唱詞,民族特色鮮明,與情節銜接緊密,裹挾著戲謔與諷刺。雖然父親有些說教,但本片憑藉出色的氣氛把控讓觀眾難以察覺,減少了抗拒心理。剪輯和節奏的控制在片尾的三場比賽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情感層層遞進,飽含力量。冷門的競技場景因此不再枯燥無味。觀眾對勝利的渴望在戲劇衝突中集中爆發,整體效果動人心魄。
然而,父親的形象雖不扁平,但在主旨上卻「高大全」。本片憑藉馬哈維亞之口,將金牌的價值提升到女權和印度的勝利。父親是幾乎是故事的唯一推動力,向神一樣從不犯錯。但這些瑕疵並不影響全片的藝術魅力。《摔跤吧!爸爸》不僅諷刺了印度社會,也對中國有著無盡的啟示意義。我不得不提出三個問題:
一問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為何頻頻死灰復燃,體育運動「唯金牌論」何時徹底消弭?
二問廣電總局:中國為什麼拍不出這種諷刺現實、發掘內心、引起共鳴的好電影,現行的國產電影保護制度為何適得其反?
三問體育總局:我們的官僚是否盡職盡責,我們的教練是否真正懂行,偏遠地區的體育事業是否得到全力支持,運動員退休後為何得不到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