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0 02:01:35
《末代皇帝》是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拍攝的歷史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故事片,貝托魯奇唯一一次講述中國的故事,關於中國的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金獎(本片獲得1987年第60屆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服裝獎、最佳作曲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美工獎) 到了今天,中國的電影也很少有一部能超越它的思想和藝術高度。充滿懸念、時空交錯的剪輯手法,對色彩的巧妙運用以及恰到好處的音樂無疑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影片講述了溥儀的一生。溥儀不到三歲就進宮做了皇帝,很多事卻不能自己做主,一直渴望到宮外去。後來,他終於離開了故宮,來到了外面的世界。然而事業和愛情都很不順利,他最大的渴望變成回到他的宮殿做皇帝。抗戰勝利後,他進了監獄,經過改造獲得新生。最後,他成為一個普通的園丁,卻再也不能隨意進入那個曾經屬於自己的宮殿了。 作為一部電影,它不是紀錄片,反映的並不是溥儀這個人物的真實歷史,而是從一個西方人的視角去看溥儀這個人,有自己的感情傾向。 那年,貝托魯奇在接受法國《首映》雜誌記者採訪時說:「要是我對溥儀沒有同情,我就不會拍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歡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愛攝影機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們是惡劣的,我也設法使他們具有某種悲劇性,從而產生一點高貴感。……這些人物雖是可憎的,但他們也是世界的一部份,我並不諒解他,可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 看了這部電影,我對溥儀有了新的認識。以前,我覺得他與日本人相互勾結,迫害東北人民,是歷史的罪人。現在,我對他有些同情。當時大清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而他只是一個孩子,還在貪玩的年紀,如何力挽狂瀾?自古以來,為了爭奪帝王之位,很多人不擇手段,但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溥儀是否真的願意做這個皇帝? 在他失去皇位後,他又背負著亡國之君的罪名。當日本人戴著偽善的面具向溥儀拋出橄欖枝,單純的溥儀相信了。再次登上皇位,溥儀既有自己的私慾,也有造福百姓的願望。溥儀有一顆善良的心,但並不聰明。他只是日本人的傀儡,徒有虛名,還加重了東北人民的苦難。 通過電影,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和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慾望,也有為國為民的心。溥儀不應該僅僅只是一個賣國賊的形象,他也是一個善良又有點愚蠢的人。 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兩面性,簡單地用「好人」「壞人」兩個詞語來評定他們,未免太不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