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23,41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流動的螢火

2017-05-31 00:36:29

一個女人和她三個離家親人的故事


終於,故事回歸到最純正的華人文化里了。這一次的家庭終於有了看似最柔和正常的父女之情,導演卻又玩起了另一種「倫常」。作為「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導演發揮得比前兩部更加遊刃有餘。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出自《禮記》。人性兩大基本需求,無外乎飲食溫飽、男女之欲。

飲食文化本就是漢文化中及其絢爛的一筆,這種文化是張揚的,極致的,以致於它已滲透人際往來的方方面面。(大家笑談曾經見面招呼的方式便是「你吃了沒?」;每一個節日必然要和一種食物牽扯上關係,比如端午節傳承到今日,浸染於快餐文化裡的中國人可以忘記屈原和龍舟,獨獨「吃粽子」被提煉出來作為不能遺忘的節日精髓,「端午節」已儼然變成了「粽子節」。)

男女關係自然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恰恰這種關係卻是漢文化里最隱晦,最壓抑的一面。

男女之欲便躲在飲食之欲的背後,半遮半掩的借水行舟了。

《飲食男女》,重點還是「男女」。




這大概是李安最工於結構的一個故事了。


故事有兩條線,一條線是一家四口人各自的男女感情生活。其中多段的私人感情中,都有食物的「牽線搭橋」。

二女兒家倩得知陞遷後與情人幽會,主動做了一桌的好菜;她與公司同事李凱的最後會面,發生在一家茶館,影片甚至刻意給了幾個茶具的特寫鏡頭。
「熱菜」和「茶」在不同場合的選用也與主人公的心境、男女關係的類別有關。
開心的狀態、熱烈的男女關係,自然是一桌的烹飪美食更加應景。
沉澱的心境、決心保持距離的朋友關係,顯然茶文化更加適宜。

三女兒家寧與男友的結識源於一家快餐店;兩人關係的深化發生在一個路邊攤;家寧第一次去男友家要了一杯冰開水。
而這兩人的結合也正像快餐一樣,快速、不計後果、沒有多少回味,但是又極其符合那簡明的青春形象。

朱爸的手藝豪華得就像他的年歲一樣厚重。他和錦榮的感情隱藏在為錦榮的女兒姍姍做午餐便當的一來一往之中。
這段老少戀也是最有悖「倫常」的,這其中的禁忌之美或許就像朱爸在大飯店的地位一樣:旁人羨艷,擔當不易。




另一條線是家庭內部四人之間的感情牽扯,一個父親和三個女兒,也是「男女」,這種關係依然藉著「飲食」之手錶現。

一個家,一張桌,一雙手,「星期天晚餐」是父女四人唯一聯絡感情的機會。
然而這樣隆重的美食正如幾張相對幾十年的臉:膩味;
又如那浸潤其中幾十年溫厚的父愛:因習慣而熟視無睹。

影片開頭是一系列令觀眾獵奇的做菜鏡頭,其隆重程度超出一般人對家宴的概念,預示著這頓飯的非同尋常。
然而結果卻是飯桌上幾張平淡的臉、熟練捻著菜的手,處處透著冷漠的氣氛,與之前為觀眾創造的預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更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女兒宣佈即將搬走。

這張飯桌上的晚餐的初衷源本是凝聚感情的道具,但實際的效果卻是分離。
四個人的四次宣告離家皆是發生在這張餐桌上。而且一次比一次的效果來得強烈。
最後一次的飯桌演講將這種出乎意料推到高潮。注意座次很有意思。



同時影片中的父女不單是父女,其中暗含著另一層更為複雜的關係。在父女之外,還隱藏著一個「母親」。

大女兒家珍自母親去世後就自我定位為一個「母親」, 決心死守著父親和這棟房子一輩子。

她對妹妹嚴厲的姿態、樸素的打扮、空白的感情生活,都像一個斷欲的修女,然而她對男女關係相關一切過度敏感的反應都暴露了她內心真實的渴望——正如她把慾望隱藏在虔誠的基督徒面具之下。她不過強扭著自己的真實身份,把自己的生活封閉成了一齣悲劇。壓抑愈大,爆發愈強烈,當她出乎意料的成為第二個離開家的人時,觀眾明白了:就像她錯覺有人暗戀她一樣,她的「母親」角色也只是一個多年的錯覺。

原來真正傳承了母親一角的從來就不是大女兒。

二女兒家倩有著一張和母親相似的臉,和父親一樣燒菜的天賦。她是父親最喜歡的女兒,也是和父親隔閡最深的女兒,同時又是最關心父親的女兒。

有幾個場景:家倩無意撞見父親體檢,內心擔憂
                   家倩和溫伯伯親密無間,父親表情無奈而複雜
                  溫伯伯去世, 在父親最悲傷的時候,是家倩陪在身邊

父親宣佈與錦榮戀情的那餐飯後,離開前回頭望向二女兒家倩,寓意最後的告別。家倩眼含淚水目送父親的離去,原因自己一廂情願煞費苦心對父親盡孝心,不想父親早已暗自另有打算,這其中不僅有作為女兒身份的一種傷心,更有作為「母親」身份的一種失落。

最後父親與視為女兒一般的錦榮的結合,是另一種父女關係亦是男女關係的延續。





影片最稱奇的地方在於兩個小時的時間裡,你一直以為它講述了「一個父親及他的三個長大女兒的故事」,到最後一刻才發現它其實是「一個女人及她的三個離家親人的故事」。

「父親」在大家傳統的概念里是那個家庭里堅守的基石,那個護送兒女遠走高飛的人,那個永遠都不會走的人。故事似乎也一直這樣表現的,父親是那個每天準時叫醒起床的鬧鐘,是那個負責備好一桌飯菜團聚家人的人,是那個女兒們不管做了什麼總是選擇沉默著包容一切的人。
然而最後一刻他卻離開重組家庭,突然,決然,和之前的兩個女兒一樣,終究也只是這棟房子的一個過客。

看到這裡,觀眾不得不感嘆:一個高明的障眼法!真正的「守護者」這才得以浮出水面:此時,二女兒家倩的面孔與牆上早逝的母親照片融為一體,成為了這個家庭最後的堅守,而且一直都是。
當初唯一能夠遠走高飛的人,卻留守到了最後。

最後一場戲裡,二女兒家倩成為了老房子的女主人,下廚準備「星期天晚餐」,父親作為客人赴宴(角色的完全轉變)。女兒的烹飪天賦繼承自父親,但某些做菜手法來自母親(同時兩人長得一樣),並為此父女二人鬥嘴爭執(像過去父親和母親之間一樣)。父、母、女兒三人的精神在此刻已然融為一體,牽纏永遠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