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陌上花開與誰享

2017-05-31 07:17:08

《死亡詩社》有感


《死亡詩社》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這類片子可能票房不佳但口碑肯定不錯。看完後我想到了法國《放牛班的春天》,德國《浪潮》,美國《半個尼爾森》以及印度《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等等。當然這些都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物。欣賞《死亡詩社》,應當對比著來看。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電影的中文譯名,原名DeadPoetsSociety的意思應該理解為「朗誦已故詩人作品的團體」如果結合內容來看應當譯成「春風化雨」更為恰當。「死亡詩社」這個片名固然吸引人,但卻並不貼切。考試上名校做醫生賺大錢,並非中國學生的專利。尼爾的父親也和一個普通中國家長一樣,望子成龍,扼殺他的表演興趣,逼他好好學習,以後上哈佛醫學院,結果這小子想不開,開槍自殺了。學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新來的老師基廷,他攪翻了一潭水、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培養愛好。於是學校將尼爾之死歸咎於他。恰如《放牛班》中的馬修老師,他通過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改變學生,雖然很努力,也取得了成效,但是迫於學校施加的巨大壓力,他也不得不和基廷先生一樣離開學校離開他的學生。馬修老師撿起從窗口飄出的紙條,學生站上課桌向基廷老師表達的致敬的場景,無不令觀眾動容。說下去,就繞不開應試教育這個沉重的話題。雖然不只是我們獨有,外國也曾經歷過。但是當他們在討論該怎麼塑造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時,我們的電影只會講普及鄉村教育,甚至編造青春期發生的事。說起來每個人滔滔不絕,卻始終不敢將鏡頭聚焦問題的源頭——教育體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