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女人一台戲!這部影片證明了電影是一種藝術!女性的自由史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時時刻刻》,一部偉大的電影,它用影像證明了電影就是藝術。
它的台詞字字珠璣,它的音樂調動了靈魂,它的人物力透紙背,它的故事寫進了人心最隱秘的地方。
它描繪了女性對於自由的追求,它將時間注入生命的時時刻刻,它把電影變成了一首詩。
《時時刻刻》的偉大在於讓一部電影具有了自我意識。
它成功的將電影從其他藝術形式中提純,即證明了電影是一門不純的藝術,同時給予了電影一個可見的本體!
《時時刻刻》集齊了三位好萊塢演技派女星,梅麗爾·斯特里普 / 朱麗安·摩爾 / 妮可·基德曼。
該片提名當年奧斯卡9個獎項,最後成功幫助妮可·基德曼那些奧斯卡影后桂冠。
其實,在影片中,妮可·基德曼出演的時間最少,奧斯卡評委一直對於其到底提名女配角還是女主角糾結萬分。
妮可·基德曼用沉浸式的方式,把自己活生生變成了影片中的人物,英國意識流小說家、詩人、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
在《時時刻刻》中,妮可·基德曼祛掉了自己所有的光環,用脆弱和敏感的行為表情,給我們塑造了一位遊走在自殺邊緣的天才女作家。
《時時刻刻》絕對是每一個喜歡電影的觀眾,每一個學習電影的學生,必須觀看的一部電影。
我說過,它證明了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所有原由。
《時時刻刻》在故事上,精心建構了三段故事,三個女性主角,時間都發生在一天之中。
它將人物與人物,故事與故事,情節與情節,時間與時間不斷互文,三個原本平行的故事在最後時刻聚合成一股強大的情感力量,讓人心碎、沉迷。
第一段故事發生在1923年,女作家弗吉妮婭·伍爾芙被困於英國的小鎮。她在丈夫的監護下生活,她已經自殺過兩次,她正在撰寫她的第一部長篇意識流小說《戴羅薇夫人》。
她想回到倫敦去生活,她害怕家裡的傭人,她沉迷於她的小說,她長期活在小說的世界中,她的現實生活正在分崩離析。
巨大的壓力讓她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她一心求死,她放過了小說中女主人公,讓她或者,可她最後卻往自己的衣服口袋裡裝滿了石頭,自沉河流之中。
在故事的高潮,她與丈夫在火車站激烈爭吵,然後相互傾訴,她選擇妥協,挽著丈夫的手,回到那個牢獄般的家.......
第二段故事發生在二戰末期,普通的家庭主婦蘿拉·布朗正在為丈夫的生日準備。她不明白這一天將發生什麼,她即將臨盆,她正在讀伍爾芙的《戴羅薇夫人》。
她烤砸了第一個蛋糕,她發現自由的女鄰居無法生孩子,正準備去醫院求助。她發現,這一天,她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繼續烤二個蛋糕。
突然之間,她發現自己就想那位小說的女主人公。
於是,她告別了孩子,帶上了安眠藥,去了酒店,準備自殺。
故事的高潮是,她回到家中,告訴她的丈夫和兒子,她愛他們。然後她獨自在洗手間痛哭流涕。
她做了一個決定,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離開這個家,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自己的生活。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2001年的紐約。克拉麗薩,一位傑出的女編輯,正在為自己的一生的摯愛,詩人理察準備獲獎晚宴。
理察,被檢查出患有愛滋病,生命已經走到盡頭。這幾年,都是克拉麗薩在照顧他。但理察覺得,是她囚禁了他。
下午時刻,理察的同性初戀來到克拉麗薩的家,看似堅強的她,突然崩潰,她嫉妒,她悔恨,她如小說中的戴羅薇夫人一樣,在慾望的不可得中掙扎。
對方告訴她,「放心,我已經有了新的生活,原來告別理察的那天就是我最自由的那天!」
當天下午,理察失控,他腦海中的聲音又在纏著他。克拉麗薩提前了半小時到訪接他。理察早已做好打算,他告訴克拉麗薩,他愛她,然後跳樓結束了生命。
當晚,宴會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
這是,理察的母親到來。
她說不後悔從小離開了理察,她在生下第二個孩子的時候離家出走,在加拿大開始了新的生活。那個家讓她窒息。
最後她說出了全片最點題的一句話:
IT WAS DEATH,I CHOSE LIFE!
這句話,再次打動了克拉麗薩,她終於在心中也告別了理察,她內心平靜的睡下,第一次如釋重負,解脫了自我。
《時時刻刻》用解構精巧的三段故事串聯起了敘事。伍爾夫的故事開頭,三個時空的人物敘事輪番上演,在平行中有著交叉,有著相互的聯繫和影響。
《時時刻刻》建構起了令人稱道的主線故事和支線故事。三段故事不斷刺激同一個主題,企圖閉合主控思想,這給整個影片增加了令人動容的深度。
三個故事,其實經過份析後,開篇第一個出現,影響力最深的有關女作家伍爾夫的故事其實不是主線故事。
而第二個家庭主婦的故事,第三個女編輯的故事,其實是聯繫最緊密的主線故事。
因為片中的理察是第二個故事中的兒子,第三個故事中的情人。
他聯繫起了片中的兩位女主角。
所以,全片主線故事中的主角——對手,其實是蘿拉·布朗和克拉麗薩,雖然在各自的敘事線中,他們的對手都是理察。不過那只是故事的第一層意義,而影片的主控思想,外延意義,是女性對於自我的解放。
蘿拉需要擺脫家的親情束縛。
克拉麗薩需要擺脫愛情的束縛。
而貫穿全篇的,主控思想表現最密集和詩意的地方來自伍爾夫的支線故事。
她的作品《戴羅薇夫人》影響了後面兩位主角的故事和情感。
正是她的小說讓壓抑已久的蘿拉企圖自殺,在無法完成自殺後,他最後以慘烈的方式解放了自己,拋棄了自己的家人。
而克拉麗薩簡直就是翻版的戴羅薇夫人的故事,只是在結尾中略有不同,但最後她們都以情人的跳樓死亡而告終,她都明白了一個道理:
只有這種解脫才能真正守住自己內心純粹的快樂吧。
伍爾夫的支線故事,不斷隱喻影響著這個主線故事,如果說時間節點靠後的兩度故事構成的主線故事是一座房子的框架,那麼伍爾夫的支線故事就像一扇窗戶,
它能使我們看清人物的靈魂!
三段敘事,主線和故事的纏繞,藝術性十足的來回切換,利用流動的音樂,精妙的蒙太奇轉場,將支線故事和主線故事在高潮時刻完美集中,為整部影片添加了魅力非凡的「層次」感!
那種由戲劇性結構疊加出來的情緒,讓胖哥在影片最後,人物的釋然中,在衝突的釋放中,竟然不自覺淚目。
我甚至沒有來得及意識到這一點,我依然沉浸在故事的漩渦中,還沒能釐清思緒和完整的故事,理性還沒有完全甦醒,卻已經被影片的主動意識所擊中,所打動,所擊潰。
影片發出的意識魅力敲響了我靈魂深處的潛意識,那種對於生命的讚美,對於自由的永恆追求。
這種讚美和追求甚至超越了生命本身,將死亡和逃避解釋為一種「解脫」。
要將3個故事說好,不讓主線故事和支線故事失去平衡,同時緊密聯繫,《時時刻刻》用了大量的形象系統。
有外部形象,通常可以識別的象徵物,如三個故事中都有出現的鮮花,孩子,家。
還有內部形象,必須在該片中才有具體意義的象徵物,如男性,三次女性之間的吻。
的確,《時時刻刻》是女性主義的,用伍爾夫作為整個影片的基底就說明了一切。
三個故事中,第一個故事裡,伍爾夫時刻被丈夫監守,她剛剛懷孕,正在失控的邊緣。在她的姐姐要離開她的時候,她吻了她,她問她,什麼時候我們才能面對自己......
第二個故事中,男女稍有平衡,但蘿拉窒息於家庭生活中,她沒有選擇死亡,她選擇了離開,但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傷害了所有的家人,是造成理察死亡的根源。她當時即將臨盆。
她在女鄰居告訴她內心的困擾時,動情吻了她。她問她,你沒有覺得不合適嗎?
第三個故事中,克拉麗薩和男性的位置全面倒立,理察成為被她照顧的對象,她只是在精神上受困於男性情人。她的孩子已經成年。
最終她完全解脫,她沒有離開家,她逃出了精神的牢獄,她安心的,釋然的吻了她的同性情人。
這些從頭至尾,連貫一致而又不無變化地在聲畫中反覆出現的象徵物,以微妙的方式,作為一種潛在交流增加了影片審美情感的深度和複雜性。
三段故事中男女的關係,孩子的狀態,隱喻中女性主義從萌芽,懷胎,到覺醒。
影片的高潮,三個故事的交集加快,互文性螺旋加速,伍爾夫成為主線故事中,兩位女主人公故事的訴說者,兩人變成了行為,而伍爾夫用語言說出了她們的心靈!
這些隱喻互文的形象系統,讓我們發現,電影也可以通過潛在的詩韻重複而達到崇高。
反覆提煉故事後,《時時刻刻》是用女性對於自由的追求說明了生命存在的意義。
就像影片最後的台詞獨白:
要把人生看透,一定要真實的了解人生,了解人生的本質,當你終於了解人生,就能正在熱愛生活,然後才捨得放下。記住我們在一起的這些年,永遠不要遺忘,永遠記得我們的愛,永誌不渝,生命中的時時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