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柏林迷宮--The Good German

德国好人/柏林迷宫/柏林暗战

6 / 26,079人    105分鐘

導演: 史蒂芬索德柏
編劇: 保羅艾登納西歐
演員: 喬治克隆尼 陶比麥奎爾 凱特布蘭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電影民工一枚

2017-06-02 16:01:06

做過壞事的好人


「沒人是清白的,更沒有什麼好人,這裡的每個人都做過壞事。」

——傑克(喬治·克魯尼飾)

今天凌晨看了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的《德國好人》。這是一部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復古的片子,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似乎是在向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好萊塢經典黑色電影致敬。

索德伯格的片子我看的不多,之前主要也就看過「羅漢」系列,其他的幾部片子有些看了二三十分鐘就沒看下去,他不算是我特別喜歡的那類導演。《德國好人》這片下在硬里已經好久了,這段時間也是不知道看啥片了,滑鼠來回遊走最後鎖定此片。

本片又名《柏林迷宮》,融合了懸疑、諜戰、愛情等元素,故事情節源自約瑟夫·卡農的同名懸疑愛情小說,由喬治·克魯尼和凱特·布蘭切特聯袂主演。

影片的主要內容如下:

為報導波茨坦和會,記者傑克(喬治·克魯尼飾演)來到戰後的柏林,舊地重遊,斷壁殘垣的景像令他恍惚,因為曾在此地,他將至愛遺留。

去機場接他的美國大兵杜利(托比·馬奎爾飾演)是個外型單純漂亮內心卻十分陰暗的傢伙,為了錢,他可以和任何人做交易。而杜利的女人竟然是自己曾經的愛人萊娜(凱特·布蘭切特飾演),這令傑克始料未及。歷經坎坷的萊娜並不期許和傑克重逢,戰爭使她的家庭支離破碎,丈夫「下落不明」,自己淪為妓女,並曾慘遭蘇軍強姦……過多的不幸摧毀了她所有的信念,她急於離開柏林。而此時,杜利也逐漸發現了萊娜的一些小秘密。

杜利在去蘇軍佔領區做交易時被殺,口袋裡的10萬現金不翼而飛,諸多的疑點促使傑克開始找尋真相,並且發現很多線索都直指萊娜,而萊娜卻一直在對他撒謊。

戰爭讓很多人有了無法啟齒的隱秘,曾經為了活命,萊娜出賣過猶太同胞,為了活下去,她出賣了自己的信仰和靈魂,她自嘲:「什麼都推給戰爭,可真是個好主意!」然而這次,她計劃做一件重要的事,即幫助被多方追查的丈夫布蘭特(克里斯蒂安·奧利弗飾演)離開柏林。

原來,布蘭特曾給做原子彈試驗的教授當副手,為了試驗的進行,教授曾唆使手下在罪惡的朵拉集中營非法使用猶太勞工,致使施工隧道裏白骨纍纍。布蘭特記錄下了這一切,並計劃適時公佈於眾。戰後,教授答應到美國工作,條件是要找到知道真相的布蘭特。蘇軍方面獲知了一點線索,也對布蘭特產生了興趣。

為了幫丈夫逃離柏林,萊娜先是搭上了杜利,杜利死後,她開始利用傑克。然而最終,丈夫還是被殺了。片尾,傑克和萊娜轉唄離開柏林,在雨霧中,登機前,萊娜告知了傑克她那段最污濁的「歷史檔案」,傑克任由萊娜獨自離去……

不管是二戰廢墟背景下的柏林、還是糾纏於各方勢力間的男女主角,本片的核心還是關於人性這個永恆的話題。作為本就是猶太人的萊娜,為了生存,不顧自己母親、姐姐等的生死,在戰爭期間嫁給了擁有黨衛軍身份的布蘭特,以此獲得了其他猶太人所沒有的生存特權;而萊娜在戰爭期間還做出了一件最骯髒的事,就是向黨衛軍舉報了十二個猶太人,用他們的性命換取了自己的性命。而在戰後,萊娜看似保護自己丈夫,其實是為了保全她自己。布蘭特對於萊娜而言,在戰爭期間,是使身為猶太人的她免於被送往集中營的庇護;在戰爭結束後,是她期望跟隨火箭專家前往美國的跳板;在美國人決定除掉布蘭特時,又讓她獲得洗脫罪名離開德國的籌碼。

生存,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萊娜這麼一個女人,背棄親人,出賣同胞、漠視罪行,賣身為娼,為了活下去,做出了一切看似必須的選擇。而在這個過程中,她自己也在不斷的失去,失去自己的情人,失去自己的愛人,也失去愛自己的人。最後,萊娜還不忘給愛她的傑克以致命打擊,把自己深埋的污濁歷史說給了傑克,此時,萊娜也不管呆若木雞的傑克了,獨自上了飛機,終於實現了自己逃離柏林的夙願。

從這個故事來看,影片也具備傳統黑色類型電影中「蛇蠍女人」一類的特徵。

下面來說說影片的製作本身。

在文字一開始我就說了,該片是一部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復古的電影,感覺就像是一部在二十一世紀製作的,卻擁有好萊塢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經典黑色電影風格的影片。

索德伯格希望影片整體都採用好萊塢老式電影的方法來拍攝,他甚至禁止攝影師使用現在非常流行的變焦透鏡,改回過去使用的那種需要調焦距的鏡頭。此外,片場只能使用白熾燈,這種粗糙、不自然的光源正好可以加重畫面的顆粒感。同時索德伯格還不讓使用無線麥克,導致片場所有的工作人員只能用耳語輕聲地說話,以免影響影片的拍攝質量。錄音也是用最老式的方法:工作人員要將麥克固定在支架上,然後舉到演員們的頭頂上,這種做法就逼著演員在念台詞時,幾乎是用喊出來的。

該片的記錄材質我沒有查到資料,可是從畫面的感覺來看,很有可能是直接使用的黑白膠片拍攝。這一點和科恩兄弟在2001年拍攝的黑白電影《缺席的人》(特別說一下,這片算是我最喜愛的幾部電影之一)不一樣,當時羅傑·迪金斯用的是當代最常用的某種型號的彩色膠片,並在後期轉製成黑白。迪金斯給科恩兄弟的意見是,即使拍攝黑白影像,他也推薦使用彩色佳片拍攝,因為數十年以來,膠片的材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現在的彩色膠片拍攝能獲得更突出的畫面效果,拍完後,後期直接轉製成黑白就是了。

而《德國好人》這片,索德伯格是想完全的復古,就是想複製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經典黑色電影的那種質感,強烈的光影,獨特的氛圍,所以要是他們直接用的黑白膠片也不奇怪。而那個年代的黑色電影是我最愛的電影類型之一,所以,我喜歡此片也不奇怪。另外一點就是,該片的黑白影調顯得很厚重,黑與白都很「實」,明暗對比強烈,這一點與經典的黑白電影也是一脈相承的。我前面說到的《缺席的人》的黑白影調就顯得要「灰」一些,黑白對比沒有那麼極端,「濃度」要要低一些,因為《缺席的人》並不是一部純粹的復古電影,而是一部有不少創新的二十一世紀的新黑色電影。

影片的畫幅比為經典的1.33:1,現在的電影院已經沒有這樣的放映設備了,所以影片仍然是在1.85:1的寬螢幕影院上映,畫面兩邊無法填充的部份用黑邊代替。

我要說的是,該片的攝影的確很出色,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經典黑色電影的那些獨特氛圍,強烈的明暗對比,恰當的仰拍鏡頭,甚至於在萊娜的某些近景特寫上可能也採用了傳統的鏡頭前加紗的方法,把布蘭切特的面部輪廓拍的美輪美奐。

說到該片向經典的好萊塢黑色電影致敬,我看完片子後,發覺該片借鑑致敬的經典影片不少,比如片中大量廢墟的鏡頭和下水道場景,像極了卡羅爾·里德的《第三人》,而萊娜不少的仰拍特寫鏡頭又像極了比利·懷爾德的《日落大道》,而影片的結尾最為明顯,大家都說是翻版的《卡薩布蘭卡》,其實影片的整個故事基調也像是翻版的《卡薩布蘭卡》。

影片的敘事結構也比較有特點,分別用片中主要的三個人物的視角來呈現,前半段是塔利的視角,中間部份是傑克的視角,最後部份基本是萊娜的視角,編劇和導演用這種「接力棒」的方式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同時,在每一個部份里,都主要從其中一人的視角出發,也加強了故事的迷惑性和懸疑感。

影片的配樂也是地道的經典黑色電影感覺,以絃樂為主,配以少量的鼓點,隨著情節發展,時而低沉,時而高亢,不斷地蜿蜒變化。

索德伯格還將影片的拍攝侷限於片場和有限的外景地,並借用了一些資料影片,其中的一些鏡頭是比利·懷爾德和威廉·惠勒在戰爭剛結束不久的柏林拍攝的,這些珍貴的史料不僅為影片提供了歷史背景,還有助於確立影片勿庸置疑的真實基調。

本片的兩個主演在我看來,布蘭切特在片中的演出要好於克魯尼,當然,這也跟一些表現女主角的柔化的光影強烈的特寫鏡頭有關。布蘭切特高聳的顴骨,緊緻的面龐實在是很適合這種亂世女子的形象,氣場強大的她塑造出了一個涼麵無情卻又略帶糾結的萊娜。最重要的一點,本片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復古電影,而布蘭切特在片中真的展現出了四十年代好萊塢女演員的表演方式,略微誇張的眉宇動作,深邃的眼眸,同時還有那麼一絲骨子裡的憐弱。

而克魯尼在片中的演出,算是中規中矩,感覺和黑白片中那四十年代的形象氣質有點距離,特別是克魯尼的眼睛在與畫外角色或情節相碰撞時,我總是覺得那個眼神的轉動有點做作,有點大,帶有一絲喜劇角色的感覺。

總的來說,《德國好人》是導演索德伯格所做的一次還算不錯的嘗試,原汁原味的經典復古配方給影片帶來了獨特的觀影體驗。在影片的敘事上,個人覺得稍顯凌亂,特別是片子的前半部份有一點亂,但越往後影片的情節越是集中,結構也更加順暢。雖然本片在網上的評分並不高,我覺得這是因為影片形式風格的原因,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比較喜歡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