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年代/ 心外幽情(港) / 纯情年代

7.2 / 41,997人    139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Edith Wharton Jay Cocks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蜜雪兒菲佛 薇諾娜瑞德 Linda Faye Farka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請你吃童話

2017-06-03 03:09:11

遺失了的上流社會浮世繪


在被這部影片打動之前,我腦子裡倒是有一些與舒緩、優雅、高貴、純真毫無關聯的東西。 對於《純真年代》裡的貴族們,無論是斯科塞斯還是伊迪斯若頓(原著作者),很顯然都懶得用如同他們地位一般高貴的鏡頭或是語調去描述他們,通常他們的言行格調都不與他們家裡四壁掛滿的藝術畫成正比,反而別人的私生活八卦卻是他們飯桌上的主流話題。 事實上,「貴族們」總是很難受文藝作品待見,儘管出鏡率高,但大體上都與正面口碑的累積無關。(狹義上的貴族與我們的時代和生活相去甚遠,本人這裡從廣義上進行解讀,或是家族大亨,或是商政界名流)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現象倒是能凸顯文學和電影大眾文化消費的本質。這些身體上流淌著「貴族」血液的人,過著《私人訂製》裡所說「寧願撞死也不親手開門」一般的生活,如果還有一些高尚的品格或是超凡脫俗的道德,那就很容易激起大眾不滿,即使真有,也不能在作品裡被描繪得盡善盡美,總要加一些險惡、歹毒、保守、算計之類的元素在裡頭。 觀眾的不滿倒不是簡單的「紅眼病」,更多的是人性潛意識裡的公平訴求,也不乏諸如「寧願一起窮死,也不願你先富再拉我富」之類的想法,好一點的說法是佛曰:眾生平等。我在這裡輸給你,總有贏過你的地方;另外,這些作品稍有不慎,便會被很容易的貼上物慾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標籤,這關係的就不是作者的技藝問題,而是被上升到道德人品的高度了。 當然,也有一些壯士去懵頭懵腦的趟這塊雷區。比如說郭敬明的《小時代》,亮瞎人眼的物慾和拜金,結果被知識分子菁英們批得體無完膚,導演本人更是被批得人氣又上升了好幾個檔次,腦殘粉紛紛進化為死忠粉,以致於後來郭敬明對《南方人物週刊》的記者說出「沒人能成為我前進目標」之類的話了(原話記不清了,意思大體如此)。 非要改善這種尷尬現狀的話,個人覺得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將知識分子菁英納入「貴族」社會圈。可憐的「貴族」們其實最缺的就是說話人,即最缺的是能在社會系統中拿捏話語權的意見領袖,而不是傻乎乎的伸脖子挨宰。站在傳播學視角上,這可被稱為傳播障礙,缺的是有效的雙向溝通。也正如佛說:眾生平等,「貴族」們不都是三頭六臂的惡棍,俗人也並非皆為混日子的五體不勤者。說白了,誰家孩子不是孩子。 再說回《純真年代》,斯科塞斯前一部片子是《恐怖角》,第一次涉足驚悚題材,本片也是第一次以文學名著為創作藍本。所以個人看來,導演完成本片並非出幹什麼急切的表達慾望,只不過是想甩掉之前街頭、酒吧、混混、黑幫的風格印象而已,力圖精心籌備一桌精緻典雅的晚宴,彰顯自己在導筒面前的自信。郭敬明拍《小時代》,大致也逃不出這個心理範圍,能導能寫,文能上暢銷,導能上熱映,確實誰又敢作他的偶像?不過這些也就俗人的瞎想,業界行話都稱作「藝術追求」。 《純真年代》的文學代入感很強,小說味很濃,給人一種閱讀視聽版小說的強烈錯覺,例如「黑框重點提醒」,「情感宣洩時的畫面定格」。但這絲毫不能搶了影片視聽效果的戲,與配樂同樣優雅的鏡頭搖位,總能讓觀眾陶醉在這個「充滿寓言」的世界。這些華麗的外圍建構亦足以使本片躋身經典。 《純真年代》實質上有一個敘事重心轉移的過程。前部份著重於對貴族生活的刻畫,在與我們時代和生活相去甚遠的情況下,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作者對保守主義的嘲弄與批判,這些人安於現狀,人倫方面性格保守,寧願相信前輩的經驗判斷,也不願加入絲毫個人的理性思考,這正是與「自由主義」最迥異的差別之一。最後這種流行的思維模式壓抑人性,釀成了一樁又一樁的情感悲劇,讓人在本可改善的悲慘境況下苟延殘喘,這點幾乎可以與封建主義相提並論。 在經過前面足夠豐滿的鋪墊之後,後面便開始了愛情故事的構建。有人評論《純真年代》「不用多想,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三角戀故事。」,對於這個簡單,個人覺得倒是過於輕薄,事實上人類情感都是共通的,即使有什麼畸形的不倫戀,在如今也早已被寫爛。所以影片裡的愛情故事最令人唏噓嘆惋的地方應在於時代背景和社會烙印將其置於的特殊處境,身處保守的上流社會圈,面對銳意卻不敢革新的美國社會,這段三角戀,每一個涉事者的悲痛都牽扯著他們生存的宏觀環境,而這遠非一個人、一個家族能左右。 還有人在影片下留言:「我也想擁有一份這樣的愛情」。如果這位朋友的自虐傾向還屬正常值的話,第一:沒人不允許你作未婚夫後又愛上另一個人;第二:你與任何人的結合都不會有太多人的持久關注;第三:在情感上戰鬥的,身前身後都只是你一個人。 這大概才是問題的癥結。 最後,關於片名《純真年代》,影片中解釋的是梅眼中的世界,純真美好。梅的逝去則暗喻著純真年代的逝去,導演憑此表達對雙親健在時代的懷念。 而事實上,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純真年代,它不但已逝,且離我們越來越遠,不過能令我們釋懷的是,它給我們留下的印記卻不曾有絲毫消逝,即使是被動接受,就像男主角紐倫一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