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異星智慧 Life

异星觉醒/ 外星生命(港) / 异星智慧(台) / 生命

6.6 / 254,203人    103分鐘

導演: 丹尼爾艾斯皮諾沙
編劇: 雷特瑞斯 保羅韋尼克
演員: 傑克葛倫霍 萊恩雷諾斯 蕾貝卡弗格森 真田廣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東子魏

2017-06-04 01:30:43

試析Calvin之宗教與社會意涵


宗教:宿命之畏

Calvin(加爾文)這個名字其實很有意思,但豆瓣評論似乎鮮有就其做文章的,所以決定寫些什麼。

有人將其誤作「凱文」(Kevin)。《小鬼當家》的小主角就叫Kevin。而影片中「Calvin」的命名者是一個小女孩。「Kevin」之名攜帶的稚氣正與怪物後來露出的猙獰面目相輔相成,構成一種莫大的諷刺。

還有人誤作「達爾文」(Darwin)。這也是一個美麗的誤讀。影片中的火星怪物「進化」速度驚人,短短幾天就從單細胞變成了殺人不眨眼的超級生物。而黑人科學家Hugh的一番話,似乎也呼應了「物競天擇」的達爾文哲學。

不過,這些有意思的混淆還在其次,Calvin名字本身的資訊量已經足夠巨大。我不知西方的觀眾有何聯想,至少我第一眼就想起了讓·加爾文(Jean Calvin)與加爾文主義(Calvinism)。加爾文何許人也?16世紀法國、瑞士的宗教改革家。何謂加爾文主義?讓·加爾文之主張與實踐的統稱,不少基督教教派由其派生而出。加爾文主義是基督教眾多思想流派中極富一元論色彩的一支。具體而言,神人關係在加爾文主義中是一邊倒的。在天主教中,神愛世人,而人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善行得到救贖,獲得永生。但加爾文主義完全否定人在此岸世界的努力能夠改變他在彼岸世界的命運。誰上天堂,誰下地獄,都是預定好的(這被稱作「救贖預定論」)。維基百科「加爾文主義」詞條這樣解釋加爾文主義救贖論的要點:

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或完全無能力(Total inability),人類由於亞當的墮落而無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靈性上的善事。無條件的揀選(Unconditional selection)上帝對於罪人揀選是無條件的,祂的揀選並非因為人在倫理道德上的優點,也非他預見了人將發生的信心。限定的代贖(Limited atonement)基督釘十字架只是為那些預先蒙選之人,不是為世上所有的人。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又稱有效的恩典(Effacious grece),人類不可能拒絕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為人的原因而被阻撓,無法被人拒絕。聖徒恆忍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得到的救恩不會再次喪失掉,上帝必能保守並引導聖徒在信仰的路上得勝。

對我來說,加爾文主義就是一種宿命論,一種基督教文化下的超強宿命論。而宿命論往往讓人感到非常恐怖:人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改變最後的命運,這就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與自由選擇,也很大程度上否定了生的意義。這部《異星覺醒》,我在看完後回想,便漸漸感受到一種宿命論式的恐怖:這些太空站上的科學家的命運,乃至於地球的命運,都是早已註定的。所有人的努力,不管是求生的努力還是試圖殺死Calvin的努力,最終都弄巧成拙,不僅將Calvin餵養得更加茁壯,還引發出更大的災難。而影片中許多小機率事件(比如通信設備故障,女一飛船被碎片擊中飛向深空)更加強了這種冥冥之中似有邪惡天意的感覺。

社會:他者之懼

電影一開始就交待,這個火星生命體集神經細胞、肌肉細胞與感光細胞於一身。這三種細胞類型分別代表了三種能力範疇:智力,體力,感知力。這三者是人們互相攀比的焦點。我們十分敏感於誰比誰聰明,誰比誰身體好,誰比誰反應快。面對強於自己的人,我們會嫉妒、自卑、惱羞成怒,如果強太多,多到無法翻盤,還會恐懼。

這些細胞單個存在就足以令地球生命汗顏,更何況它們還長得快,甚至能通過電信號協調彼此。「它不是由細胞分裂而成的菌落,而是上兆相同的合作細胞組成的一個較大的單獨生物體。……全身都是肌肉、大腦和眼睛。」我們可以想像單細胞生物不斷分裂,形成一個個菌群;也可以想像多細胞的有機體,它們有意識,能跑能跳。但我們很難想像這樣一種生物:它的每個細胞都有完整的機能,它們盲目地分裂、生長,沒有細胞分化,更沒有中樞系統,但細胞會協調彼此,並與環境互動,似乎具有了某種「雲計算」的能力。這些設定就讓人非常不安了。當Calvin向Hugh的手指伸出觸鬚,Hugh說「它的好奇心很重」,一方面表明它能組成足夠與多細胞生物抗衡的驅殼,另一方面暗示它甚至有心性。演到這裡,Calvin的整個形像已經是圖窮匕首見,接下來就要進入異形電影的既定軌道了:展示怪物外表之「怪」,攻擊方式之噁心,以及劇中人物死狀之痛苦悲慘多樣。

我們看得出,這些都不過是異形電影的一些套路。但這部電影的套路是有後勁的,其後勁就在於Calvin的設定直擊人們內心深處某些根深蒂固的恐懼。人類脆弱的自尊不允許智力、體力、感知力勝於自己的東西出現。而那些不易控制的東西,一生生一窩的東西,生命力超強超旺盛的東西,像蟑螂,像癌症,也是人類的心理陰影所在;蘇珊·桑塔格指出,人們從戰爭領域借用了一套語言,用來描述對抗癌症的活動,足見人們對癌症害怕至極。西方人或許還畏懼這樣一種敵人:他們雖然是千萬個個體,卻像同一個人那樣去戰鬥,就像蟻群,就像Calvin——最初的單細胞是Calvin,最後長出面來的怪物也是Calvin;這種敵人打通了個體與集體的界限。Calvin的形象綜合了這幾點,它的設定其實就是二字:無敵。於是觀影時的痛苦,又回溯到那種宿命論式的絕望中去。

影片中提到了敘利亞戰爭,是否表示社會與政治的思考對本片也是有效的呢?我想到上面這幾層,已經覺得Calvin像是一個社會寓言的載體。我相信這部電影的潛台詞不是說「XXX就像是Calvin,生育能力超強,有自己的組織形式,所有人都為同一個目標而活,他們腦子也不差,我們總有一天會被他們取代」。我相信電影的重點在於探索恐懼本身的原因:我們恐懼他者的高生育率,我們恐懼他者的集體主義,等等等等,其實歸根結底我們恐懼的是他者。中文譯名「異星覺醒」顯然比英文名「Life」更突出強調了這一點。「異」,向來是恐懼的重要源泉。異形,異邦人,異星生命,就算他們不做什麼,我們也會神經緊張。

我並不是要「洗白」Calvin或者什麼群體,畢竟電影只是電影,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無敵、惡意的他者是另一回事。實際上,這部電影的離經叛道之處如此之多,以致於我覺得有必要考慮一些地方是不是在諷刺些什麼。最明顯的是結尾處,本以為是一碗好萊塢英雄主義雞湯,結果是導演壞笑著端出來的一碗毒藥。關於Hugh用自己的腿餵養Calvin的一段,表面上看,用Hugh的人格缺陷與不合常理的舉動來推動劇情是不妥的,但這一筆或許是在諷刺西方政治左派:他們確實很無私,但他們從抽象的理論出發,引狼入室,結果不但害了同伴,自己也不得好死。而結尾處,女主角在搭上返回艙後在黑匣子裡錄下的話堪稱戰爭宣言:

我的同事……犧牲了自己。請給予他們榮譽。……應該是具有敵意的。不要低估它們的智慧與適應能力。現在我們還沒學會如何阻止或消滅它。如果……抵達……,請使用所有可用的資源來摧毀它。否則,……的生存將有危險。

這一筆則或許是在影射西方政治右派:渲染他者的威脅,並意圖動用一切資源消滅他者。可是女主最後被扔進深空,在無盡的虛空中嚎叫著、無人問津地死去。Hugh與女主的下場顯示出對軟弱(或喪失現實感)與強硬兩個極端的否定。

善良如我,當然希望電影裡的一系列處理都只是反諷而已。希望我們的現實世界裡沒有這樣無敵、惡意的他者,也希望我們能正視自己對他者的畏懼,不要走政治上的極端。

Reference:

維基詞條「加爾文主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A0%E7%88%BE%E6%96%87%E4%B8%BB%E7%BE%A9

恐怖片的展示功能:《異星智慧》的六種恐懼: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43977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