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讀書沒用

2017-06-05 04:56:13

#母嬰傳播2017# 《鋼的琴》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理想主義總是在最後敗給基於現實的考量:理想在現實面前被允許實現,但也僅僅侷限於實現。

影片講了從鋼廠下崗的陳桂林為了離婚後女兒的歸屬問題而建造鋼琴的故事。是一部以父愛為外衣,實則展現被時代背叛的一個階層在現實生活中掙扎的電影。

在這個以工人階級為統治階層建立的國家中,他們始終是時代的先鋒,走在各種運動的前列,而且一直以來他們都是有信仰有理想的一群人。說起來很矛盾,他們靠著這種信仰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但反過來又為自己製造了難以想像的困難。當改革開放來臨,經濟發展作為考量現實的硬道理,理想開始為金錢所取代時,這一階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企改革全面展開,在下崗浪潮的衝擊下,陳桂林和他的朋友們都失去了自己的鐵飯碗,開始為生活而奔波,每個人都面對著自己各不相同的現實困境。陳桂林靠著音樂上的手藝勉強維生,他的妻子移情別戀,找了一個賣假藥的大款,和他爭奪女兒的撫養權。或許是為了突出工人階級的不幸,亦或許是為了為了諷刺資產階級,影片中這一角色大可不必是個賣假藥的。這部份的設計間接的對比了階級之間的差距,也為陳桂林一心要造鋼琴提供了動機。影片中陳桂林是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一個人,他去偷鋼琴,去做去彈紙鋼琴,發動眾人去造鋼琴,但他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的人,事實上影片中從沒有一個人是。在他們的年齡,經歷了改革的陣痛和生活的磨難,早已看清了現實面貌,但他們最終卻都選擇了「理想一把」,這其中的轉變其實才是最辛酸的。對於陳桂林來說他需要那種敢想敢幹的理想主義來給予自己克服困境的勇氣;對於他的朋友們來說則是為了重溫那段已經逝去的作為工人階級的集體主義生活。 他們不會輕而易舉失去現實的理性,他們只是選擇了暫時的忘記理性,或者說是忽略理性。影片中他們投入的造鋼琴,早已不是單單出於替陳桂林挽回女兒的目的了,他們如此賣力也是為了證明著他們曾經的自我價值,紀念著他們已經失去的那份曾經的光榮。後來隨著胖頭的女兒懷孕、淑賢和王抗美出軌、季哥被警察帶走、煙囪被爆破、小元被媽媽帶走、陳桂林的父親去世,眾人的理想又紛紛的被拽入現實,陳桂林也最終也選擇了向現實妥協。

最後眾人的鋼琴終於造成了,但也僅僅侷限於鋼琴造成了,它不具有任何意義,現實仍舊殘酷不可違背。結尾的琴聲中,女兒的理想踏著父輩被埋葬的理想起航了,影片至此結束。

影片中的兩根煙囪作為另外一條線索穿插在主線劇情之中,它像徵著那個曾經輝煌過的時代。爆破時,導演營造了很強的儀式感向那個時代作告別。

影片頻繁地採用鏡頭橫移的拍攝手法,有一種「鋪展開來」的表達效果,更具有客觀意味,另外也比較冷靜地展現了90年代的風土景色。

影片鏡頭很穩定,幾場追逐的戲碼,人物從畫面左右穿入穿出,產生了強烈的荒誕效果。

對於2015年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極具有參考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