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6 00:50:06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直以來都挺喜歡日本這類電影的,說不出來具體的類型,也貼不上標籤,但是它給我的感覺很好,像潺潺流水,像潤物春雨,或是一碗清粥,它很小巧很細膩很動人,而且很好看。而《入殮師》,一直都知其大名,入殮師這個職業聽起來也很聖潔很神秘,實在是想窺探一二。 一,整體感覺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片子很一般,描寫死亡的影片千千萬,而這部影片也不過就是用特殊職業的外殼來重複談論死亡的意義而已,一切都是老生常談。但我一直相信凡是有著極高評價的影片總有它的過人之處。我很佩服導演,佩服他能夠將這麼沉重的題材,拍得富於人文關懷。這裡的死亡並不冷冰冰,反而細膩溫存。竊以為情節橋段是否創新,拍攝手法是否高明,這並不是衡量導演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拿這類日本影片為例,如何用平淡如流水的情節來突顯深刻嚴肅的主題,並能在當中扣入細膩如絲的情感,其實更考功力。而《入殮師》在主題處理上,切入點主要在生者面對親人離別時的情緒反映,並以此來引申出人們的生死觀。我感覺,它強調的主要是對「死亡」的接受過程,這是一種心境。而《入殮師》裡一件件串聯的小事就很好的將小林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表達的絲絲入扣。也讓小林懂得了,正視死亡,尊重死亡,接受死亡。 二,關於夢想與自我實現 小林大悟,三流大提琴手,因樂團經營不善而失業了,無奈回到老家。在離開城市前,他把自己的大提琴賣掉了,彷彿是下定決心打道回府。這個決定也不難理解,畢竟我們都只是凡人,生活和夢想相衝突的時候選擇了生活也無可厚非。雖然不是滋味倒也正常。其實我是個沒有理想的人,我不敢說我有什麼理想,不過是有依稀的想法,卻也沒有明確的目標,所以那個重新買回了一把大提琴在工作的間隙於鄉間草地上緩緩演奏的他,我真的挺敬佩的。影片後面有一段無台詞的小林生活縮影,畫面在他的工作和演奏之間來回切換,伴隨著悠揚的大提琴曲,真的非常完美。 不過,夢想是夢想,職業是職業,生活是生活,小林的自我實現,的確不是在大提琴上。在某種角度,它甚至可以看成一部勵志片——在逆境中,眾人都無法理解他的選擇,但當他自己真正的接觸下來他知道了這就是他想做了,已樂在其中,並且做的很好。這不就是極好的自我實現嗎?做人嘛,不一定非要「找個正經事乾乾」。 三,關於儀式感 聽過這樣一句話「生活需要儀式感」,其實我並不是很懂這句話,只是隱約覺得它很有道理。儀式感,我理解大概是一種嚴謹的真誠的態度。而入殮師就是一份很具有儀式感的職業,用嚴謹的程序精緻的細節,心懷對死者的無限敬意,送往生者跨過死亡這道門,也幫助生者進人人生的新階段。 四,關於被承認 當殯葬人員打算把父親的屍體放進準備好的棺材中時,他開始發狂並帶有一絲崩潰,殯葬人員並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只是對於他的阻撓不解而發怒,但此時一向膽小如鼠的妻子美香卻站出來為丈夫正名「我的丈夫是一名入殮師」,那一刻大林呆住了,彷彿世人所有的不解和成見都煙消雲散,因為他最親近的人已經開始理解他了,此時他是幸福的。親近之人的支持和理解真的非常重要,它使你更有勇氣倍有底氣。 五,關於親情 小林在仔細為父親入殮時,無意發現了父親手中的石頭信,那是他小的時候,父親帶他去河邊兩人交換的信物。小林不知道父親盡然一直保存著自己給他的石頭信,一時間熱淚盈眶,原來他一直以為父親狠心的離開母親和自己是因為他不曾愛過這個家,可是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呢?有時候,愛你的人沒有按照你喜歡的你理解的方式來愛你,不是不夠深愛,而是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給予愛的能力不均。 六,關於死亡和延續,以死言生 死亡和延續,這大概是入殮師最重大最主要的一個主題了吧。可聊死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死去的人聊不了,活著的人聊不好。我只能借電影裡的語言淺淺的聊聊。「死亡就是一扇門啊,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個階段。」相比於死者,我以為這扇門的意義更多的在於留下來的人,畢竟死亡的人是不會痛苦的,痛苦都是給那些留下來的人的。面對生離死別,再堅強的人都有痛苦的權利,只是不能一直絕望。一是,所有的痛苦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這不是沒有良心也不是自欺欺人,這只是事情正常的發展規律,無法避免;二是,死亡,終結了生命卻沒有終結情感的連接。ta仍然是你所愛之人,心中總有留給ta的位置。雖然ta不再存在於你的生命里這很令人傷心,但是ta仍然存在於你的腦海內你的記憶中你的情感里,這仍然是值得高興的事啊,也是生命中難得的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