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萬箭穿心--Feng shui

万箭穿心/风水/FengShui

7.7 / 676人    120分鐘

導演: 王競
編劇: 吳楠
演員: 顏丙燕 陳剛 焦剛 李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7-06-12 06:58:11

融合與分離--電影及同名小說《萬箭穿心》觀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20世紀末的中國武漢,從文革到改革開放到市場經濟到下崗潮,社會文化的變遷像一場洪流,洪流裡的人們躁動不安,不知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變化,不知道自己是誰。

滿眼密密麻麻、黏黏糊糊的樓房,就像人與人擁擠不堪,堵得慌,分不開,也分不清楚,在這樣融合的關係里,每個人的情感、想法、和願望都像箭一樣相互穿透,相愛相殺,李寶莉總說,老子命不好,我們試著從一些角度看看,這個命是什麼。

從想寫這個影評到現在,一個多月,電影看了不知道幾遍,小說也借來參考。不經意地回顧,這過程給我的感受,和李寶莉的經歷竟有些默契。

第一眼就被這個電影吸引,有一種非寫影評不可的衝動,可是下筆時才發現,我搞不懂這個李寶莉,在焦慮中,我回頭找心理學的理論,當我以為把她搞明白了,與朋友交流時,發現有很多不同角度有待商榷,一切又不確定了,試圖尋找抽象的理論,得到一個關於李寶莉的確切答案,這是我對自己內心不確定的焦慮,我決定只是把對李寶莉--這個完全不同的人--的感受寫出來,然後我不焦慮了。

衝動的李寶莉,經常說自己搞不懂這個世界,喜歡講道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想通了一個道理就去做,乾脆利索,然後有一天發現,她按自己的道理忙碌,但世界卻不如她所期望,老公要離婚、出軌、跳江,在兒子考上大學後發現,她根本不懂這個兒子,「我的兒子,好像從來沒像別的孩子那樣,瘋啊笑啊玩啊,好像心裡壓了個事似的,不像個孩子」,原來,人不是道理能說得清,人活生生的,有獨特的感情,在理解了兒子的內心世界後,她不再糾結,離開了那個房子,在兒子糾結的眼光里。。。

這個過程,似乎在說,我們怎麼可能真的理解一個人?如果我們覺得理解了一個人,很可能是我們在把自己的經驗,套在另一個人身上,尤其是那些道理,我們曾經的一個時代,是只講道理不講感情的,在李寶莉身上也隱隱看到這個影子。

一看到李寶莉,就像遇到一個躲之不及的天敵,你要處處小心,一不留神就會被她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氣勢打壓,馬學武稍一露頭,就趕緊縮回來,以免被樓下的李寶莉抓到了臭罵,心裡添堵,但最終,他還是躲不過。
「我出錢,他們做事,天經地義。。。坐地漲價你不吭聲,現在。。。真是賤!」
小寶瞪著恐懼的雙眼,緊張地依偎著爸爸,被當眾羞辱的馬學武,呆若木雞,麻木地用胳膊環住小寶的肩膀,摸摸小寶的頭髮。衝動的李寶莉就像個任性的皇帝,馬學武更像受氣的妃子。這是這個家裡的典型一幕,凝固著焦慮和不安。

更像個爺們的女人,把她的男人打壓得一愣一愣的,讓我感到氣憤,又忍不住好奇,這個女人的溫柔呢?在比她弱的人,比如何嫂面前,她很享受照顧人的感覺,這兩個角色的共同點是,都讓她感覺強大。這也許和她對媽媽的認同有關,在小說里提到,她的媽媽是文革中一時的風雲人物,很強勢,喜歡講大道理,在家裡從來都是她說了算,爸爸則軟弱,一輩子聽媽媽的,一個強勢的女人,找了一個軟弱的男人。李寶莉最佩服媽媽,她用媽媽的方式,並找了一個同樣軟弱的馬學武。這就是兩代人之間悄無聲息的傳承,像一種代際間的強迫性重複。

李寶莉只管把她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安放到別人頭上,好像她對馬學武做什麼、要求什麼都可以,無須考慮他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的想法、感情和尊嚴的男人,似乎無論她做什麼,都不會錯,都不用內疚,而她們的關係就像血緣關係,永遠不會斷。當她把婚姻關係和血緣關係混淆,我們看到她融合的關係,危險也一步步逼近,連接血緣的是血脈,永遠都不會變,而連接夫妻的是感情,一直在變,需要兩個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人格的人共同維繫,人們常希望愛是永恆,可是,兩個人要共同經營感情,這建立在一個矛盾的基礎上,就是感情會變。感情不在,婚姻的那張紙也名存實亡。
當馬學武提出離婚時,她傻眼了,此時的李寶莉與其說是憤怒,更多的是恐懼,她的道理無法搞懂了,最恐懼的時刻,是尾隨馬學武到小旅館,她癱倒在地,崩潰了,不去思考如何與馬學武相處,或者選擇分手,就像小景提醒她的一樣「你早幹什麼去了,怎麼不好好愛他,讓他賴在你身邊不想走?」她眼裡只有自己,馬學武只是她的一件不能被別人搶走的東西,「像我這樣長相的人,嫁給他那種人,是他的福氣,他好好愛我還差不多,憑什麼要我去好好愛他!」她倍受煎熬,完全被情緒湮沒,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她報警毀掉了馬學武的自尊。小說里有一句話說廠里人都知道馬學武是被李寶莉管死了的人。能達到管死的程度,也形象地刻畫出融合的關係是多麼令人窒息。

兩人的婚姻如此,當然是兩個人的共同配合,馬學武壓抑的性格,配合了李寶莉的強悍,他壓抑了自己,把向外的憤怒都朝向了自身,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偷情被抓後抑鬱,以及後來自殺,偷情這種被社會道德指責的行為,本身就預期了一個懲罰在那裡,帶有自我傷害的味道,自殺相當於最大程度地傷害自己,並成功地殺死了自己。如果他有能力保持自尊並有辦法與李寶莉周旋,或許這個家庭又是另一個模樣,但那就不是馬學武了,找的也許就不是李寶莉了。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懦弱,幻想中想要找一個有力量的妻子來保護自己,或者是找一個有力量的媽媽,這是馬學武融合的關係,在他眼裡,李寶莉只是他的一個需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馬學武的喪禮上,李寶莉大義凜然,把自己的感情隔離得嚴嚴實實,讓人無法相信,他們曾是愛恨糾纏多年的夫妻,這是面對一個家人的去世。出離悲傷和憤怒的小寶,撲打向李寶莉,「你還我爸爸!你還我爸爸」,她愣住了。似乎有一種叫內疚的東西讓她害怕。這個深深地觸動讓李寶莉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此時她還只是用道理來處理融合的關係,我照顧小寶和馬學武的媽媽,來償還她欠馬學武的,聽上去很有道理,她這樣做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卻沒意識到對方會是什麼感受,會怎麼想。

她還一廂情願地以為,小寶總是自己的兒子,不會背叛她,沒想到,拿到高考狀元的小寶提出斷絕母子關係,這比當年馬學武提出離婚,更讓李寶莉難以接受。自己的兒子怎麼可以不認母親呢?太沒良心了!她不理解。小寶說述自己和爸爸被媽媽欺負時的痛苦,講到如何知道了媽媽報警、爸爸跳江的真相,她才清醒,她終究沒有瞞過這個世界,她一直在騙自己,現在,她必須承認這個事實,她傷害了馬學武,也傷害了小寶,當年爸爸和小寶在恐懼中相互安慰的時候,李寶莉體會不到他們的痛苦,如今她終於知道,為什麼小寶小時候那麼怕她,為什麼他調停爸媽矛盾的時候那麼緊張,為什麼小寶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歡樂,反而在心裡裝的全是仇恨,小寶內心裝下了太多不是
他這個年齡該裝的東西。

馬學武跳江和小寶的絕情,是她人生兩個重要的打擊,或許該慶幸有這經歷,她才從一個融合關係,從只能看到自己需要和願望的人,分離成一個能看到他人痛苦和感受,也能看到自己真正願望的人。

很多人可能覺得她的結局很悲情和無奈,就像那輛容易熄火的麵包車,不時要下來推一推,踢兩腳,罵幾嗓子,還能開一陣。人們為她打抱不平,似乎她是被逐出。換個角度,是她主動走出了糾纏不清的、融合的、想當然的、萬箭穿心的關係,去尋找她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健健,這個更爺們的男人,也許才是李寶莉內心女人的那一部份真正想要的,也許她可以不用這強悍的外表來掩飾那柔弱的小女人了。如果我們看到多少家庭名存實亡了一輩子而後悔,不覺得還有半輩子活成自己,是件蠻幸福的事情嗎?

李寶莉離開房子的鏡頭,是小寶的視角,李寶莉明白了,而小寶還沒有,他內心的創傷讓他很偏執,與媽媽這樣糾結的關係,他也註定將面對將來親密關係裡的問題,他將如何面對這些呢?繼續重複家庭的創傷?還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