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遇之 評論於 2012-03-01 07:22:29
把所有瘋狂的行為歸咎於寂寞,雖然不妥,卻是時下流行的風尚,往深處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代人類心理底線的缺失,當標準不能成其為標準而失其參照,於是不可理解的行為只能歸咎於精神深處的虛枉,恰好,最貼近虛....
2人有用
芷寧 評論於 2010-02-10 08:32:12
(芷寧寫於2010年2月10日) 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的影片《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充斥著壓抑、緊迫、危險、臭汗和雄性的味道,當然,這是她一貫的....
1人有用
蘇恆 評論於 2016-07-11 17:56:18
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份子為由,對伊拉克發動軍事行動,戰爭一直持續到2010年。電影《拆彈部隊》以伊拉克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拆彈小組的經歷。詹姆斯是作為犧牲戰友的....
1人有用
Kensnow 評論於 2010-02-27 20:06:04
我對戰爭片興趣不大。125分鐘的影片,直到110分鐘時我所有的感覺無非就是:蠻刺激的,很男人,很帥,血性陽剛。但最後十分鐘那個結尾我太喜歡了。我以為Will會掛的,我以為他肯定在即將撤軍的時候被最後一....
1人有用
[已註銷] 評論於 2010-02-10 02:51:02
我知道這是凱薩琳比格羅這個女人拍出的男人戲,我知道這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用來在奧斯卡上與他分庭抗禮的作品,我知道這是說駐伊美軍在巴格達拆彈的故事或說生存狀態,我知道這是電影人對戰爭的挖掘和反思。於是,....
1人有用
matador 評論於 2010-03-13 08:30:13
有幾個片段不錯,幾乎快要感動到我,但是我還是覺得這片子有點矯情。。。 有些地方有鼓吹英雄主義和歐美價值觀的味道,有些地方又有反過來對這種主旋律的調侃和反戰的意味。 不知道導演是不是有點刻意地....
1人有用
le 評論於 2010-03-02 20:34:15
在《拆彈部隊》這部片子中,大部份的鏡頭使用是以一種快速搖動,晃動,迅速縮放的方式呈現。讓整部影片顯得格外緊張,具有現場感。雖然你看不到多少直接的槍戰衝突畫面,但片中對緊迫感的描繪毫不遜色。尤其是一個個....
1人有用
Jarod|而已先生 評論於 2010-02-13 00:35:33
1. 如果去掉結尾主角重返戰場的片斷及其背景音樂 2. 如果主角只是拆彈、刪除主角因「貝克漢姆」的死而單獨行動的情節以上兩點成立,那麼這部影片比鍋蓋頭還要....
1人有用
KinG羽 評論於 2010-02-13 04:52:26
別讓那些差評遮住你的眼睛,此片其實真的很強大。算是早聞大名了,沒記錯的話,《拆彈部隊》獲得8項奧斯卡提名,想不到卡梅隆的前妻都可以這麼「強悍」!本片對於攝影、表演、剪輯、節奏的掌控都非常好,紀錄風格中....
1人有用
RER 俠 評論於 2010-03-11 08:02:37
一般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可以理解為有多少錢就玩什麼玩意。你可以看到,有人玩魔獸,那是最沒錢的,有人可以在酒吧開包廂一起K粉,那是有點錢的。當你夠有錢,就可以玩會議,你可以說,要關網咖,要搞房....
1人有用
和也 評論於 2010-03-15 16:09:05
應該是週五晚上看的拆彈部隊。昨天又被我們導師給拖出去看了一場新媒體藝術的展覽,下午講座的時候,我最後有機會還能站起來炮轟出兩個問題,其實內心是有點得意的,但是那種興奮也是無法傳遞的,坐在我邊上的同學說....
1人有用
jinying 評論於 2010-02-17 05:19:32
其實它和History Channel的Sniper講的是一回事,雖然一個講拆彈,一個講狙擊;一個是劇情,一個是紀實。看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我還是更喜歡這部。我喜歡那些暴烈之後的寧靜,燃燒的沙漠,睜不....
1人有用
Violin 評論於 2010-02-27 05:12:44
聽說《拆彈部隊》是看了一篇金球獎的新聞,提到《拆彈部隊》的導演是詹姆士·卡梅隆的前妻。記者還很八卦的問卡梅隆說如果《拆彈部隊》比《阿凡達》好他會怎麼想,....
1人有用
xworld 評論於 2010-03-06 08:34:35
這片子的主題就是中庸,有反戰情緒,但不反政府;而且還站在美國人一貫立場上把伊斯蘭人全看成是待拯救者和恐怖份子;被美國輿論讚揚也是意料中事了,誰家的孩子誰不愛呢?但是因為片中帶上那麼一點反戰情緒就說是反....
1人有用
考布切夫 評論於 2010-02-16 18:35:05
親愛的Delia幾天前不無傷感的說,這是她出嫁前在家過的最後一個春節了。我想Delia大概是想最後享受一下三口之家的....
1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