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克里斯汀貝爾之黑暗時刻--The Machinist

机械师/迷魂杀阵/克里斯汀贝尔之黑暗时刻

7.6 / 416,369人    101分鐘

導演: 布雷安德森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珍妮佛傑森李 艾坦娜桑琪絲吉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dward.Young

2006-07-24 05:32:41

機械師:原來記憶也能殺人


機械師 The Manchinist

Airport or Downtown?Death or Birth?

你的過去是否已經把你侵蝕得體無完膚?而你,是否對著鏡子的時候,仍然能看到你可怕的過去,以及,你的自言自語.

不是一個出色的故事片,但他絕對是會講道理的片子,其中的道理看似簡單,其實又很複雜:人究竟應該怎樣去面對過去,特別是那些灰暗的過去.

其實記憶真的很殘忍,他把人毀滅,不帶一點痕跡.記憶藏在你的心底,和你如影隨形,可是他又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你,鞭策著你,將你的痛處娓娓道來.

最初看影片的時候很可能會把他歸結成驚悚片.確實,陰暗的氣氛,瘦骨嶙峋的男主角,憂鬱的眼神,沉重的死屍,滔滔的河流.一切因素都很有驚悚的氣質:而他又像是懸念片,到底男主角為什麼殺人?到底死人是誰?到底誰打著燈?到底有什麼天大的秘密?導演設下了套子,只等著你去鑽了.我也不能免俗地產生了種種問題,陷入了那個僵硬的陷阱.

導演的安排奇特而又平常.奇特的是,本是應該直接揭開謎底的故事,卻在進行中並沒有這個意思,他硬是要往迷幻的地方拉.而平常的又是,導演深諳吸引眼球的方法,懂得將這個套子越拉越大,陷入了更深疑問中.於是,他不免俗套地敘述起了故事.

這是一個陰暗地讓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可是導演卻用著懶散的,事不關己的口吻,像頑皮的小孩,悠然地自我陶醉.他蓄意製造著場景,蓄意重複著道具,蓄意使用著燈光,蓄意傷害著觀眾.自然而又尖刻,摧毀著人們本就揪著的心.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隱情呢?導演又賣起了關子.

喃喃自語的男主角,一張張離奇的紙條,一次次幻覺中的事件,一個個陌生而又熟悉的臉龐,現實與夢幻有機結合,這也正是影片的基調.從頭至尾,一直重複著------

導演用了更接近黑白顏色的影像,攝影也極其精透.長短鏡頭的切換,特寫,朦朧,意向,都表達得恰到好處,讓你覺得多一分顯得庸俗,少一分又是缺憾.詭異的構圖,清晰破敗的景像,有著舊式攝影的精髓.加上類似陰暗氣氛的配樂,以及傷神的晦澀,讓人隱隱約約間感到瑟瑟發抖.怪不得不是恐怖片,卻把人們看得手心冒汗,像沉在了水底,喘不過氣來。

影片就這樣進行著,常見的鋪陳路線,讓人隱隱覺得其中有的影子,而導演也遵循著這個套路,不放棄任何一個耍寶的機會.而其中讓人壓抑得喘不過氣的情節,又讓我想起了,想起了義大利的黑手黨,想起了廣場上飛揚的鴿子,想起了紅色圓頂的教堂.並不是黑幫電影,卻把格調定得這麼陰暗,難道是導演要向那些前輩們致敬?可用得著這麼大費周折,把自己拍得四不像嗎?

的確,《機械師》不是,因為他在2004年就已經拍攝完成,而《罪惡之城》當時還在製作之中,導演也不是斯派克李,那個傢伙離開了丹澤爾華盛頓之後,就找不到自己的風格.主角更不是布拉德皮特,人家忙著掏手槍,談戀愛去了。這只是《機械師》,導演只是布拉德安德森,主角也僅僅是克里斯蒂安貝爾,都不是腕,卻都勝似腕。

故事進行到這裡,似乎到了喊停的時候,大家都已經明白得差不多了:其實,這只是幻覺,只是記憶,只是人們內心的掙扎,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可是如果這樣的話,影片就終將流於俗套,而人們在觀完影片之後,也僅僅會說:「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不過遺憾的是,從頭至尾都是一個氣氛,永遠都是一副腔調,而且,電影有很強烈的模仿《xxx》,或《xxx》的影子。」然後列舉出一系列類似的影片。導演固然不會只將眼光放在這裡,更不會甘願讓自己成為影史上的又一個犧牲品。於是,他在影片的最後爆發了。所以最後的十分鐘,對於影片就更顯得至關重要了。彷彿是戲中戲,將故事重新講了一遍,急速得,閃過那些曾經的畫面,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人們就在這樣閃電般的奔跑中,重新體會這部電影的真諦,體會人性的涵義,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人們才真正地心悅誠服,原來,這個電影不一般。

這是個文藝氣息很重的片子,不像是那些純粹去賺錢的電影,噱頭不多,導演和演員又是樸實無華。影片一直探討的也是被大家反覆嘴嚼的人性問題。記憶在人的腦海中,到底是好是壞,他不斷地滋養著恐懼,澆熄希望的火焰。

可是非常明顯的,雖然不得不讚賞導演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演員們出色的發揮,可是劇本的硬傷明顯,具體情節不突出,對主題的昇華不夠,影片波瀾不驚,故事起伏不大,這一系列的問題還是縈繞在影片的周圍。好萊塢不乏好的導演和演員,製作和拍攝條件更是世界一流,但是劇本的匱乏問題現在也是愈演愈烈,以致於那些片商不得不將觸角伸到國外,近幾年《無間道》,《午夜凶靈》,《咒怨》等等亞洲的影片也被好萊塢翻拍,《達文西密碼》這樣的劇本被哄搶,這些局面的出現也絕對不是偶然。而如果讓村上春樹看到這部電影,他肯定會慨嘆為什麼好萊塢不找自己去給他們做編劇,因為這套子的故事太像《海邊的卡夫卡》,同樣的夢境與真實的轉換,同樣的記憶與現實的摩擦,只是村上的套子更大,大得足以讓人迷失方向,而《機械師》的套子卻這麼小,連自己人都迷惑不了。我想,村上不寫劇本的原因可能就在這裡吧?他的套子這麼大,美國人又怎麼能理解呢?雖然他所鍾愛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人寫的,可輪到自己寫時,那些美國人中意不中意,就是兩碼事了。當然,這僅僅是玩笑話。

在這裡,卻不得不提本片的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貝爾,此人大家都很熟悉,新一代的「蝙蝠俠」,好萊塢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個人認為,去年《蝙蝠俠》在市場與口碑上的雙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此人的功勞,而他本人也是在十分適合演繹這種具有濃重的黑色意識的電影。他為《機械師》在兩週內減肥三十公斤,這才能讓我們在影片中見到那個永遠都那麼得tired,永遠都渾渾噩噩的Trevor。他坐在機場休息室時迷離的眼神,他在家裡擦拭地板時的恐懼,他點不著煙時的憤怒,他望著夾在機器上的斷手的不安,他聽說沒有Ivan這個人時的驚訝.他把車停在路中間,仰望機場的信號塔,他迷失過去,想起了真相後的悲傷,他自首後,癱坐在牢房時的如釋重負。終於,他能睡個覺了。貝爾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稱完美。他對待影片的態度更是認真,雖然好萊塢化妝術高明,可是那不合身高的腰圍和明顯的肋骨是怎麼都欺騙不了的,為這樣一部沒有太大野心的電影毀容,貝爾也真是豁出去了。而其中看似不溫不火的演出實則難度極大,因為人物情緒的跨度非常大,所幸貝爾將這些轉換演繹得十分自然,沉穩中帶著十足的爆發力。

影片從一開始就在不停地詢問:「Who are you?」而在最後,男主角連續品味著:「I Know Who You Are.」算是給了這個問題一個答案。這個「You」指的是誰,其實已經很清楚。在很多時候,人們都在不停地尋找著,而到底在找什麼,自己也說不出來。其實,他們只是在旅途中迷失了自我,想要找回的,也只是自己,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意識到這一點呢?而那些意識到的,又有多少人願意承認呢?人生如夢,夢沒有終點,人生卻終將結束,而如何結束這場夢,就全靠自己了。

影片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How do yo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 are not asleep?」在沒有看影片前,這只是一句謊話,現在,卻終於明白了,這其中的悖論到底何在?詭秘的夜晚,有著同樣詭秘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終將不會結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