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看上去很美:小紅花--Little Red Flowers

看上去很美/小红花/LittleRedFlowers

6.7 / 1,564人    92分鐘

導演: 張元
編劇: 王朔
演員: 董博文 寧元元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韓巍

2006-08-02 05:19:27

是制度還是本能?


一個半小時的電影看完,看了豆瓣網友的評論,仍然最集中的在探討電影表現的從幼稚園開始的體制化。影片展現的是一個集體,《肖申克的救贖》看多的後果就是擔心如此整齊劃一的步調是否能培養出來一個兒童快樂的童年,但是難道只有「參差多態才是幸福之源」嗎?

如果孩子都按照各自的天性去發展,正如同如今的中國地域差別一樣,80年代早期出生的孩子可能是中國最後一批還有共同話題的人了,看著共同的動畫片,用著同樣的教材,制度化嗎?但是回憶起當時的《聖鬥士星矢》、《七龍珠》,講起看《童話大王》時,似乎同學們的臉上都有一種找到共同話題的快樂。

現在呢?當北京上海的小學生都已經數位化到電腦做家庭作業,使用牛津劍橋等經典教材,收看成百套的數位電視時,他們與中部和西部的兒童童年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甚至在同一個城市,一個共同的話題都顯得那麼困難。

影片確實有隱喻,當影片抹去了時間背景,以「紅花」貫穿影片的隱喻變顯得不那麼突出。看豆瓣的評論時,最有體會的是一個引用德國留學生的留言
「我是德國的留學生,我是在國外看到了這部電影的首映,對不起,我想說,我仍然認為張元是投機的.
   這不是一個兒童電影或是為成人拍的兒童電影,這是一場政治夢魘,被導演模糊掉時代界限把專制極端放大的政治夢魘劇, 不幸的是,孩子成為了道具,正因為孩子的無力和純真即便是誇大也便得不容置疑而更顯得尖銳狠利,除了孩子, 所有成人賦予的東西,劇本,影像,音樂,成人演員的表演都在極端地放大那種夢魘一般的恐怖氣氛,那不是孩子 眼中的世界,那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社會,是被成人抱著敵意塑造出來的兒童世界,看了這部電影,我心裡非常氣 悶,覺得悲哀.我問身邊的外國人,他很高興地說他喜歡這電影,因為看到了中國和文明西方的教育差距,他覺得 真實,我告訴他,這不是今天的事實.外國觀眾問張元這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事情,他說他故意模糊了時間界限因 為今天也是這樣,這更給觀眾造成誤讀,覺得這是一部意義亘古不變的政治諷喻片,提高了其政治批判性,我不反 對本著人道主義的政治批判,但我憎惡本著投機主義的政治批判,尤其是打著以孩子的名義的旗幟.   
  一部電影 ,是能看到作者的動機和良知的.很多優秀的政治批判電影我們能從中感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恨其不爭的善意和真誠 ,能讓全人類都感同身受看到自己的影子,可我從這部電影裡,感到後背躥起的陰冷寒氣,在西方人觀影后那種優 越感躍然臉上的滿意神情里,我知道,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居高臨下的審問.」

當影片結束的時候,在致謝中看到的是感謝義大利大使館以及一系列的義大利援助。《看上去很美》在國內的宣傳,也是打著國外獲獎的名號讓觀眾產生期待,難怪這位在德國的留學生會感覺張元是在進行電影投機。

回到影片中,在全托的幼稚園中讓6個老師負責上百人的小孩子的衣食住行,怎麼讓這些孩子順著天性發展?老師吃住都在幼稚園,那麼漂亮的女教師難道就沒有現實中男孩子的追求,她難道不願意和男朋友逛街而把自己的青春完全奉獻給社會主義的未來嗎?似乎談到國情就顯得陳詞濫調,但是又有哪個國家不是用制度化來達到最有效的教育呢?最簡單的工業化大生產的基本原理不就是標準記件嗎?

制度化的背後恰恰是一種本能。當方槍槍頻繁欺負自己的同學時,大聲說出罵人的話的時候,「不許和方槍槍說話,關禁閉」是成年人的第一反應,這有錯嗎?即使是錯也是方式上的錯,但如何又讓一個孩子認識到罵人本身就是不對的呢?孩子小不懂事,難道這就可以原諒孩子的過錯嗎?

是本能讓人們遠離不合群的人,惹不起總躲得起吧?當我與你非親非故時,你口水澆在我臉上,我還要笑面相迎嗎?從機率論的角度說,與其讓你噴口水,不如自己做些對自己有用的事情。如同影片中方槍槍回到隊伍中還會大聲叫嚷「告訴老師我跑到隊伍外面啦」一樣,他缺乏的就是自知之明,此時隊伍中的人早已經不在乎你在不在隊伍里了,因為並不是所有特力獨行的人都值得羨慕,孤立、隔離的人也並不一定是百分百的天才。

如果大家都站到隊伍外面,那也就沒有隊伍可言,少有人愚蠢到放著現成的路不走而要另闢蹊徑,對選擇站到隊伍外面的人來說重要的不是大聲叫嚷,如果自認為自己不願意跟隨體制,那就去去走自己的路,沿途埋下種子,畢竟成功不是叫嚷得來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