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火線交錯--Babel

通天塔/巴别塔/火线交错

7.5 / 317,574人    143分鐘

導演: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編劇: 吉勒莫亞瑞格
演員: 布萊德彼特 凱特布蘭琪 役所廣司 菊地凜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aiveAPPLE

2006-11-24 04:46:33

BABEL的語言衝突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幾個星期前看了Babel,縂覺得不如想像中那麽好,縂覺得有些章節可以改進。不過imdb上的評價甚好,也被看作明年奧斯卡的有力爭奪者。我承認它在制照衝突上的確做到了和CRASH一樣的效果—一環套一環,典型的戲劇手法,人物關係不是那麽錯綜複雜,但是衝突主要圍繞幾個人物展開。加之它所展示的地域風情和微妙的世界局勢所呼應,應該是學院獎委員會喜歡的口味。
説到底,這部電影就是圍繞語言的衝突展開連環套的。
地點1:Morocco
人物:Brad Pitt, Cate Blanchett, 當地導遊, 當地民衆,旅遊團組員。
衝突起因:Cate中槍
故事脈絡:爲了給妻子換取急救的時間, Brad不得不聽從導遊的意見,和巴士旅遊團的所有人一起到了離出事地點最近的導遊的家裏,在那裏他可以打電話給家人和大使館。村落裏的人都是中東打扮,看到白人遊客面露的是驚訝,指指戳戳;語言不通的白人十分驚慌,在這樣一個處處幾乎都是土坯的村子裏,人人的裝束和電視裏的恐怖份子沒有什麽區別。旅遊團的人們要求立刻離開。而Brad的電話並沒有立即召喚來直升機,他變得憤怒,驚恐,甚至絕望。

地點2:Morocco
人物:夫妻和兒子一家4口, 小販,
衝突起因:買槍
故事脈絡:小兒子的槍法顯然好於哥哥,父親則寄希望他們可以殺死來犯羊群的狼。爲了驗證小販的話,兄弟二人在山頂比試,期望這把來復槍可以達到3公裡的射程。

地點:東京
人物:高中啞女,父親,警官,一群無所事事的少年
衝突起因:啞女被人瞧不起,因爲語言的原因雖不缺朋友,但缺少愛情
故事脈絡:母親過早自殺,少女十分敏感;和父親的不慎和睦,使她與一群追求感官刺激的少年爲伍,在舞廳醉生夢死,在毒品中找尋快樂。她的生活因爲一個來調查父親的年輕警官而改變。

地點:聖地亞哥, 墨西哥邊境
人物:兄妹二人(Brad 的兒女),保姆,保姆的侄子,邊防警
衝突起因:爲了參加在墨西哥的兒子的婚禮, 保姆不得已把這對孩子帶離聖地亞哥,因爲孩子的父母深陷Morocco,Cate還在接受治療。深夜囘美國的途中,醉醺醺的她的侄子無視邊防警令其停泊的要求,強行闖關
故事脈絡:孩子走失在沙漠裏,保姆絕望地呼求邊防的救護。

啞女 父親獵槍村民小販父子Cate, Brad兄妹保姆

其實矛盾衝突不是來源於人物之間的直接衝突,而是藉助語言的不同,文化的誤讀,宗族的隔閡來展現全篇的戲劇衝突。雖然傳統意義上的戲劇衝突必然來源於或者帶來人物衝突,但是Babel所想要表達的衝突更想超越簡單的人物衝突。
那麽用一個聖經故事—《通天塔》就已經足夠的情況下,爲什麽還要編織幾個並頭髮展的綫索呢?因爲通天塔的故事大家太熟悉了,用一個現代的,看似有點錯綜複雜的故事,並讓它竟可能地帶上各種異域風情和文化印記,可能更能引起挑剔的學院委員會的注意。

這樣說,並不是說這不是一部好電影,但是它只是一部沒能超越想像的好電影,中規中矩,又有些取巧地投人所好。
它在反映文化衝突和宗族衝突的時候,僅僅用語言的不通作了一個大的包裹,內在的衝突要看觀衆心裡的衝突和慣性情結。
觀衆本身的內心衝突來自不同的觀衆的體驗,所謂千人眼中的哈姆雷特。今年看過的片子裏,帶有宗族觀念的還有Borat,Judgment。不同的電影想要引起關注的只有一個:種族歧視不但一直沒有消除,反而因爲一些偶然事件或者一些國家的強大而變得更加偏執。Borat對猶太人的嘲笑,如果說僅僅是從哈薩克人的角度來調笑,那你就錯了,如果說是從美國人的角度來譏諷落後國家,你更錯了。主演本身就是一個猶太人,就如《南方公園》的主創之一也是猶太人一樣,有了這個護身符,他們可以盡情嘲笑一切,連自己都不放過嘲諷的人,你還會說他們是種族主義者麽?Judgment講述葉門共和國在911後遭遇的「連坐」—由於信仰的相同,文化的相同,還有裝束的相同,他們被視爲恐怖主義者。
Babel裏表現出的白人的恐慌看似不無道理:911的劫難是心頭永遠無法平復的痛;自恃最已開發國家公民的不可一世在面對貧窮和落後的時候,卻爆發為恐懼和神經質。即便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Cate,在喝水的時候也是顧忌重重,生怕冰塊不潔。這些顧慮,或者說忌憚,植根於他們對中東地區零了解或說負了解(本國政府在宣揚他國或者其他種族時,不可避免的高高在上和狂妄自大。)
那麽語言相通,背景相同又如何?
在cate中槍後,同車的白人非但沒有和他們夫妻同生同氣,反倒是找機會趁早離開那個充滿「恐怖份子」的村莊。啞女和同齡人的交往,受到語言的限制;即便周圍的人懂手語,依然將她看待為下等人。她強烈的渴望被愛,嚮往男生的追求,變成強烈的復仇心理:捉弄看不起她的男生。同時,她又在羞恥心的責問下非常痛苦。在搜索來福槍的過程中,Morocco 警察對待村民和父子三人的拳腳相加,粗魯和莽橫清楚地寫出這個世界不言自喻的等級之分。語言明瞭又如何?《迷失東京》講述的那個在語言的迷亂中找尋心靈伴侶的老人,還不是回到妻子身邊過囘一樣的生活。沒有理解和尊重,語言更是多餘;與其這是個喋喋不休的世界, 不如是一個靜靜的無語天地。
如果說Cate和Brad在Morocco的遭遇是得意洋洋的白人在穆斯林世界遭受的同伴的背棄,異族的幫助,那麽他們的一雙兒女在墨西哥的24小時則是飽受美國制度的折磨。墨西哥的橋段是一群並非「高尚」,但是異常快樂的人們的簡單生活:盡情舞蹈,歡快歌唱,伴著美酒,喜慶的婚禮,一切都是十足異鄉情調。雖然這裡的落後還有文化的差異(在孩童面前血淋淋地殺雞,縱容小孩喝酒)給孩子帶來的是Culture Shock, 卻滿足了孩子簡單的快樂需求。而邊防警從保護美國公民角度出發,根據制度做出了判斷:保姆的侄子和保姆妄圖綁架兩個美國公民從中牟利。孩子們受盡煎熬,深愛他們的保姆最終也沒能逃脫遣返回鄉的命運。在另外一部電影裏,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也從美國人的角度,反省了對待墨西哥人的態度。
然而,世界就是這樣,沒有文化的差異,也就夠不成世界的多元化;號稱構建多元文化的北美卻常常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人權宣言,種族平等,尊重個人,如果真的能做到,人們恐怕也不會嘗試電影,書籍,音樂等各種方式來重新解讀通天塔的傳説了吧?塔最終沒有建成,猶太人爲了建立自己的國家付出了血的代價,巴以衝突還在升級,海灣駐軍是在維和還是在自殺,國與國相互詬病,種族爭端不斷,大和,高麗和大汗爭不斷理還亂的是一衣帶水,還是勾心鬥角?
看過Babel,每個人都能在裏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主題。但是它過份的追求大而全也使影片失去了一點真摯和可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