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龍虎門--Dragon tiger gate

龙虎门/龙虎三皇/

6.1 / 7,145人    94分鐘

導演: 葉偉信
演員: 甄子丹 謝霆鋒 余文樂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讀品】

2007-03-10 09:10:15

【讀品·書寫】漫畫英雄


【讀品·書寫】漫畫英雄

時至2006年,漫畫改編電影的風潮似乎漸漸已退去,但是,兩部漫畫攜著幾十年漫畫歷史積累的高人氣和菁英的製作團體卻在這一年殺將而來。這兩部漫畫,一中一西,一部祭出了中國功夫電影的大旗,一部烙上「駭客帝國」歸來的標誌。然而上映之後,一部招來的是無比失望,一片嘆息;一部卻是叫好不叫座,票房慘澹。這就是《龍虎門》與《復仇者V》(V for Vendetta)。

當葉偉信與甄子丹宣佈開拍《龍虎門》的時候,這絕對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殺破狼》之後,二人的組合便成為香港真正功夫片的代表。更何況改編的是具有三十六年歷史、香港新漫畫之父黃玉郎的代表作——龍虎門。因而,從製片到演員,從形象顧問到服裝設計,無不是強強聯合。然而超強的陣容並沒有為觀眾帶來期待的表現,華麗的光影聲色外,似乎缺少某些東西。缺少的肯定不是動作場面,就這一點來說甄子丹已經完成了他的任務。影片開頭和結尾的兩場打鬥,水準並不在《殺破狼》之下。缺少的也肯定不是CG特效。雖然自《功夫》之後,鮮有港片特效能再有超越,但《龍虎門》中特效設計至少也能與之齊平。或許有人可以說片中未能再看到葉偉信,《殺破狼》中寥寥數筆刻畫一個人物的神來之筆不見。事實上,葉偉信仍舊用著他慣用的手法來刻畫人物,但是《殺破狼》中屢試不爽的手段卻未能再在《龍虎門》中見效。然而這或許不能責怪葉偉信,在這部片子中他的手腳似乎被情節本身給束縛住了。因此,《龍虎門》故事本身缺乏了某種東西。

黃玉郎聲稱電影版的《龍虎門》是「為了還原原著漫畫」,但是講的卻並不是原著的情節,甚至還有些難以自圓其說。比起另兩部漫畫改編的電影——《風雲》和《中華英雄》,顯得更為蒼白無力。因此我們不禁要問,還原的究竟是什麼?從片中黃玉郎客串的「奇俠」一番出場來看,似乎他想還原的是漫畫中的一種精神。

香港新漫畫的出現是在1967年之後,而《龍虎門》誕生於1970年,時至今日已出版千餘期,因此說《龍虎門》的發展代表著香港漫畫的流變也不為過。而其最初的作者黃玉郎更是被稱為香港漫畫教父。對於內地的讀者來說,令人陌生的《龍虎門》顯然不具有如此的意義。在日本漫畫的大潮之下,香港漫畫在內地甚至顯得有些默默無聞。記得當初帶動香港新漫畫最早開始在內地流行,是《天子傳奇》和《超霸世紀》的功勞,但是這兩部並非上乘的漫畫作品很快便無法抵擋處於強勢的日本漫畫的衝擊。

香港漫畫四十年的發展,開闢了一條屬於自身的本土路線。毫無疑問,與台灣漫畫一樣,香港漫畫受到日本漫畫很大影響,但是卻並沒向台灣那樣全盤日本化。其在畫風上有些接近歐美漫畫的風格,或者如同原哲夫那樣,具有一種粗線條、快節奏的寫實風格。在這一點上,香港漫畫在偏好細膩畫風的內地讀者面前顯然吃了虧。但是香港漫畫的內容更具自己的特色。似乎新漫畫從發展伊始,就沿襲香港舊派漫畫的道路,將自身定位於底層的讀者群,貼近社會現實,成為記錄香港草根文化的讀本之一。而《龍虎門》更是代表了香港層市民的文化讀本,這一點從《龍虎門》最初的名字《小流氓》中便可以看出來。而在內容上,中華功夫打出香港,大敗日本「羅剎教」,韓國「白蓮教」,泰國「通天教」,反映的也是香港底層市民特有的一種文化心態。兄弟情節、黑白是非、公道人心、俠義仁武等等象徵化的符號充斥其間。並且書中大量的細節,也都是取自當時各種流行文化中的元素,例如王小龍的「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棍法」就取自《射鵰英雄傳》,甚至李小龍也在書中客串了一回。

這種傳統-流行各種文化元素的大混雜在一些學者研究中被概括為四個子:男盜女娼。但這也是香港市民精神所寄許依託的對象。或許就是黃玉郎想要還原的精神。然而時過境遷,新漫畫出現時所憑藉的這股精神漸漸已耗盡。如今黃玉郎、馬榮成、上官小寶,群雄爭霸的香港漫畫的心已在慢慢死去。商業化造就了香港一代人的漫畫,卻也停滯了一代人的漫畫。專業化分工的漫畫創作,越來越誇張的漫畫內容,數千集雷同不變的漫畫情節,再寶貴的精神也經不住如此的成為流水作業產物後的香港漫畫,成為絢麗包裝下的空殼,甚至連「古惑仔」精神也難以保住。
如果說《龍虎門》是因為本土漫畫精神的缺失而讓人倍感失望的話,《復仇者V》受到冷落卻是出於截然不同的原因。這部被認為是06年首部最值得觀看的電影卻無法激起普通人的共鳴。「駭客帝國」的製作小組為大家帶來的並非是粗製濫造,「齷齪司機」兄弟(Wachowski)則更加賣力地宣傳各種哲學理念。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一部風格迥異的漫畫電影,影片開頭和結尾的兩場打鬥,展現了駭客帝國的全部特效;而慣串中間的則是關於極權、恐懼、自由等等政治名詞的討論;Vi Veri Veniversum Vivus Vici,來自文藝復興古典美學的意向性充斥其間。然而這部商業化電影超出商業化所能理解的範圍,《復仇者V》徒具商業大片的外表,內容中充雜的概念讓人混亂。無怪乎有人評論說,要是影片少一些符號該多好。這並不讓人奇怪,要知道這部原著漫畫的作者是阿蘭•摩爾(Alan Moore),或許跟菲利普•迪克相比摩爾的影響力還差些,不過只要提起他的另一部作品《奇異紳士大聯盟》,就會對他的風格略知一二。前者是神怪混雜大亂鬥,而《復仇者V》則儼然是政治意識形態大亂鬥。

漫畫《復仇者V》最早刊於1982年,沿襲歐洲漫畫的傳統,這是一部頗具政治諷刺意味的作品,但卻帶上了古怪的格調。作者當時最初的目的是出於諷刺柴契爾夫人的鐵腕政治,書中展現的未來倫敦卻明顯地烙上了法西斯德國的印記,而整部作品咋看起來更像是《1984》的漫畫版。
然而這並不是《1984》,喬治•奧威爾的目標是明確的,阿蘭•摩爾則不是。復仇者V的精神領袖是福克斯(Guy Fawkes),1605年試圖炸毀國會的天主教徒。用現在的術語來說,也就是恐怖份子或者革命者。復仇者V身上,兩種概念混雜在了一起,他炸毀了老貝利法院,炸毀了國會,他不在乎犧牲多少無辜者,目的則是掀起一場革命。但是他的革命卻是以一人之身對抗國家機器,憑一人之力推翻極權統治。他殺人之時並不帶有多少仁慈,然而他卻風度翩翩,出語稱頌,莎士比亞、狄更斯、歌德的台詞隨處可聞,古典書籍、繪畫和音樂圍繞在他身邊,暴力和古典美學同時集於一身。而所有這些要表現的,是用超級英雄的無政府主義對抗法西斯主義。

這或許是個古怪的想法,在我們的概念中,無政府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同屬一脈,兩個極端雖然相互牴觸,但是任何一方都不能為我們帶來好的政治。然而漫畫出版後所激起的反響顯然說明我們的概念分析發生了錯誤,摩爾要說的並不是某種政治理念,他是在表達民眾所恐懼的各種名詞:極權獨裁、秘密警察、媒體控制、集中營、書報審查、生化試驗等等。只要能夠以某種方式擊碎這些名詞,無論合乎邏輯,無論手段如何,無論後果如何,便能贏得民心。自由,是《復仇者V》中唯一珍視的東西。

因此,在一堆混亂的意識形態競爭下的是一種政治意向性的表達。或許這樣的表達在專家學者眼中顯得太過於小兒科,而漫畫形式所能夠承載的這種表達更容易深人人心,也更容易流逝。二十餘年後,911之後的世界已經不再需要V這樣的英雄,技術統治不再是人們擔憂的焦點。所以,影片《復仇者V》雖然獲得好評,卻不能再如同漫畫那樣獲得民心,除了那難有突破的特效畫面外,人們無法再激起共鳴,相反卻被那些已經遠離的概念迷惑。

同迎合當下品味,集合科幻、動作、冒險、都市生活和田園風光於一體的《蜘蛛人》、《超人歸來》相比,兩部漫畫改編的電影都難以再領風騷絲毫不出人意外,一部內容已空乏,一部內容已不合時宜。叱詫數十年的漫畫英雄們如今已遲暮,兒時記憶中的夢想塵封在老舊的展覽櫃中。一代人的漫畫要依靠一代人的心去扶持,而我們已不再適合看漫畫。

黃玉郎著:《龍虎門》,玉皇朝集團有限公司,1970-2006。

V for Vendetta, Alan Moore, DC Comics, 1982-1988.

來源:【讀品】十三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