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年代/ 心外幽情(港) / 纯情年代

7.2 / 41,997人    139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Edith Wharton Jay Cocks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蜜雪兒菲佛 薇諾娜瑞德 Linda Faye Farka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lhui

2007-04-05 06:05:08

《純真年代》:不曾忠於內心的「救贖」


費里尼去過美國之後大發感慨,說他印象中那個童年的、天真的美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看了《純真年代》,你會發現,即使是19世紀,在美國的代表城市紐約,繁文縟節、裝腔作勢這一套腐朽的東西,也在上流社會被奉若瑰寶。也就是說,即使在那個時候,這個少年也並不天真,他的繁文縟節透著的都是虛偽,他的附庸風雅有一種根基不深的暴發戶的聳然做態。
這個故事,關於一個離了婚的魅力女子、一個循規蹈矩的男人、一個溫柔賢惠的女人的三角戀愛。
純真,意為純潔真摯。說純潔,是因為他們的感情從未逾矩。說真摯,梅的愛紐倫,紐倫與艾蘭的相愛,還有艾蘭的愛梅,都是同樣真摯的。
只可惜感情是錯位的,最愛的人並沒有在一起,「純真」是以放棄自己的真實感受為代價換取的,那個婚姻並不真摯。
不純真的年代裡同樣不純真的婚姻。
那麼純真年代的名字毋寧看作處處透著反諷。
被上流社會的虛偽壓得透不過氣的紐倫,表面上循規蹈矩,心裡卻是一團火,但是如果沒有氧氣,這火也會漸漸熄滅,其結局無非是跟其他人一樣,帶著言不由衷的笑,在規則下面庸碌一生。艾蘭的出現,卻提供了那種救贖,艾蘭就是那個可以給他氧氣的人。
艾蘭不虛偽、不做作、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在離婚是禁忌的上流社會裡,敢於和不幸福的婚姻說再見,她性格中的敢作敢為、直率開朗都是紐倫所缺乏的。
所以她的出現對紐倫來說,具有雙重意義,她既是被愛者,也是施救者。
人們總是不自覺地以愛情作為救贖的載體。希望在其中可以得到新生。
對救贖的主題一向感興趣的馬丁•斯克塞斯這一次把承載物從暴力投向了愛情,但救贖的主題可以說是一承未變。
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贖呢?人都是有原罪的。耶穌為了眾人而被訂上十字架,又死而復生,那是一種救贖,即獻身。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個體在棄絕個體性中獲勝。
再來看這部電影,當結尾處,年近6旬的紐倫站在艾蘭的寓所外,想起年輕時——去海邊碼頭找艾蘭時曾經下定決心,只要她回頭,則他就拋下一切,跟她走。結果她沒有回頭。她後來告訴他,她是故意不回頭——此時紐倫臉上露出了發自內心的笑,恍然看見艾蘭在波光粼粼的海邊回頭燦然一笑,還是年輕時秀美的容顏,紐倫決定不去見艾蘭,把記憶留在最美的一刻。
紐倫的釋懷的笑或許就是導演的態度,即這種救贖在捨棄自己、成全他人後就會得到。所以,艾蘭是得到救贖的,因為她深愛表妹梅,所以不會搶走她愛的男人,而是自己退出。紐倫也得到了救贖,也因為他用一生為代價,給了梅一個「完美家庭」。而梅呢,她一切心知肚明,還是忍受了沒有愛情的婚姻,全心對待紐倫和家庭,似乎也無可挑剔。
也許因為捨棄自己而得到救贖,但是,結果他們不過成就了又一段虛偽的上流社會完美家庭的假像,貌合神離的夫妻,平靜如水的生活,匆匆溜走的時光。以致於紐倫的一生幾乎都可以在他的書房裡濃縮。在這裡,孩子受洗,孩子成長,孩子結婚。一生就差不多走到了盡頭。他自己的人生呢,大概是從那個招待貴賓們的晚宴上,就劃上了一個休止符了。
那是他們這對新婚夫妻第一次請客,高朋滿座,虛偽也高貴的人們不懷好意地盯著紐倫和艾蘭,卻不知他倆比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純潔。紐倫看著艾蘭的表情,沉重極了,眼神凝注,那種認真和專注著實令人感動,而艾蘭還是談笑風生,她故意忽略這男人的深情,因為那時她知道了梅有身孕,也是在那時,她也決定了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休止符。
那是那個年代,他們能選擇的最順理成章、最省事的一種解決之道。所以,在我看來,實在沒什麼意義。救贖沒有錯,但更忠於內心的救贖,而不是在虛偽下苟且,才更加難得而珍貴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得好,不應為任何目的糟蹋生命。
即使是以救贖的名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