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尋找夢奇地--Bridge To Terabithia

仙境之桥/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寻找梦奇地

7.2 / 173,826人    96分鐘

導演: 蓋博卡舒柏
演員: 喬許哈契遜 安娜索菲婭羅伯 柔伊黛絲香奈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三教廢人陸不壓

2007-04-12 10:13:37

從來就這樣無忌


    從來就這樣無忌
    ——從《被禁忌的遊戲》到《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以及《蜂巢的幽靈》

  小時候啊——我總是願意在寫東西前帶上小時候——我家東門外有一道長長的由矮榆叢圍成的綠化帶,綿延了整整三個blocks的花園。園外面是南三經街,是一條幹道。我們經常在裡面捉蟲,外面似乎不曾有過一輛車駛過……

  後來啊,那個花園由於擴道被剷平了。柏油輾過了那曾經是樂土的地方,掩埋了那些枝杈和花瓣,還有陪伴了我三年的小金花鼠長眠的墓地。從此似乎不再有蜻蜓飛翔……

  童年時,我們有多少夢想;少年時,我們又有多少幻想。當汽車馳過,蜻蜓不在之後,又有多少被掩埋……

  我慚愧,所以當波萊特高喊著米歇爾被人群淹沒,當影片裡傳來了萊斯利的噩耗,我一再嚎啕:「如果她們得不到幸福,誰他媽的配!?」

  又流淚了,閉著眼,咧著嘴,像Nico Robin高喊我想活著那一刻的表情,這不知是第幾次了。而想到如今即使是釋放感動都要利用國罵的自己,無地自容的一塌糊塗。

  從來就這樣無忌,知道自己要什麼,敞開心靈,依然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是童心,我最珍惜的東西之一。為了她我失去和放棄的最多,但留下的又有多少。我在咬牙離開WOW的那一刻已經不忍心去盤點了……

  她們是天使,她們還是孩子,她們僅靠自己完美的魅力便可令我不由自主地去給影片評滿分,這只有天使能做到,我相信。

  多少有些無心的,這三部影片我是連起來看的。儘管主旨命題各不相同,儘管或許有更類似的類型片可供我拿來比較,但那裡未必有天使,這是我想說的。

《被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法](1952):
  這部片子是影評強者TheAsphaltWorld在NT論壇推薦的,作為他TOP20排名第一的電影。若非如此,我暫時至少是找不到理由去看一部法國黑白片的。
  我們總是看電影,看完了之後去想為什麼要拍這麼一部電影,它的主旨在那裡。然後頂天立地指出諸如反戰、反拜金、反環境破壞、反人際疏離、甚至反強勢反政府。毫無疑問這部《被禁忌的遊戲》是反戰的。但當你意識到小波萊特僅僅是一個對戰爭毫無概念,對生命僅限於最原始的惻隱的小孩子時,當你看到她眼睜睜看到雙親的死去卻無動於衷時,你是驚恐,是憤恨,還是茫然?你會有心情高談反戰的論調?抑或你覺得這太殘酷了,你理解這個小小的靈性嗎?
  當你看完整部電影,你想起之前的那一幕幕或許令你生厭的情節,你會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愧意,你會不會對那個終究對親人的離去意識到恐懼的小波萊特那出一個全新的理由去同情?你會不會開始寧願這個小小的生靈永遠永遠地像最初那樣可以最原始、最純真的方式甚至看似無情地面對曾經發生的和即將發生的一切?
  那個用數不清的十字架裝飾的小墓場是一個偉大的藝術作品,甚至我覺得稱之為藝術是一種褻瀆。它就像《迷牆》中的那個Pink用破爛構築的軍營一樣令我震撼。波萊特終於還是沒能親眼見到這個屬於她的天堂,在那一刻她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幻想。這個悲劇太過悲切,發生在孩子身上,卻又不知悽然到何種地步了。
  你的心會被揪住,因為這一部兒童片,而你,已經不再擁有童年。

《蜂巢的幽靈(El Espiritu de la Colmena)》[西班牙](1973):
  對比另兩部影片,《蜂巢的幽靈》的主題似乎有些游離,但那個嬌小可愛的形象始終映刻在我的腦海中,久久難以抹去。那很可能是我見過的最天真可愛的小女孩。
  相較之下,這部影片要晦澀些。小女孩安娜所表現的天真顯然另類,好奇而充滿異想。弗蘭肯斯坦對於一個小女孩所意味的,本來是恐懼與驚悚,但在安娜眼中,卻是發自內心的同情所產生的疑惑:他為什麼要殺小女孩?
  弗蘭肯斯坦的善良是安娜無論如何所希望相信,她被他和小女孩的友誼所感染,她被那種體驗所深深吸應,她無法理解為什麼弗蘭肯斯坦要把小女孩扔進水裡,就像我們小時候無法理解人為什麼要殺人,戰爭又為什麼從未改變……
  但當安娜決定親身去尋求一個結果時,她得到了一個更加令她不解的答案……
  對於那個結局,我們不應該責怪孩子,也沒理由責怪她的親人,但我們又憑什麼去責備內戰?某些情況下,對於一個幼小的心靈來說,殘酷是不需要因由的,就像對於弗蘭肯斯坦那樣。
  同樣屬於黑色基調的兒童片,《蜂巢的幽靈》的故事和對白並不如《被禁忌的遊戲》般令人驚嘆,卻藉以一些恐怖片的元素來點綴小安娜的內心世界,既然這部影片本就不是一部兒童片,只是一部兒童題材的影片,那麼以我們的視角,怎樣來看待安娜,我們是否有能夠像接受弗蘭肯斯坦一樣接受這麼一位思維古怪的孩子進入我們的生活?
  這部片子拍於1973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意義,或許是越來越明了的了。眼前高速發展的世界給了現今孩子更加廣闊的視角,思維卻越來越模式化而成人化,一個為了得到表揚和獎勵處處乖僻的孩子,真的是現在的家長所需要的嗎?

《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Bridge to Terabithia)》[美](2007):
  喪鐘為誰而鳴起,眼淚為誰而流淌,萊斯利的死並不是悲劇,永遠不是。只有青春,沒有黑色。《通往特雷斯比亞的橋》不是一部勵志片,卻更懂得教會我們生存的意義與真諦。
  我從來就是一個奇幻愛好者,比身邊的絕大多數人更愛。龍搶的歷史,費倫的地理,印記城的風貌,D&D的規則無不通曉,甚至還做過相關的翻譯工作。我確信我是愛這個架構的,它曾令我沉浸,令我代入,我卻不曾幻想,我必須檢討。
  永遠不要嫌這樣的電影有多誇張,《尋找夢幻島》曾帶給我的感觸遠不及這座橋。
  生命到底有多珍貴,靈魂到底有多重,擁有一個因充滿幻想而能夠勇敢面對一切的人生的靈魂,總會比那些充滿因得知失去而明白珍惜的悔恨的21克的靈魂輕上許多,從而得以更快地升入天堂,絲毫沒有任何拖累。因為任何事物,都只似他們幻想中妙趣橫生的一部份。
  我的淚水曾經很悲愴,到不能自己。直到最後卻是開心的淚水,這並不是因為一對兄妹之情的癒合,也不是因為一個國度的重現,而是一種樂觀泰然的生活態度的傳承。
  於是小公主終於不再需要芭比娃娃,他們會將特雷西比亞的傳奇繼續傳承下去。
  至於我們,也無須哀傷,我們有理由相信萊斯利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的燭光在水中熄滅的霎那。她從沒潛過水,她說過,但她曾在作文中幻想,那種感受的美妙,那它就一定是美妙的。在潺潺的溪流中,在五彩染料的簇擁下,像一條大魚那樣……

 -我緩慢的往前遊動
 -向著這個狂野美麗而又隱秘的世界
 -在寂靜中潛游
 -然後用我的呼吸聲打破這片寂靜
 -在我上面,只有微亮的光
 -而那正是我來的地方
 -也正是我結束了這段旅程之後
 -要回去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