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秒速5公分--5 Centimeters per Second

秒速厘米/秒速五厘米/秒速公分

7.6 / 48,840人    63分鐘

導演: 新海誠
編劇: 新海誠
演員: 水橋研二 近藤好美 尾上綾華 花村怜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oyomi

2007-04-12 12:13:27

微小感動,在櫻花抄



如果用新海誠的動畫做一個精神分析文本也許會很合適。新幹線、雪的香氣、不能相見的人、相隔在時間或者空間中的思念——這些意像一再出現在他的故事裡,讓人不禁幻想他的童年,是否真如故事裡的小男孩一樣轉學、通信、等待、或者在同樣的季節里看櫻花飄落,看雪瓣靜止,卻是隔著日本島甚至宇宙站與站之間漫長的想念。

提起精神分析多少有點煞風景,也許對待新海誠那些越來越內斂寧靜又精緻的畫面,我們只需要感受,體驗故事裡相似的感情然後流一點淚就好了,畢竟24小時裡我們已經為理性成熟和掙紮在現實中奉獻了太多,就那樣墮入他的故事,他白描的某個片斷里好了。當一切都變成最初的單純,才能聽到某些細微的心跳聲,在此刻,夜闌人靜只有打字聲和感動的餘味。

《秒速5厘米》,讓我回到了許多年前相似的凌晨,在宿舍黑暗的中心我看好朋友給我傳的短片《她和她的貓》,那是在冬季,失戀伴著失眠的後遺症。反反覆覆看那個幾分鐘而已的黑白,一帶而過女孩的傷心彷彿為我自己的傷口摸上了層雪花膏,「我想我和她,都愛著這世界吧。」新海誠那有點像在「吐糟」的對白讓我心裡吱吱啦啦的喧囂都變得寧靜起來,憂傷還是那麼咸,雪還是那麼透徹顫抖,但是我漸漸入眠,不害怕醒來。

多少人是先知道的《星之聲》才回去看那部短篇,新海誠的故事似乎越來越跳躍而超現實,外星大戰、矗立的碉堡或者宇宙飛船中的時間差。到了《雲之彼端,約定之所》,已經有許多人懷疑起他的駕馭能力了。新海誠的確並不適合那種雙線的劇情長篇,對我而言,原因不言而喻。所有他的故事都只在論說那如櫻如雪的少年心思。在「彼女彼貓」里還並不明晰,還只是少年(少年貓?)對甜蜜憂傷愛情的嚮往;「星之聲"中少年之戀的純粹和無力,漸漸展開在時間和空間都隔絕的太空和日本島;而「雲之彼端」的繁複也僅僅是呼應了這種心情。

所以我很欣喜看到《秒速5厘米》中新海誠回歸到淳樸故事的白描中來,「櫻花抄」,一個簡單如阿巴斯電影一樣的情節,小男孩因為要搬到遙遠的地方而坐新幹線去見他心愛的女孩一面,路遇大雪,車走走停停。他感受到時間在他身體中焦慮地流失,即使是地圖裡短短的線段,其實也相隔千里,年少的他無法改變他們之間世界的空間。這種明知無法再相見的相見,是那樣純粹而無辜。正是新海誠一直要表達的主題——時間,空間,以及在那浩瀚中每個個體的無奈,每段思念的渺小。

即使是「新幹線」這改變了日本整整一代人的交通工具,也無法把那種心底的思念時刻連接。最為神奇的是在看「櫻花抄」時我想到了許多日本電影的橋段,《NANA》里奈奈和娜娜的相遇是在新幹線上,路遇大雪被迫停車;同樣是《NANA》里,Ren離開北海道到東京時,blast在雪地裡為他送行,娜娜在雪地裡哭,多少和明里送走貴樹的片斷相似。《蜂蜜與四葉草》的最後,竹本坐新幹線離開阿久,當時他與貴樹一樣隔著車窗張望。而這些,都和新幹線有關。我想,新幹線多少暗示著日本70、80年代人的某種隱蔽願望和情感吧。

看「櫻花抄」的畫面會有熟悉的感覺,那些顏色同樣出現在「星」和「雲之彼端」中。雪地的藍,天空的青藍,雲火燒般的淡橘,地板電車水滴反光的影子,鳥掠過天空的層雲……這些總讓我想起印象派的理念,印象派們一生致力於反對古典繪畫裡對「物體」的描畫,他們要畫出光影在視網膜中的圖像,而世界不過只是光影結合的一種思維罷了。新海誠的動畫極其精緻地表現了光,雖然這在日本動畫裡並非罕見,譬如《劍心追憶篇》里雪和劍影的描畫就是一絕例,但新海誠無疑是最具個人風格和某種特殊味道的。

當然,這樣讚譽也許太過。因為我的最愛依然是《彼女彼貓》,黑白最質樸的畫面語言在一瞬間就擊潰了我,一個好的故事從來就不需要繁複鋪墊和描寫,鏡頭也是如此。而新海誠要表達的少年心思更是需要如此單純。如果說曾經的《彼女彼貓》有雷蒙德◎卡佛的氣質,那麼從繁複再次回歸也許是值得慶幸,但是在對畫面質感要求苛刻的當下如何求取保留曾經的純淨心態,依然是新海誠未來要面對的問題。
而這個未完結的「電車」「雪夜」情結何時解開呢?我願意耐心等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