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粉红色的一生(港)/

7.6 / 90,915人    140分鐘

導演: 奧利維爾達昂
編劇: 奧利維爾達昂
演員: 瑪莉詠柯蒂亞 希薇泰絲特 克洛蒂爾德高倫 帕斯卡葛雷果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hilya

2007-08-22 22:37:20

一首歌,一個人的感動<玫瑰人生>Edith Piaf


當他擁我入懷,耳邊是愛的呢喃,我彷彿看到玫瑰色的人生…

   記得那個年紀,少年的多愁,痴痴的作弄與這個年紀有關的日子,我拿起那根筆,在筆記本里,一個一個的抄下都不懂的法語,然後還有一字一句翻譯的漢語,心裡是一種奇怪的昇華,彷彿都化掉了一般,在一個書聲臭氣的學校,片刻之間逃離了現實…

   就是這首歌,《玫瑰人生》

    Chanson 香頌,來自法語,尼采說過,上帝獨獨只把天使的語言留給了法國人,而作為我們這一代對法語的認識,是停留在初中語文課本里,都德的《最後一課》,當時念著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少年心境,就把法語改成了漢語,漢語是時間上最美的語言!於是對那些比英文還認生的字母,從未有過了解…

   當然除了在歌裡,在電影裡…

   是咖啡館裡流傳的經典情歌,還有小資們收藏的復古懷舊的爵士樂曲,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香頌,如同《詩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經典的傳頌,但是如同外國人對詩經的理解一般,我所知道的香頌,鋼琴的輕奏,薩克斯的吹吟、手風琴的節拍、甚至還有蘇格蘭風笛的痕留,然後是關於愛情的曖昧細語、綿綿情誼…這只是局外人看得到的一角而已,因為畢竟法語怎麼說來對我還是那麼陌生。

   這一切的了解,大多源自那曲《玫瑰人生》,最初是Edith Piaf的原唱,而後被無數個歌手翻唱過..關於Piaf,一代香頌歌后,背後卻是一個傳奇色彩的人生,貧窮出身、從街頭到成名.還經歷過多次車禍,還有毒品困擾,但是儘管如此,法國人還是愛戴喜歡這這個曾經在二戰最艱難的日子裡,給過他們很多感動和希望的歌聲,還有這個歌手…於是需要今年的這部電影,《玫瑰人生》,傳記體的電影,法國人民是多情的群體,還有這個多情的國度,於是在那上映的檔期裡面,這部電影一直在法國的票房榜上,而且好幾個禮拜都是票房冠軍!這是又是一個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的範例,而不是在電影院裡面看著進口垃圾,而在自個家裡也生產垃圾電影。還有更大的一個話題是關於國民群體的情感傾向,或者叫做群體的一種民族榮辱觀,不是那幾個在論壇叫囂的憤青,而是太多人的麻木與冷漠,產生了群體間的隔膜,而特殊的體制下面,群體的震撼會變成暴動,而穩定壓倒一切,又必須鎮壓下去,因而在國人之間維繫著不再有多少的群體感,不管是衝動的震撼,還是在內心細膩的共鳴,都變成了很大的缺失…我們會為《雷鋒》喜歡多久,會有幾個人去看《三峽好人》?

   電影《玫瑰人生》還有Edith Piaf,當然是這首最好的代言,但是記得《拯救大兵瑞恩》電影裡的留聲機,傳出的Piaf的聲音,也是震撼,一群盟軍守著這座橋,在決戰到來之前聽到了留聲機里Piaf浪漫的聲音,在某種象徵裡面,Piaf就是代表著巴黎,浪漫之都!就在這群士兵們的前面,是一種動力,更是一種誘惑,於是電影在piaf的歌聲裡面,折射震撼著後人的內心,還有戰爭的太多反思。這樣的一部男人的戰爭電影,也在這歌聲裡面,散發不一樣的細膩柔情。

   如今聽著的《玫瑰人生》,已經不是來自Piaf的原曲了,最喜歡的是小野麗莎的翻唱,源自馮小剛的《天下無賊》,其實是後來一個好朋友佳的推薦,這部很多詼諧色彩的賀歲片,卻以這首歌開始後面的故事,只能感慨馮導的一面,記得他也是不會曲子方面的,和我一樣,只是能夠通過歌曲,想到一些人還有一些想表達的東西!

   寫這篇的時候,特意翻出這兩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天下無賊》大略的看了一遍,不過就是沒能找到法國的那部《玫瑰人生》,只能留給以後去找了…小野麗莎翻唱的《玫瑰人生》聲音跟包容,更宏大,確實比留聲機裡的piaf的耐聽,但是提及內心情感的方面,不管是如何去講,小野麗莎對歌曲的詮釋,終究只能停留在音樂方面,這是她無法超越的!想起了另外lisa的翻唱《moon river》和這曲一樣,人們更多的感動停留在了原版的奧黛麗赫本上面,那個坐在陽台拿著吉他彈唱的天使,也沒有人能取代!

借這篇,對那個介紹《玫瑰人生》的女孩道歉,我不該那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