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

父辈的旗帜/战火旗迹/硫磺岛的英雄们

7.1 / 129,315人    135分鐘

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 威廉布洛勒斯 保羅海吉斯
演員: 雷恩菲利浦 傑西布萊佛 巴瑞派柏 傑米貝爾 保羅沃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梅雪

2007-09-16 15:01:11

硫磺島戰役背後的故事


1945年2月,歐洲戰場上的硝煙漸漸隱去,太平洋戰場上的炮聲卻在不斷升級。其中最關鍵也極血腥慘烈的一場當屬硫磺島(Iwo Jima)戰役。從2月19日海灘登陸開始,美軍在長達36天的時間裡,陣亡6821人,傷21865人。日軍守備部隊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
此次交戰,美日雙方傷亡比例1.23 :1,是太平洋戰爭中登陸方傷亡超過抗登陸方的唯一戰例,海軍陸戰隊的傷亡之高也是在太平洋戰爭中絕無僅有的。硫磺島,不僅使美軍獲得了轟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還打開了直接攻擊日本本土的通道。不過,正是由於此戰傷亡慘重,美軍才沒有進攻日本本土。
美軍士兵在硫磺島折缽山上樹起國旗的照片曾在美國廣為印行,成為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

電影《父輩的旗幟》圍繞折缽山上插旗故事的來龍去脈,講述了硫磺島戰役背後的故事,主題思想落腳在關於英雄的反思上。
故事原著作者詹姆斯•布萊德利,其父約翰•布萊德利是當年硫磺島倖存的插旗英雄之一,電影導演和監製分別是大名鼎鼎的伊斯特伍德和史匹柏,強強聯手,耗資9000萬美元。既有戰爭對峙場面的恢宏慘烈與真切,也有人物個性紛繁人性紛存之一覽無餘。電影音效真切,電影配樂也很美。第79屆奧斯卡獎中獲最佳音響效果與最佳音效剪輯兩項提名。與《父輩的旗幟》同時拍攝的還有個姊妹篇《來自硫磺島的信》,該電影也由伊斯特伍德披掛上陣,反轉使用日語從日本人角度講述的戰爭。
電影裡有三條線場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採訪當年戰場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場景,一是硫磺島的戰況實景,還有就是三位倖存的插旗戰士在全美各地巡遊募捐的場景。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戰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張照片的新聞轟動效應,比戰爭本身更有意義,甚至可以左右到戰爭的結果。那張戰爭勝利後獲普利茲新聞獎的插旗照片,後來成為郵票、海報、不可計數的雜志和新聞頭條的材料。照片背後的故事卻是很別樣的普通尋常。
戰場上,2月23日,登陸戰第五天,進展極為緩慢艱難。全天,只右翼前進了約300米,左翼和中間毫無進展。唯一的戰果是在折缽山山頂,升起了一面美國國旗。那一刻整個海灘艦船齊鳴、所有戰士歡聲雷動,電影場景壯觀恢宏,美麗動人。後來,趕到硫磺島視察的美軍高級官員注意到折缽山山頂飄揚的國旗:「這面旗意味著海軍陸戰隊從此之後五百年的榮譽!」軍部領導人要收藏那面旗。電影裡那個接到換旗命令的指揮官怒而憤言:「去死吧,這面旗屬於全營的兵士。那個王八蛋以為我們在這拼命,就是為了把那面旗送給政客掛在牆上?真他媽的腦袋有毛病!」
四小時後,邁克的小分隊更換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那一刻天氣晴好,美聯社記者靈感一現,鏡頭拍攝下來的照片效果清晰。第一面插旗拍攝的膠片被海水濺濕了。
沒人知道這是第二面旗,都只是看過照片就編造故事。英雄故事裡的六個人,漢克甚至不在照片上。他升的是第一面,哈倫.布洛克才真在這張升旗照片裡。
那真正帶來歡愉與歡呼的旗幟是哪一面不重要,那頭一次樹起旗杆的六位英雄究其名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張照片刊登在兩百多家日報首頁後所帶來的新聞效應。國家政客要的只是小小圖片帶來的新聞效應。這插旗英雄帶來的新聞效應導致三位倖存的硫磺島戰士John Bradley, Ira Hays 和Rene Gagnanon被從戰場上召回。
歷來的戰爭,是要強大的軍備資金支持的。電影故事裡,在國家面臨財政赤字、人們開始憤世嫉俗、厭惡戰爭的時候,插旗照片就是政客眼中最煽情最鼓舞人心的新聞噱頭。
John Bradley, Ira Hays,Rene Gagnanon,從世界末日樣槍林彈雨中逃出來的三位戰士,接受全國人民的擁戴,接受杜魯門總統的召見:「既然你們能在太平洋攻下敵山,相信你們也能攻下金山!」
戰爭的實際,像戰場的炮灰,殘酷得讓人難以置信。三個普通戰士,募捐巡遊中在眼前不停回放的,是戰場中一起插旗的戰友,在槍炮浴血中一個一個地離去。在政客眼裡,插旗英雄是誰才不重要,照片是一錢不值的東西。與插旗烈士的「金星」母親見面聚餐會只是最好的募捐噱頭。這次發起的140億軍債促銷叫強勢第七屆,前三屆加起來都沒有這麼多。於是,經受過炮火洗禮的「英雄」,要在運動場的禮炮聲中再來一次插旗道具表演,在人群的吶喊聲與禮花齊鳴聲中,Ira與Bradley(約翰.布萊德利)眼中不斷回放起戰場裡的場景,痛苦難忍地與眼前的歡景一一反照。兩個月的巡遊,個性敏感甚有道德良知的Ira實在無法忍受,他授受不了一路的英雄頌揚而一路不停地酗酒、嘔吐,終至提前返回戰場,返回之前想去看一眼老母親的要求都沒能滿足。Bradley是一個很理性也很有頭腦的人,他負責走完整個巡遊。在兩個月內雙倍完成二百八十億的募捐任務。只不過,募捐之後,他避隱到一家殯儀館靠靜悄悄打理冷門生意渡過餘生,兒子生前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二戰英雄。Gene不一樣,在戰場上他是表現最差的戰士,只落得被邁克留給首長做通信兵。沒拉開過一次槍栓,可是在募捐途中卻很享受英雄的榮譽。只是這榮譽也沒給他帶來什麼好處。巡遊過後,作為一個過氣的英雄,他只落得個守門人的職位了卻後半生。
華盛頓廣場,海軍陸戰隊戰爭紀念碑落成儀式上,五名海軍陸戰隊的士兵正奮力插起一面美國國旗的巨型雕像揭幕,儘管漢克有份升起硫磺島上空飄揚的第一面國旗,其父母卻沒受到典禮邀請。儀式之後不久,Ira死於暴曬。Bradley也開車到威斯康辛州另一頭伊格母親的住處。伊格媽媽獲悉兒子陣亡後,曾不停地去了解他的死因,但沒人告訴她。Bradley一生在夢中不停尋找的,也是硝煙戰場中的伊格。那次激戰中,Bradley要去救傷,留伊格在原地等他。可等他回來,怎麼也找不著他了。電影裡Bradley的夢中一再回放尋找伊格的場景。事實是,伊格在戰場所呆的坑道下面,是一個日軍的地洞井口。他們將伊格拖進地洞。在那裡,伊格受到了非比尋常的非人道磨折後死去。Bradley後來在地洞找到他的屍身時,已無以辯別生前身份。伊格的死是Bradley心底最深的痛。他見到伊格的媽媽,自然不能告知真相。他只是要告慰解除年邁母親百思不得求解的痛苦而已。當然,Ira從戰場返回之後,也曾找到了法蘭克林的母親,告訴她插旗照片中確實有她的兒子,那個背影是法蘭克林,不是漢克。因為新聞報導將圖片中的法蘭克林誤作漢克的事實,法蘭克林的媽媽不相信那個背影不是他兒子,從而也沒能原諒其父親將兒子送往戰場的事實,夫婦離婚失和。Ira帶去的真相,在其夫婦的關係上有很大程度的緩解。
電影裡最動人也最有寓義的,是海軍陸戰兵醫護人員Bradley在戰場四處救助傷病的場景。影片開篇就是鐵灰戰場上四處喊叫「醫護兵」救助的夢景。影片後半部份,一名醫護兵倒下了,脖子上血如泉湧,Bradley已經盡全力救治。而那個醫護兵仍舊望著他,他明明知道脖子中彈意味著什麼,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但是,他仍然期盼醫生能救他,可是Bradley辦不到。影片中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硝煙戰場處處升起的Doc(醫生)或Corpsman(醫護兵)的喚叫。Bradley是一名非常優秀的海軍陸戰隊醫護兵。他在未能救活另一名醫護兵的神志恍惚中,腿上中彈。痛苦萬分里,又聽到不遠處corpsman的叫聲,在戰地的雨中,Bradley拖著傷腿移到傷兵的身邊,後來,幾因失血過多而死。那戰場演員表現分外動人的一幕幕讓觀眾不由沉沉反思戰場救助的真切意義?
硫磺島,很厚的火山灰,有硫磺的氣味,很臭,外形象一塊豬扒一樣。不到八平方英裡的範圍內,雙方傷亡人數近五萬人。戰爭的殘酷令人難以想像。電影裡,最優秀最男子氣指揮若定的陸軍軍官邁克,那麼年輕那麼勇敢機警,卻死於自家的炮火。漢克,法蘭克林,伊格……他們還不到二十歲,那麼年輕,被子彈打中時甚至都不相信:「醫生,他們殺死了我!」
醫護兵Bradley,電影中叫得最多的Doc從來沒跟兒子說起過英雄或插旗的事,唯一一次聊起的,是他們插完旗後,就下到海邊游泳的場景。
「那真是有趣的一幕,戰爭還在繼續,我們卻像孩子一樣在水裡嬉戲,我記得伊格的也就只有這件事了……」
畫面上游泳的場景很美,影片快結束時,片尾升起特別優美的全排兵士游泳曲目音樂。
父親是對的。也許根本就沒什麼英雄,都是些像父親樣的普通人。所謂的英雄,只是人們想像與自身需要的產物。為什麼那些人願意為我們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對父輩來說,他們曾經的冒險與受傷,只是為了身邊的戰友。也許他們是為祖國而戰, 但他們的死是為了自己的同胞,為那些並肩作戰的兄弟!我們如果真心想紀念他們,就應該明白這些,像父親那樣去懷念他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