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粉红色的一生(港)/

7.6 / 90,915人    140分鐘

導演: 奧利維爾達昂
編劇: 奧利維爾達昂
演員: 瑪莉詠柯蒂亞 希薇泰絲特 克洛蒂爾德高倫 帕斯卡葛雷果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繫舟

2007-10-02 23:28:45

兩個女人的傳奇


一天內看了兩個女人的傳記影片,法國的國寶級歌手琵雅芙和朝鮮家喻戶曉得歷史人物黃真伊,越來越市場化的文藝界不會忘記為自己國家的重量級人物譜寫一曲曠世之歌的機會,於是傳記片開始在螢幕上大行其道,行情看漲。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職業,只因為在同一天內消受,就可以以此作理由為同樣是女人的兩個人作傳奇志。要泉下有知,兩人怎麼也想不到被人強行送到了21世紀的PK台上。

片名:《玫瑰人生》VS《黃真伊》
無論如何,「玫瑰人生」這四個字更能吸引人眼球,充滿著浪漫和詩意,像極了法國人民的精神,不僅詩情畫意,而且有著點到為止的含蓄——並非通過片名直接告訴你主角是誰。然而只要對法國或者對琵雅芙稍有了解,都能從片名中看出點稜角;再或者肯定也在哪聽過這首歌,克萊德曼的鋼琴曲里,《天使愛美麗》、《兩小無猜》里,甚至馮小剛的《天下無賊》里,即使聽的不是始祖級版本,也應該聽過小野麗莎翻唱的《玫瑰人生》。
玫瑰在影片裡一共出現過兩次,一次在琵雅芙和馬塞相擁而行的過道上,是拳擊賽剛勝利的馬塞和陷入熱戀的琵雅芙,玫瑰花鋪滿了一地;另一次是琵雅芙倒在台上後觀眾們自發往台上送上的玫瑰花,期待琵雅芙能再次回來——事實證明,琵雅芙確實回來了,因為她熱愛的舞台,哭著要獲得該有的自信。然而再次登台後的她沒過幾分鐘便再次倒下。電影其中一款海報也用了這個場景:深藍色的幕布,孤獨的話筒,地上是凌亂的幾朵玫瑰。
其實,玫瑰不僅是愛情或者浪漫的象徵,更是琵雅芙自身的寫照。芬芳而苦澀,美麗而帶刺。「玫瑰人生」不僅是歌名、片名,更是琵雅芙一生的概括。
相形之下,「黃真伊」這三個字既作為人名又作為片名就顯得貧乏許多,和那些名片《安娜•卡列尼娜》《簡•愛》一樣,是主人公的名字,沒什麼值得深究。倒也沒那麼多揣測和深意,解釋起來也方便,這可能和韓國人直來直去的性格有關係;又或許是朝鮮人特別自信女子的知名度,不需要形容就可以獲得認可。

星座:射手VS天蠍
琵雅芙有著確切的生辰日期,1915年12月19日,射手座。樂觀、誠實、熱情、喜歡挑戰的射手座特性在琵雅芙身上顯露無疑。儘管童年時的不幸和成名前的顛沛都足以把人摧垮,卻摧垮不了琵雅芙射手座的本能。心直口快——把報導自己的報紙一甩:我不認識!幫我翻譯!
射手座的女人追求自由,個性獨立,她可以在唱歌時被批評「太僵硬」而一怒之下回到酒吧瘋狂;不願意事事按照安排來完成,一意孤行讓樂隊苦等三個鐘頭,為了一首自己喜歡的新歌把原定的排練計劃說改就改,這種個性卻又導致浮躁不安,使得琵雅芙這種飛揚跋扈的個性一直陪伴她至死。
當然,琵雅芙也有著並非射手座特性的性格特徵,比如任性、偏執,她可以歇斯底里地找給馬塞的手錶,痛哭哀求上台直至唱完,甚至無節制地注射嗎啡、醉酒縱情,揮霍健康,不在意觀眾和媒體的評論……有點像天蠍,卻和摩羯相差更近。
黃真伊的確切生辰無從考據,只能發揮我八卦占星的能力來揣測。「有仇必報」幾乎成了天蠍座公認的特點,往好的說是「愛憎分明」,往壞的說則是「陰險毒辣」,而黃真伊放棄貴族自甘淪為妓女,原因只是得知了自己出生的秘密。而一個闊綽的小姐何以投身青樓至今紛爭不斷,對男人的報復抑或真的從了那部奇怪的《從母法》都不足以圓說,電影也沒有給出一個恰當的交代,只能任憑想像。無論如何,在面臨的三條道路時毅然向著妓女的目標前進,在我等普通人看來實在是過於偏激,也正是因為這「偏激」,讓我也跟著「偏激」地把她歸入了天蠍行列。
天蠍座女人有著極強的抑制情緒的功能,這一點其他11星座都望洋興嘆。十年後再次見到兒時的夥伴也是真正愛的那個「他」,黃真伊可以透過簾子面無表情地張張嘴巴,這也是宋慧喬在電影裡的第一次露臉,平靜地讓人無法肯定眼前的那個青年男子就是小時候背著黃真伊看花燈的男孩。雖然黃真伊真正愛過的就只有他一個,可從來都沒有給出過好臉色,每次見到不是別走近,就是不想再見到,直到那個「他」要被送上斷頭台。當然,天蠍在感情上非常專一,不容許分享,成為妓女前的一夜,她把自己交給了那個「他」,她永遠都是屬於他的。

主演:瑪莉昂•歌迪亞VS宋慧喬
琵雅芙非常特別,不僅因為超凡的唱歌和曲折的人生,就其本人而言,146厘米的身高讓她享有「小麻雀」之稱。歌迪亞本人就是法國的雙棲明星,素有「美艷」之稱。事實上,在影片裡,出彩的並非歌迪亞的長相,她為了飾演琵雅芙完全改變了形象,把前額剃光,以模仿琵雅芙的髮型,有時甚至要花5個鐘頭的時間化妝,以便隱消其青春的線條,表現琵雅芙臨終蒼白的面容,觀眾竟然認不出她來。深深凹陷的雙眼,佝僂的背脊,加上歇斯底裡的瘋狂,那樣的角色和美麗、優雅一點也不沾邊,卻正因此,歌迪亞的琵雅芙受到了大加讚賞,神似度接近百分之百。
我喜歡這個場景,當琵雅芙終於克服舞台恐懼華彩萬丈開聲演唱之時,影片突然靜音,只看得到琵雅芙的表情,口型與動作,眼睛凹陷卻清澈透明,身形消瘦卻鏗鏘有力,沒有聲音,一切都慢慢歸於沉寂。琵雅芙所思所想盡在歌迪亞萬籟俱寂的表演里。
宋慧喬的名氣在歌迪亞之上,因為韓流的「肆虐」,多數人看《黃真伊》乃是衝著喬妹而去,想看看裡頭精緻的服裝和喬妹憂鬱的眼神。喬妹一點沒變,或者說韓劇一點沒變,還是那麼「純」,喬妹演的這個藝妓,不但舞沒跳,竟連個kiss都沒有。從上到下,黃真伊都是一個大家閨秀,沒有一點風塵味。之前的媒體上大肆報導喬妹大改戲路,終於失望而歸。宋慧喬一直那麼高傲,從頭到尾都是惆悵著一張臉,無論是從妓的那一天還是心上人上斷頭台,甚至是自己從貴族小姐到妓女明月的轉變時都沒有一點掙扎或者難以言說的心裡暗示,流水一樣的安靜讓人產生錯覺:淪為妓女原來並不痛苦?一味的冷靜,根本無從知曉她的內心活動,難道這樣沉穩內斂的黃真伊對於宋慧喬是演技的一種提升?
不過平靜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影片最後倒是起到了些作用,金剛山上(終於在影片裡看到了朝鮮的國寶級自然風光),把骨灰灑向大地,那種哀怨,倒是喬妹的拿手好戲。

但凡比較,都有個「異」和「同」,細細究之,這兩個女子還有著驚人的相似。一個是貧民,一個是貴族,卻和妓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琵雅芙被母親拋棄後跟著父親來到了祖母開的妓院,小小的年紀就見到了「赤裸的女人」。也正是因為在那裡,琵雅芙遇到了真正對她好的人:提提妮。作為一個妓女,提提妮真誠地關心著小琵雅芙,帶她玩,給她治眼睛,陪她禱告,甚至為了她不願意接客,無論如何,讓這個命途多舛的孩子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一些童年的溫暖,而後來這個人物的不了了之似乎成了一個遺忘點。
黃真伊對妓院最早的感性認識是年輕時扮男裝夜遊時的一場遭遇,從「童年陰影」角度來說,她對於妓院應該有著排斥和害怕的心理的,然而她沒有。她自甘做了妓女,只不過和別人不同,她的藝妓道路其實還算順利,因為她和一般的藝妓不同,她會寫詩,骨子裡的那種貴族氣質讓她顯得高貴和不可侵犯。
此外,倆人的感情生活都不如意。琵雅芙前一晚她還幸福地給馬塞電話,讓他立刻過來,因為「我想你」,等清晨在他親吻中醒來後,跑去廚房端咖啡時,一臉欣喜的她對比著旁人驚恐痛苦的眼神。等到猛然醒悟,悲痛欲絕嚎哭不止的的琵雅芙則是發狂一般的不斷尋找,穿梭於公寓的各個房間,再漸漸沿著公寓走廊走向深處,最終消失在一片漆黑中。琵雅芙以後的人生里再也沒有遇到這般刻骨銘心的人,往後的日子裡琵雅芙再也沒從這段打擊中出來。當聽到《我心無憾》「沒有就是沒有,我無怨無悔。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壞的也罷,我全無所謂。我用回憶,點燃了火,我的哀傷,我的快樂。我再也不需要,以顫抖的聲音,一掃而滾光我的愛人,我又從零開始」時,「很累」的琵雅芙清醒了,她激動地捶胸告訴大家「真的太感人了,我就是這樣,令人不可置信,是我的生命,是我。」
黃真伊在感情上同樣是個悲劇,她深愛「他」(那個他真倒霉,自始至終沒有一個名字),卻告訴他自己的從妓決定,帶有強迫性質地讓他接受初夜。之後就開始了半小姐半妓女的生活。「明月」這個名字在我看來怎麼就充滿了挑戰的諷刺意味。因為她的倔強拒絕了和新任長官上床卻願意和他一次次的打賭去和一些更糟糕的人上床。有人很調侃地說,他離開真伊做了強盜,他們的關係就更像革命黨了,一個里應一個外合,彼此不曾變過的守望,心是越來越近,距離卻越來越遠,果然後來他被送上了斷頭台。倒也好,免得被人又一次誤解為歷經千辛萬苦再次譜寫美好姻緣的「XXX愛情故事」。終歸是真伊穿著素服把愛人的骨灰撒開,心裡是糾結的。
人物傳記片都有一個共同點,在說一個主要人物時,總有一個陪襯人物存在,這類人又分為好人和壞人——曾經排擠她促使其奮發的一類,在生命中提攜她使她健康成長的一類。《玫瑰人生》和《黃真伊》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後一種。琵雅芙的人生可謂多遇恩人,最初妓院裡的提提妮,路邊被賞識的老闆路易勒普雷,琵雅芙的名字也是路易給起的,還有鋼琴家瑪格麗特,她可以毫不厭倦地一遍一遍給琵雅芙伴奏,這些人都是琵雅芙成長成名的見證人。
黃真伊也同樣,幸運的她在妓院遇見的人裡面,有這樣一位不可征服的君子老者,她從他那裡學到了更多應該要堅持的倔強。還有真伊的奶奶,和她在一起的時候真伊會露出少有的笑容。

總PK
兩部女人的傳記片都已呈現在人面前,故事長度都驚人的相似。而被最多討論的不外乎故事的結構。敘事片不外乎兩種形式,正常流水敘事和錯亂交叉敘事,兩種形式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好。《玫瑰人生》被打亂的形式讓人來不及思維轉換,卻也在無形中緊緊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跟隨著導演字幕中的年代進行跨越,你可以在相繼的時間裡看到童年、青年、中年的琵雅芙。《黃真伊》則是規規矩矩地從小時候開始,隨著她的成長把故事展開,直到愛人死去,故事結束,並沒有持續到黃真伊本人的死。符合觀賞者的思維模式卻也不可避免地如長鏡頭一樣沒有轉換的激情,產生「悶」的感覺也是在所難免。
異,同,卻都帶有本土氣息,法國人拍自己的國寶,韓國人拍自己的女神。好,不好,自有人評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