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父子--After This Our Exile

父子/AfterThisOurExile

6.7 / 892人    South Korea:150分鐘 (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Hong Kong:121分鐘 | Hong Kong:152分鐘 (director

導演: 譚家明
編劇: 田開良 譚家明
演員: 郭富城 楊采妮 吳景滔 林熙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賢

2007-11-17 03:17:19

《父子》與《當幸福來敲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昨天看了由郭富城主演的《父子》,也不知道怎麼的,馬上就想起了前陣子看的美國勵志片《當幸福來敲門》。也許是兩個片子中都有父子這個關鍵詞吧!但是兩者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甚至可以說是相反的。
    首先是故事性質上,《當幸福來敲門》是典型的勵志喜劇片,全劇的過程雖然有不少曲折艱苦,但我們是感動,而這也是為了最後結局的成功做鋪墊和反襯,越是艱苦到最後就越是感人至深,說白了就是要達到拍片的基本目的。而《父子》看下來一直是很壓抑的。因為它是一個生活化的悲劇。隨著故事的一步步推進,我們看不到任何的光亮與希望。
    我個人覺得《父子》是部人性的悲劇。主人公周長勝在面臨失業與飢餓時,選擇了偷竊,而且是讓他的兒子去偷。這是怎麼一個不稱職的父親啊!依我看,周長勝是一個典型的平庸小人物,尤其是最後他沒有勇氣自殺。而他在片子中表現出來的好的方面(真的屈指可數)其實是固有人性的體現。但是我們在看完片子後對主人公並沒有多少恨,至少我個人感覺是這樣的。這深深地表現出了導演在處理情節故事手法上的高超。其實導演譚家明將我們的這種恨暗藏在了平凡而又真實的悲劇里。因為電影在敘事上生活化痕跡濃郁,這是缺點也是制勝點。缺點來說是,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它不能絕對地將平白的生活置於大眾眼前。制勝點,正是因為其生活化,所以真實。我個人感覺《父子》很有中國現當代小說的味道。我不說它像散文主要是因為它有點深度——作為電影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華語電影。
   《父子》中無法掩飾的更多的是生活的真實與殘酷,而在面臨這種境況下人做出的選擇與行動。我們對於主人公的恨基本上都轉換為對生活沉重的嗟嘆與無奈,以及對故事任務遭遇的同情。
    再看看《當幸福來敲門》,它是很典型的好萊塢勵志電影,我個人認為可以與《阿甘正傳》相媲美。與《父子》相對照,取材同樣的生活化,所以顯得真切樸實。但是,電影表現出來的味道卻截然不同——《父子》的濃重壓抑氣氛使我們感到社會生活的殘酷和對幸福追求的艱難;《當幸福來敲門》的氛圍則寬鬆多——這在側面反映出了中美兩國不一樣的社會風貌。《當幸福來敲門》的人物在面臨生活困苦時可以依賴社會救濟,而我們的《父子》呢?偷竊真的可以說是很下策。當然這和兩個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不同有很大關係,克里斯·加德納聰明勤奮,有對幸福和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堅定信念;周長勝則嗜賭成性,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出手打人,還欠了高利貸。這點上可以說周長勝要學學克里斯·加德納的「自助者天助」的道理,雖然這是在看好電影后的題外話。
    另外,本人覺得這兩部影片在命名上很有意思。《當幸福來敲門》英文原名叫《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我想第一個(也許是中國人)也是最為關鍵的被這部電影感動的人是翻譯這部影片的人。一般人都只是照著字面意思翻譯的,況且影片中也提到了不少「追求幸福」的字眼。能如此準確且詩意得翻譯出這個片名的實在是好呢不容易!這讓我在讚嘆影片時也不得不佩服譯者的高水平。《父子》的命名多少有點牽強,感覺影片主要在表現的是周長勝一個人,雖然兒子BOY的出鏡時間和周長勝差不多。而它的英文名是《After This Our Exile》,個人感覺好很多。Exile的常用義是「放逐,流放」。很有韻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兩部電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