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安迪沃荷與他的情人--Factory Girl

工厂女孩/纵情女郎/工作室女孩

6.4 / 19,727人    USA:99分鐘 (unrated version) | USA:90分鐘 | Argentina:99分鐘

導演: 喬治海肯盧珀
編劇: Aaron Richard Golub Captain Mauzner
演員: 席安娜米勒 蓋皮爾斯 海登克里斯坦森 吉米法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aker

2007-12-24 23:20:28

七年·一生


她出身名門,總愛談起她的曾、曾……伯父簽署了《獨立宣言》,卻把她自己不堪的過去小心藏起。
她單純、熱情、懷抱夢想,那一年她21歲,轉身對著朋友的相機鏡頭大笑,那一瞬間時光停止,她的美好嫻靜就定格在那張膠片裡。
她是伊迪•塞奇威克——在人們把各種響亮的名頭贈送給她之前——每個朋友都愛輕快俏皮地喚她伊迪。
電影選擇從這裡開始。她從劍橋藝術系畢業,同土氣的朋友告別,急不可耐地奔向了紐約。之後發生的事情,成為美國60年代歷史的一部份。她遇見了安迪•霍沃,成為了他的「工廠皇后」,與鮑勃•迪倫電光火石般的一見鍾情。她被譽為60年代青年運動(Youthquake)風潮的代表人物「Youthquakers」,成為至今仍在影響美國時尚文化的「波普女神」。
在「工作室女孩」里,伊迪的人生悲劇就在於她從來沒有辦法偽裝。她有著太過殘忍的童年,一個表面光鮮,實則脆弱到分崩離析的家庭和變態的父親。她想要掩埋過去,於是她神采奕奕來到紐約。這裡她遇見了很多人,他們給了她名聲,給了她愛情,每個人都喜愛她,卻沒有人關心過她究竟會怎樣生活下去。她坦率、熱誠,從不懂得拒絕,真心去讚揚每一個人。可是她卻始終沒能明白自己,迷茫著任其他人推來拉去。她沒能成為安迪•霍沃想要她變成的那個偶像,她耗盡了靈魂和精力,最終某一天只能啞然地看著另一個女孩坐在工作室裡,說著她當初的台詞;她也沒能和鮑勃•迪倫在一起,在升降機門要關閉的一瞬,她害怕去面對,他看見她淚光裡的猶豫,一去不返。後來她只能從報紙上望著他結婚的照片心碎,卻不發一語。她在現實和她所追尋的幻想之間徘徊,卻發現沒有所謂的歸宿。有人給了她毒品,她得以逃避,放棄了所有,只留下了被針管折磨得麻木的身體。
那一年,她28歲。
她的生和死都是那樣的撲朔迷離,在人們還沒來得及好好了解她的時候,她已經選擇戛然而止。或許,她,也從沒想要懂得過自己。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面對媒體和評論界那些批評否定和鮑勃•迪倫憤怒的起訴,導演喬治•海肯盧珀或許可以釋然一些吧。他竭力想要在一部電影裡述說的太多:用畫外音和訪談的方式倒敘開始,接下來又像是混合了意識形態的傳記片,結尾時更深一步涉及到了個人心理學。這些形式上的交疊難免會導致劇情上的重複,於是在90分鐘的後半段,觀眾感到導演還在喋喋不休地重複著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這樣一段充滿爭議的往事,牽扯了太多聲名顯赫的人物,拍成電影自然也會非議多過欣賞。
拋開角色的真實身份,以一個純粹的觀眾角度去享受這部電影,可以發現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劇情也連貫了起來。
在開頭,那個叫伊迪的女孩,一臉絕望地穿越紐約街頭,她不是奔向某個地方,她淚水模糊的臉上寫著,她是在迫切地逃離。
畫面外,卻有個淡泊的聲音:
「我知道,我的生命線是斷的。我活不過三十歲的。」
她說得清清楚楚,波瀾不驚。
也許她跑得太快了,在28歲之前就走完了人生中所有的起起落落。直到老友掏出多年前的那張折皺了的照片問她:「你還記得她嗎?」 她的表情在幾秒鐘里從驚喜跌落到淒涼,她丟下一句「不」。她面對接受了一切,直到她再也無法面對照片裡那個纖塵不染、恍若隔世的自己。
一直在猜想後來在聖芭芭拉醫院裡那個素麵朝天,淡泊坦然的伊迪是不是導演給我們的安慰。讓她至少在最後留下的,是那個一如多年前那樣,美好清麗的背影。
在影片結尾我們看到了一些紀實的真人採訪,還有那個真正的伊迪•塞奇威克。讓人震撼的是,即使在黑白照片裡,她仍然那樣生動。「她看著你的眼睛,仔細地聽你說話。讓你覺得你是她最重要的人。」我注視著螢幕上她鑽石般的笑容,卻感覺她更加遙遠。那樣90分鐘的曲折輾轉之後,伊迪•塞奇威克,我其實仍然不了解她。
專門找來那首「Just like a woman」聽。
鮑勃•迪倫唱:「是的,她像個女人一樣去付出愛;是的,她像個女人那樣去承受痛。可是當她脆弱崩潰的那一瞬,你才發覺她原來一直單純如同一個小女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