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 搏击会(港) / 斗阵俱乐部(台)

8.8 / 2,326,816人    139分鐘 | 151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大衛芬奇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艾德華諾頓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槐

2008-02-09 23:04:29

有關被商業社會閹割的Masculinity -- Fight Club 隨想


   大多數人只是注意了Brad Pitt的帥,或者整本片子的偏激暴力色彩,Fight Club在我看來卻是商業社會(consumerism)下,對男人(manhood)和男人氣質(masculinity)危機的一次絕望的思考。Edward Norton演的原型代表了被消費主義和商業社會女性化了(feminized)的男人形象,其象徵物就是精美規矩大眾化的宜家傢俱。(被動的消費行為被認為是女性化的是一個很有意思,但絕對值得探求原因的界定)。

     一開篇,Norton就在讀宜家的小冊子,而他井井有條的公寓和他所謂高尚的規矩白領工作,象徵著這個被商業社會馴服了的男人。而Brad Pitt,到片子最後點明了原來就是Norton的內心自我化身(altered ego),在片中象徵著一種對男人的回歸。不過有意思的是,導演大衛芬奇選擇了Fight Club,也就是暴力來象徵這種對manhood的尋找。一群男人在互相打鬥中找到了自我,變得有了自尊。(怎麼美國男人都這個歲數了,還跟我們中國十幾歲小毛孩檔次一樣,要從暴力里尋找自己男人的一面)。芬奇把masculinity的危機歸結於商業社會,極盡嘲諷。Pitt製造的象徵品味的高檔人工肥皂居然是偷女人抽脂後的脂肪做成的。芬奇看來是厭煩透了這個繁瑣的現代商業社會,這一幫fight club成員的反社會活動也被他無限英雄化了(就好像那些不斷被現代人懷念的革命英雄一樣,他們代表著一種在現代社會裡被渴望而不可再現的反抗男性形象)。

    不過芬奇沒有給我們帶來對商業社會和現代男人(modern manhood)反思後的出路。在電影裡芬奇所能做的就是--- 最後讓懦弱掙扎的男人Norton和他內心的暴力反抗的自我看著那棟被他自己炸上了天的金融大廈在眼前像煙花一樣被焚燬在熊熊火焰之中。絕望摧毀了那個借暴力和反抗商業社會而得以無限膨脹的manhood。他連同他的altered ego,死了。

    美國人應該還沉浸在西部牛仔似的粗曠,極端個人主義的,自由的男人形象的想像里。我個人感覺中國的孔孟之道和佛教的影響對中國manhood/masculinity的構建顯然有別於這個典型的西方式男性開拓者形象。中國男人被賦予和強調的家族responsibility顯然更多 (所以中國男人是累一點,也明顯比美國男人成熟的早,更有責任感。大部份美國男人到30歲還不知道在幹嘛呢),而那種個人主義的manhood也更多地表現為類似李白之類的半隱士半放蕩的男人形象上,而很少有演變成Fight Club裡面那樣暴力的表現。

    當然這種中國式男人氣質的體現(responsibility的強調加一點悶騷,雖然也強調個人主義)到了西方人眼裡就變成了亞洲男人不像男人的偏見。經典的笑話是,我BF某次和一群黑哥白哥出行。結果車裡放的錄像非常富有美國人民弱智偏見地譏笑了亞洲哥哥的某些短處,搞得全車人齊齊望向他。他回來就義憤填膺地向我傾訴。我當然成功地用我性別研究的種種理論和根據我美國同學對中西方男同志親身試驗的報告結果,堅絕地駁斥了這一論調。這個不能被稱為笑話的笑話,再一次說明了中西方masculinity的某些不同構建和內涵。

    而關於究竟怎樣的男人是真男人,估計這是個很難的命題。我當然可以給出我女性主義者的定義(比方說為啥大家說起gay,就不能算真男人?到底有沒有真男人存在啊?)。可能應該做個調查會更有意思。真想請大家踴躍發言。反正這陣最火的一個定義是,妮維雅廣告說的,給敢於護膚的真男人。現在的廣告商越來越聰明了,怕產品賣不出去,還得給消費著的男人們加點底氣。男人護膚這個不被傳統接受的女性化行為到了這個廣告裡變成了反抗社會既定成規的個人自由主義男性化壯舉了。不得不佩服。
   
    本來要評論片子的,扯遠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