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粉红色的一生(港)/

7.6 / 91,413人    140分鐘

導演: 奧利維爾達昂
編劇: 奧利維爾達昂
演員: 瑪莉詠柯蒂亞 希薇泰絲特 克洛蒂爾德高倫 帕斯卡葛雷果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韓兮

2008-02-17 00:41:36

《玫瑰人生》:花瓣與刺兒


《灰姑娘》的故事註定只是兒童臨睡前的童話,《奧德賽》的故事註定只是人們心慕嚮往的傳奇,《哈姆雷特》的故事註定只是思想者內心深處的一場戲劇,而我們的故事註定也只是呈現出不同曲線的命運,但這命運曲線的作用力恰恰就是由童話,傳奇與戲劇組成的。
                                           ―――韓兮

什麼是真正的藝術人生呢?是藝術完全佔據了某個人的生命,還是某人的生命以一種藝術形態在延續直至終結呢?
這個問題恐怕永遠沒有答案,當看完《玫瑰人生》,面對影片中伊迪絲•碧雅芙那命運多舛的一生時,筆者恐怕除了唏噓以外竟然陷入了一種空白之中,難道這就是藝術人生?還是藝術人生向來具有一定的悲劇性?
傳記片是西方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其中藝術人物的傳記更有其獨特的魅力,這主要源於西方人對人本主義的關懷以及獨特人格的激賞。但事實上,傳記片的拍攝是一件相當有難度的工作,每一個人物的一生或者是豐富多彩的或者是命運多舛的,在有限的時間裡要表現漫長的人生本身便是一個難題,首先便要涉及到傳記人物各個方面的取捨,是對其業績的展現還是還原其作為凡人的普通,其次是對事件的取捨,最後還要講究影片的佈局以及線索等等。好在自從《公民凱恩》之後,西方電影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才讓我們從電影上認識了許多西方人物。
影片《玫瑰人生》在講述碧雅芙一生的過程中可以說是別出一格的,尤其是在影片的佈局上,令觀眾最直接的感受便是時空的跳躍性,似乎混亂而複雜。在影片前半部份中,即1959年作為一個分界線,兩條線索分別進行著,1959年後碧雅芙的養病過程,當然只是蜻蜓點水,形成了引子,直接引出碧雅芙從幼年到1959年的經歷。兩條時空線索雖然糾纏在一起,但觀眾看起來並沒有任何阻礙,顯得十分地清晰。但到了影片後半部,時空開始在病痛中的碧雅芙與成名後的碧雅芙之間肆意地跳躍,這便給人一種混亂的感覺。
碧雅芙的成長到成名是一個順序的過程,從被父母拋棄被迫生活在妓院中到隨父親進入馬戲團,再到街頭賣唱被夜總會老闆挖掘,直至最後成名然後風靡美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影片的前半部重點講述的便是碧雅芙的事業與成長路線。雖然具有一定的傳奇色彩,但事實上人物性格卻較為單薄,一些情感(主要是指親情)大多是點到即止,沒有形成一種凝聚力。我們此時與其說是看一部電影,更像是一部講述人物歷史的紀錄片。但值得注意地是,雖然碧雅芙的情感沒有直接體顯,但裡面所涉及到的這些情緒都為下面的內容做出鋪墊。
影片後段主要講述了碧雅芙一段刻骨的愛情,與拳手麥可的心心相印以及由於自己的執著所造成的悲劇,甚至由於這場悲劇而陷入到了一種無法自拔的自我毀滅之中。而此時所對應的1959年後的碧雅芙則處於一種情緒的操控中。所以,很顯然,故事的整體佈局是一種情緒的帶動,從碧雅芙唱歌的社會性到其情感的個人性。
導演將碧雅芙的社會性與個體性分別講述對於觀眾來說更會了解人物的全貌,但時空的跳躍卻不可避免地給觀眾帶來一定的混亂。好在當愛情最終毀滅了碧雅芙之後,事業與情感達到了空前的統一。
影片海邊的一段採訪是極其重要的,三個「LOVE」的述說表明了碧雅芙真正的內在心理。碧雅芙的一生是孤獨的,她事實上是完全缺失父母的,生母棄她而去,妓女待她雖然很好,但卻被父親硬生生地拆散了,而父親卻絕不是一個好父親,他只想從女兒的身上榨取錢財,而音樂廳的老闆雖然如父親一樣,但卻死於非命,甚至連累到了碧雅芙。一個缺失了愛的人,其內心是何其孤獨,於是我們便不難理解在她的愛情中,對拳手的迷戀以及任性,這是一種親情轉為愛情的尋愛的渴望,我們也不難理解,她對自己孩子的遺棄卻來自於兩位母親的作為重複。
愛的缺失造成了內心的孤獨,同時也會令人產生一種自卑感,碧雅芙的天賦為她贏來了自信與自尊,她將唱歌當成生命,甚至高於生命的原因正是由於唱歌可以彌補心中本來應該屬於愛的那份空白。
影片結尾,碧雅芙倒在麥克風前與其臥床臨終前對愛的懷念平行演繹著,於是,我們看到了碧雅芙藝術的人生如玫瑰一樣美麗,而人生的藝術卻如針刺兒一樣痛楚無奈!

韓兮
2008-2-12於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