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孤舟寒江一釣翁

2008-03-18 04:06:25

死亡詩社,做一個大寫的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應該是大二的時候在聽力課上看過一遍,當時看完就淚眼朦朧,很受震動。「Captain!my Captain!」學生們如此稱呼老師,老師能夠得到學生如此愛戴,這應該是當時我印象最深刻的記憶。今天閒來無事把這個電影又溫了一遍,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和角色的轉換,對這部電影有了更深的感觸。雖然只是作為兼職老師,但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卻成了我做兼職老師時候教書育人的目標。

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不順從他人的意志,"seize the day",這可能是每個人心裡的深深的渴望。但是"欲采蘋花不自由",當風平浪靜的時候或許我們會釋放自我。但是父親的責罵、母親的哭泣、社會的壓力,人作為一個社會的個體,以自我的渺小和無力去對抗親情、道德、責任的龐大和重擔,無異於螳臂當車,「做我自己」這樣一個看起來輕鬆的的願望卻是如此地難以實現、難以容於世。於是絕望的尼爾以一種極端消極的方式來抗爭,他選擇了自殺。青春的鮮血流淌過潔白的身軀,如大衛一樣英俊的他以生命來反抗父親的專制。

在學校的威脅下,桀驁的查理被開除了,"死亡詩社"****了,有人背叛了,有的甚至為了不被學校開除而指認是基丁老師妖言惑眾,是他導致了尼爾的死。一個個曾經崇拜基丁的年輕人或自願或違心的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在現實的利害衝突和遵從內心的是非判斷之間,人的個性和尊嚴有如巨石下的小草和暴風雨中的幼苗,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只要簽了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保住學業、保住前程;如果不簽名字,就會被開除。學會生存,難道真的就意味著出賣靈魂?走向成熟,是否確實就代表著失去自我?

人,在社會中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不堪一擊。似乎人一生下來就是要被同化。善惡是非早有定論,人需要做的只是接受,把自己扭曲來適應刻好的模子,不需要思考,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作為學生好好學習,得獎學金就是好學生,就會找個好工作,就會有好的生活,社會和輿論早已設定好你的人生。如果你不走這條路將是不可避免的傷痕纍纍。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和冷漠。

但是為了這些而放棄自我、委屈自我、背叛自我或是出賣自我,是否真的值得?抑或者說這些真的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人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我們的教育目標難道僅僅侷限於培育學習好的孩子,而忽視學生首先是作為一個人所存在因此應該首先具備人的最基本的品質?其實,文化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以及安身立命之技術,也就是說,文化教育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是現實似乎已經把教育目的化而不是手段化了,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甚至不惜犧牲人格和道德來接受所謂的教育,這已經從根本上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基丁老師被辭退了。最後一課,一切又回到"傳統、紀律、信譽、榮譽」的時代,學生們又要被洗腦了。但曾經得到過自由的鳥兒怎麼還能適應鳥籠?就在基丁老師回教室取東西的時候,一向軟弱膽小的托德站起來了----站到了書桌上,並高呼"Captain!My Captain!",此時此刻,他是一個多麼的高大、多麼堂堂正正的人。越來越多的學生站到了桌子上,即使是在校長瘋狂的威脅之下。站在課桌上的學生、把頭埋進課桌的學生、校長的歇斯底里以及基丁老師的點點淚花,這一幕造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感情碰撞。

基丁曾經播下的思想種子,有的人開花結果了,有的人枯萎死亡了。而普魯米修斯塔因為偷盜聖火而被處罰,但是人間有了光明,基丁雖然離去,但是終有人從墳墓中爬出來,呼吸自由新鮮的空氣,因為希望是不能抹殺的。學生們雖然在各種壓力下被迫違心的簽了辭退基丁老師的文件--說實話,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在他們這個年紀承受了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輕--父母的期望,光明的前途,世俗的眼光,社會的壓力等等--但是,他們用了自己的方式來和世俗抗爭,站到桌子上來表達對基丁老師的尊敬和愛戴以及對傳統和束縛的不屑和反抗。

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把一個人字寫到最大。「choose the road less traveled by」,或許總是一路坎坷,因為自由、自我的代價總是太沉重。但是自由太彌足珍貴了,為了自由可以犧牲一切----也許是前途、也許是愛情、也許是生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終點時,回頭,發現我們堅持了自我,我們說自己的話,做自己的事,沒有屈從於任何外界的力量,我們只聽從我們內心的召噢,那我們就沒有白活,這是仰望蒼穹的一生。

還有,電影似乎留下了一個伏筆,就是原來死板的拉丁文老師也開始受基丁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把學生帶到了室外的操場上課,雖然他還是機械地領讀背誦,但是至少在方式上已經突破了學校的束縛。應該說這是不幸中的萬幸,就像是魯迅先生《藥》中最後墳頭上的花環一樣,與絕望之處給人以希望之光。

   


一山一水一孤舟,一蓑一笠一釣翁。

一竿一鉤一壺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