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黃石任務--Escape from Huang Shi

黄石的孩子/黄石任务/战火逃城

7.1 / 8,918人    125分鐘

導演: 羅傑史波提斯伍德
編劇: Jane Hawksley James MacManus
演員: 強納森萊斯梅爾 蕾達哈米栔爾 周潤發 楊紫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渾無向

2008-04-22 10:53:43

「國際主義的精神 共產主義的精神」——記《黃石的孩子》


    看著《黃石的孩子》,腦子裡不斷閃現的是這樣幾句話:「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都是毛澤東那篇經典祭文《紀念白求恩》裡的片斷,句子記得不盡完整,但這一感佩是由衷的,並且十分強烈。

    白求恩來中國主要是救治戰爭中的傷員,職責為大夫。何克的中國之旅始於戰地記者的身份,但終於成為一名保護救活一群孤兒的英雄,「黃石的孩子」指的就是這群孤兒。他們兩人還有許多不同之處:白求恩是加拿大醫生,何克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學者;白求恩是共產黨,而何克不是,他更像一個基督教徒......然而,他們的共同之處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黃石的孩子》是根據何克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何克和白求恩一樣,都是真真切切地幫過中國人的外國人。何克當年幫過的孩子有些尚健在人世。按照影片末尾顯示的人物訴說,他們稱何克為完人,對他記憶憂新。

    另外,二人都是抗戰時期,也就是二戰背景下來到中國,而且最後都死在了中國。白求恩死於手術中的病菌感染,何剋死於勞累與饑寒引起的破傷風。何克雖然不是共產黨,但具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將之與白求恩並列為卓越的共產主義戰士是一點也不過份的。

    何克出身富貴家庭,畢業世界名校,來中國是為了向世界報導中國正在爆發的災難,他的目的是要成為一名優秀記者,他親歷南京大屠殺,在硝煙籠罩的南京橫衝直撞證實了他的初衷。

    置身黃石之初,他極不情願,認為他不能只是給一群野孩子當保姆,但環境迫使他安靜下來,慢慢地便接受了現實,全心全意地肩負起看護照料孩子的責任。黃石是抗戰初期的西北後方,屬共產黨控制區,何克南京受傷後便是聽從共產黨人陳漢生(周潤髮飾)的建議來到這裡的,同在此處的還有另一位國際友人——醫生莉莉。後來戰火燃到黃石,一場將六十名孤兒從陝西黃石向甘肅山丹轉移的「小長征」(電影中語)便開始了,他們翻越六盤山,走過八百多公里才到蘭州。正是在此三個多月、大雪紛飛的艱苦跋涉中,何克、莉莉與孩子們同甘苦、共患難,體現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無私奉獻精神。選擇山丹的緣由是這裡地處沙漠隔壁,荒無人煙,能在那樣一個戰火肆虐的歲月裡給孩子們帶來安全。完完全全為了他人著想,這樣一種菩薩心腸,毛澤東用於形容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八字絕對當之無愧。

    影片中,黑色十字架的風箏升起來兩次。一次是叛逆的孩子頭石凱被翻倒的馬車壓斃後。風箏飄揚在六盤山陡峭的崖壁間,與風箏在一起的是石凱生前最愛的蛐蛐。風箏在電影臨近尾聲的時候再次出現,這回是主人公何剋死了。從蘭州取來的治破傷風的藥送到了門口,然而送藥的人遠遠地看見風箏已經升起......一個自認為沒做什麼事卻貢獻著最偉大人格的人就這樣走了。他沉睡在戀人莉莉的懷裡,埋葬在中國蒼黃的土地上。莉莉與共產黨軍官陳漢生有過一段戀情,但自轉移途中分手後,她便永遠地屬於了這位看起來比她年輕的小伙。何剋死後,莉莉繼續著他們的事業。

    《黃石的孩子》和去年的《南京》一樣都是外國人導演的反映日軍侵略中國的片子,而且題材類似,不約而同地選取了西方組織或個人救助中國民眾的角度。但看過《黃石的孩子》,仍然感覺到電影所能給人的不同於記錄片的觸動。它那多樣、曲折的情感表達以及某些專門的細節敘事,從純粹欣賞的立場論,著實是無可替代的。

    講述的毫無疑問是一個悲涼的故事,可我們看到的卻是如此美麗的畫面:碧水丹山,青煙裊裊,恰似人間仙境;斜陽大漠,駝鈴丁丁,恍如身臨古國。導演是不是要告訴我們——命運不單是艱辛與沉重,還有沿途的風景?抑或,劍與菊,這就是我要展示的一切?此外,電影中有一首二胡曲頻繁響起,落實到人物上是其中一個孤兒拉的。戰爭中失母喪父的孤兒,方寸之間的點點憂傷大概找不到比用二胡拉一段旋律更好的排遣了。

    頗為有趣或者聊可一提的是,按何克生平的真實經歷,黃石這個地方應當在陝西,不是湖北的黃石,更不可能在更南的安徽,然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何克和孩子們在黃石生活的大宅子居然是一幢徽派建築,而考其秀麗山水,亦分明為南方之物。電影應該是在安徽黃山或江南其他某處取的景。當何克他們抵達蘭州時,有一個鏡頭給出了昔日金城的全景,依其地貌基本可以判定是蘭州,黃河看起來相當壯闊,兩岸的城市則十分簡陋,跟農村差不多,與今時截然兩個面貌。估計這是根據一張舊照片完成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