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三國之見龍卸甲--Three Kingdoms: Resurrection of the Drago

三国之见龙卸甲/见龙卸甲/

6.2 / 5,645人    102分鐘

導演: 李仁港
演員: 劉德華 吳建豪 洪金寶 狄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韓兮

2008-05-08 13:34:14

《見龍卸甲》:十三不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歷史不見得真實,而是我們繼承了前人腦海中的那些幻想,英雄也絕不是名詞,而是一個形容詞,於是,我們在一個粉飾的背景中成長著,繼續粉飾著自己的未來!但如果沒有這些幻想,沒有這些形容詞,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很無味,笑談的意思便是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韓兮

筆者是聽評書長大的一代,袁闊成的《三國演義》至今還會縈繞在耳邊,那是狡詐的悲情的英雄的年代,於是,筆者為那些壯志未酬而唏噓,正是犯下了「看三國掉眼淚為古人擔憂,多此一舉」的臭毛病。但值得肯定的是,那是一個對英雄充滿了幻想與崇拜的歲月。
趙雲趙子龍無疑是《三國演義》中的大英雄,雖然其性情遠不如關羽張揚,但常勝將軍之號足以令筆者五體投地。《見龍卸甲》講述的便是這位英雄的故事,但筆者多少有些失望,也許的確有種情懷在這裡做祟使得筆者有失客觀,但僅影片本身而言,也絕難令人信服,這是一部沒有拳頭的電影,柔軟如阿鬥!

許多影評中都談及到了歷史的問題,其實對於筆者來說,這絕對不夠成電影失敗的主要原因。筆者承認,三國的故事在華人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將裡面的人物提拎出來付與一個新的故事無疑是難度巨大的,在許多人看來有篡改歷史之嫌,但事實上所有的演義都是篡改出來的,畢竟真實世界中沒有那麼多的英雄,也沒有那麼多令人回味的事件。演義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追捧其原因就在於它的豐滿,它故事當中暗藏的歷史脈絡。
當羅貫中的故事深人人心的時候,李仁港顯得有些氣力不足了,這就涉及到一個關健性的問題,歷史是如何篡改的,就影片而言,可以說是如何演義的。
由於影片的主人公主是趙子龍,所以我們不妨拋開一些枝節而將目光集中的子龍的身上。《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歷史不細說,熟讀三國的人比比皆是,但我們必須強調一點,即趙子龍最大的特點,常勝。

筆者認為,故事是可以重新架構的,但趙子龍的特點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改變的,因為在所有的笑談中,歷史是模糊不清的,但英雄人物的品質與特點卻是極度清晰的。換句話說,浪花雖然淘盡英雄,但卻無法濾掉英雄之魂,這不但是英雄的傳奇,更是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於是英雄之魂自然而然地便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人們心理的最基本的接受能力,如果突破了這個限度,很難想像華人觀眾是否能夠接受這種篡改。
常勝是一個盪氣迴腸的名詞,但很可惜,筆者在影片中卻無法查覺到這種常勝精神的存在,至少影片在這方面的筆墨是少之又少。
趙子龍長坂坡一戰成名,這也是確立其常勝將軍的開端,導演截取這一段加入影片中自然是再好不過了。但很可惜,該段落拍得毫無章法可言,身陷敵軍的趙子龍除了一味的逃亡看不出任何霸氣所在。混戰成為一種死拼,勇氣雖然可嘉,但無助於將趙雲的常勝確立起來,彷彿只是街頭混混鬥毆的擴大版,沒有從容,亦沒有捨我其誰的氣概。
說到這個段落沒有任何章法還有一個問題是相當突出的,那便是單挑。在現實作戰中,趙子龍是否有單挑的機會是很難判斷的,但事實上,只有單挑才是趙子龍成名的原因所在,按小說中講,趙子龍槍挑曹營五十多位上將,這是何等的功勳!但影片中卻省略了這樣的情節,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遺憾,這也是造成這個段落混亂,張弛無度的原因所在。

在接下來的故事中,我們便很難看到趙子龍的常勝之作,取而代之的是話外音的講述,時光荏苒,轉瞬之間,趙子龍已是兩鬢斑白,這樣的常勝將軍如何能夠讓人信服呢!
於是,韓德的四個兒子適時的出現了,似乎為了告訴觀眾趙雲尚能飯爾,但如此小足,即便武打場面乾淨俐落,但也只能說趙子龍勇力尚在,僅此而已,依舊與常勝無關。那種報名便可震敵,一桿銀槍如入無人之地的氣概仍然沒有絲毫的顯現。
至於影片的最後,鳳鳴山一役,趙子龍終於輸了。常勝將軍唯有此敗,固然是影片的需要,但曹嬰這樣的女將令趙子龍應接不暇多少有些對英雄的挫敗感。
此時我們回過頭來考慮導演心中的趙子龍,似乎要力求將這個戰神似的人物還原成一個凡人,於是便有了最後的敗戰,不但險些敗在曹嬰手下,更是全軍覆沒!
可以想像,敗這個詞在影片中應該具有何等的份量,但正如那句話一樣,沒有勝,何來敗?當我們無法從影片中感知趙雲的常勝,那麼最後的失敗便顯得沒有什麼力度了。一個悲情的英雄並沒有被有力地塑造出來,所以觀眾們還將繼續著心目中的那個常勝的傳奇。

筆者所見識到的版本僅有一個半小時,在這種情況下,趙雲常勝似乎很難得到渲染,於是筆者在考慮一個問題,影片要以一種什麼樣的策略來塑造趙雲這個人物呢?
故事從趙雲三軍一直講述到戰死沙場,這似乎構成了一個傳記式的格局,但很顯然,李仁港並沒有這麼大的野心,鳳鳴山的兩次戰役成為了故事的主體,一戰成名與一戰荒冢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圓,輪迴的宿命令趙雲成為一個歷史的悲劇人物,壯志未酬的同時也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道中的傀儡。
沒有傳記,也沒有史詩,只是一勝一敗,在同一個地點,不同的歲數,這便構成了影片的主體。這種對比本應該是極為強烈的,但正如前面所說,趙雲這個人物並沒有被導演完全立起來,他的勝利在救阿斗的段落中並沒有過份的強調出來,所以這樣的對比反而顯得毫無力量,等於用一個龐大的失敗去擊碎那莽撞而僥倖的勝利是毫無戲劇性可言的。
當然,我們從這種對比中可以看出導演的一種歷史觀,是否成敗轉頭空,一切都是笑談,英雄如何,常勝如何,都免不了輪入宿命的左右。這種立意是很明顯的,但由於對子龍塑造方面的失敗,於是這樣的立意便失去了其本應體顯的荒謬性。

導演試圖通過子龍這個人物來傳達自己的一種歷史觀,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這個本來應該十分宏大的命題卻被導演在枝節末梢中所削弱了,於是便顯得不倫不類。
如前所述,趙子龍的英雄事蹟我們無法從影片中讀解到,如果說這樣造成的後果是無法體顯導演的立意,那麼,子龍的友情與愛情無疑起到了對影片主題的干擾作用。
國不立何以為家!子龍的愛情成為一個空頭的許諾,導演用幾個鏡頭表現出了愛情的產生以及發展,最終到分離,但轉燈這個道具卻沒有任何用途,子龍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個人家的存在,至少作為觀眾沒有看到,那麼,這段愛情在影片中又有什麼意義呢?突兀游離成為這段愛情的最大毛病,它只是作為一個點而存在,並不夠成線索,於是本來應該豐滿了趙雲形像被導演活生生地削弱了。
愛情是一個人個體存在的標誌,當它豐滿起來的時候,在歷史的長河中,趙雲的悲劇性便能產生更令人動容的效果,如果只是點到為止,不如不用。一段常山探親,一段愛情的萌芽與導演的主題無關,與趙雲也無關。顯然,導演對這段愛情的處理是草率的,無論是演繹方式還是時長等問題。
影片中捨去了趙雲與劉備之間的情誼,更多的是講述趙雲與羅平安之間的友誼。羅平安這個人物的出現是完全虛構的,這已經造成了觀眾接受起來的難度。但導演顯然試圖將這個線索當成影片的一條潛在的主線,事實上我們也的確看到了這條線索的存在,但它僅僅是線索,沒有一絲生動的表現,也沒有作用到趙雲的身上。
當然,關於告密者一說似乎應到了羅平安的身上,從曹嬰的那一眼中也許有這個暗示,但有些過於隱晦了,讓觀眾無法真正領略到。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羅平安雖然嫉忌趙雲,但他到底做了些什麼呢?人物沒有能動性,只停留在口頭之上,台詞間所見到的嫉忌反而成為影片的毛病所在。友誼便這樣不痛不癢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當初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由於小人做祟而功敗垂成。在影片中,羅平安如果真是告密者造成了趙雲的戰死沙場,那麼影片反倒適時的迎合了導演的歷史觀,荒誕而滑稽的笑談,只可惜這方面顯然做的還是不夠。

其實,作為一部娛樂大片,此片在音樂以及攝影方面都是相當不錯的,但同時,我們也可以明顯的查覺到導演李仁港的無奈。在這部影片中,歷史的斷論與趙雲的傳記成為兩個脫節的主題,一方面導演試圖通過趙子龍一勝一敗兩場大戲來表達一種後人所看到的歷史觀,而另一方面,導演又試圖還原華人心目中這個常勝將軍趙子龍的光輝形象,於是,這兩個方面便產生了矛盾。做好了,影片無疑可以提升到兩個檔次,做不好影片則會淪為一部十三不靠的電影。
很遺憾,李仁港屬於後者,不但對情節段落的取捨方面有失當之處,對細節的把握也沒有達到充分表現的衝擊力,於是,一部只是卸甲未曾見龍的影片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韓兮
2008-5-6於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