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 搏击会(港) / 斗阵俱乐部(台)

8.8 / 2,326,816人    139分鐘 | 151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大衛芬奇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艾德華諾頓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OW.to.Freedom

2008-06-30 06:28:02

解讀:無名氏,Tyler與Fight Club


     我為何喜歡FightClub?……除了大讚大衛芬奇拍得特神奇,還有很大原因是:我也是個有點分裂人格的主。看了FightClub還深入去理解FightClub。使我更堅定了其中的可行性。(……大家大可不必擔心自家的銀行存款-_-)


----------FightClub的無名氏

     Norton的角色實屬罕見的無名氏主角,沒個觀眾知道其角色的真名實姓,演職表內EdwardNorton的對面用了Narrator(陳述者)企圖掩蓋真相。而這角色的暱稱,除了在教堂疾病安撫團體裡的各種諸如Cornelius,Rupert,Travis……的傻叉假名外,還有的就是那喊得響噹噹Tyler Durden。為了方便下文講故事有個統一的稱呼,我索性把這一角色命名為「無名氏」(因為最近正好想看「霍頓與無名氏」…)

(我不清楚到底是誰率先扯淡稱其角色名為Jack,無憑無據。實際上Jack的由來只是那篇「以某個器官做第一人稱的文章」:「我是傑克的脊髓」無名氏喜歡效仿這句話,還給自己編了很多口頭禪,諸如: I am Jack's raging bile duct/I am Jack's cold sweat/I am Jack's smirking revenge.……)


----------無名氏的內傷

     無名氏是位身份卑微的公司小白領,常常承受著神經衰弱與失眠。雖然顏表上只是單純的睡眠不佳,但實際上內心卻是千穿百孔,苦不堪言。在教堂睪丸癌安撫團體裡,他讓腦袋埋進一對豐滿的大乳房裡泣不成聲的樣子,就能理解這並不是單純的失眠症那麼簡單。他正面臨著全套職業心理疾患,可惜他始終沒能轉得過這彎。在睪丸癌安撫團體裡,他找到起碼的解脫。於是乎變本加厲,遊走於各種團體之間招搖撞騙以求安詳。
     「Every evening, I died... and every evening,I was born again.(每晚我都會死去,然後我又得到重生)」

     無名氏的這番話聽著就很妙~因此Tyler給於如是這番評價——折騰。每天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過,治標不治本,不是的折騰是蝦?

     除了在安撫團體的投懷送抱,無名氏還有其他緩解痛苦的小動作。你可知道他有暴力傾向?每個掙紮在都市裡的超級壓力罐多多少少都會有豁出去的暴力傾向。暴打老闆,暴掐冤家,大肆搞破壞,開著別人的大車抱大樹等等。當然多數時候這些駭人的傾向都被牢牢地鎖在心裡,僅用豐富的想像力模擬以求暗爽。無名氏這哥們坐著飛機還盼著客機追尾,自己身處現場邊等死邊看熱鬧,實在夠強悍的。


----------Tyler與無名氏

     Tyler是無名氏的分身。Tyler的誕生全歸於無名氏長期忍受著痛苦折磨的怨念與渴望徹底擺脫折磨的嚮往,這些即是Tyler降生的理由。無名氏希望改變,但為何非Tyler不可?這道理就跟寫文章一樣,當人們發現自己寫了一篇爛到只能在廁所里發表的衛生紙文章時,只有傻瓜才會選擇不厭其煩地亡羊補牢,扔掉重寫才是真方法。

     Tyler:「You were looking for a way to change your life.You could not do this on your own.All the ways you wish you could be,that's me.」(你尋找各種方法來改變你的生活,但你一個人辦不到。一切你所希望的達到的,是我。)

     人們選擇去做徹底的改變,其原本的身份便成了一種大拖累。因為身份的存在只是為穩固自身的狀態。拋棄了身份的你可以想變什麼就變什麼(這八成也是演戲的竅門哦)。可惜無名氏卻暗暗地潛徘徊在不捨自己傾住了多年感情的身份與極力尋求改革的矛盾中。扯呀扯,擺呀擺,啪嚓一響。奶油口味與巧克力口味達成妥協分了家,濃烈的巧克力Tyler與奶油仔無名氏分裂雙煞的全新陣勢便在暗流中悄然形成。一個頹廢戀戀不捨一個帥氣追求所望,這時的他已經不再是一個人了。
(可以理解Tyler為什麼要用槍稈子頂著人家小韓國的後腦勺了,拋棄原來身份需要多大的力量啊。)


----------Fight與FightClub

     平時無名氏暗自意淫的暴力傾向,在Tyler身上得到了自由的施展。但光自己爽不行,還要照顧到同病相連的兄弟。於是Tyler在酒吧門前要求無名氏給他一垂,然後Tyler也送了他一拳。暗地裡嘗到了甜頭的無名氏索性和Tyler打了一場毫無技術含量的Fight,苦悶得到了充分的解放。慢慢的,Tyler與無名氏的Fight吸引了一群基層壓力罐的興趣,他們也要來發洩一下自己悶騷型的暴力傾向。於是拉幫結夥成立了Fightclub。他們每個星期都要具到一起回歸動物的野性,他們撒歡的互相拳腳,這簡直就是面對各種生活壓力的獸性本能防衛。理性對現實的無濟於事,誘發了本性的肆無忌憚。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要Fight。Tyler的FightClub全國各地開分店,這也能表明了滿大街都是急需釋放的主。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人人都有壓力,人人都是無名氏。Tyler利用了這大好機遇,才得以把群眾通通洗了遍腦,為他賣命。


----------怨念的產物

     我們要擦亮眼睛,Tyler實際上是怨念的可怕產物。就跟那些鬼片裡故弄玄虛的大怨鬼一樣,哪個不是要你命三千的惡劣。不同的是Tyler不會要你的命,但他卻會燒你的錢。他為什麼要炸跨各大金融大廈讓一切物質文明歸零?答案只能通過尋覓其怨恨根源。

     回到無名氏還是個正經的公司小白領的階段,內心無比折磨。"我為了能掙點錢買點心儀的家當,要在公司自認耕牛被人趕得死去活來的.這都要賴誰?"猜到了嗎?沒錯,物質慾望。瘋狂的Tyler為了平撫積怨,把無名氏的所有家當從落地窗轟到了街上,再領著他去一爛得不成樣的地方過著無所謂的生活。可是,Tyler始終未滿足,積怨未消。於是計劃了大破壞行動,幹了一些走過場的小惡作劇後,最終的攤牌便是讓物質文明四大皆空的大爆破。

     除了平怨,其動機還有另一個思想,與之前提到的拋棄了身份才可做徹底改變。Tyler也許把這道理昇華了。

     「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hing,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hing.」(只有當放棄身邊的所有東西,才能自由的去追求無限的可能)

     這是Tyler向無名氏的手上灑化學粉末那場戲中所說。放棄如同割捨,割捨是種痛楚。Tyler要無名氏親身感受這種痛楚,並設法讓其不去懼怕痛楚。沒有畏懼的放棄一切曾經的擁有,就能得到前所為有的超越。可惜Tyler還沒有向全世界人民用此番說教先打個招呼就先嶄後奏地大肆爆破,人們失去了一切鐵定很絕望痛苦,但從中人們又會激發出什麼前所為有的覺悟呢。我不知道……

     可以看出Tyler是個極端反物質主義者。他的種種極具啟發性又帶有個性的宣言。相信大部份觀眾是倍受感慨地將其左耳罐進右耳帶出。雖然是有些人信誓旦旦地讚揚Tyler的主張.但相信沒人會情願用實際行動來支持Tyler.這是個說不出的矛盾。但我不是,我可是不留餘地的反對Tyler。Tyler並非大隻佬有大智慧,他的誕生只是由於某個腦子轉不過彎的白領沒有去看心理醫生所置。他只是一個魅力無極限且不知底線為何物的可怕怨念罷了。Tyler雖然有道理,可惜大部份都太絕對了。


----------給五顆星,總結,收工

     說到這,我感到FightClub似乎是這麼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消極可悲的公司小白領有一天做了一場大夢,夢見自己悟出了「放棄一切超越一切」的終極奧義,隨之偷偷地策劃並毀滅了全世界人民的祖產。爽快地讓一切歸零,最後他牽著暗戀對象的小手,邊幸福邊盼著文明的末日。

     你是否曾經作過類似的夢??


----------奉送細節點評:

》Tyler只有在無名氏進入夢鄉後才能以絕對的Tyler身份遊走於世間,辦完壞事便返回床上,無名氏醒來後通常是一臉的無辜。這也就是為什麼無名氏的「最後的遺言」說道:「My eyes are open.(我還睜著眼睛)」言下意:我只要還睜著眼睛你是阻止不了我的。

》接著,無名氏英勇含槍自盡。轟嚓!Tyler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腦袋瓜被暴開花,「What's that smell?」緊接著跪倒在地上灰飛煙滅。Tyler的嗝屁,完全因為無名氏以為自己同嗝屁。應導演安排被火爆震到酥麻的無名氏慢慢地恢復了知覺,這才意識到——打歪了。子彈從臉頰處的口腔內壁穿出,皮肉傷而已。既然無名氏還未歸西,Tyler會不會捲土重來呢?有必要嗎?反正應了導演的要求被正義勢力暴頭,再說終極目的已達圓滿,該是考慮超脫的時候了吧。

》影片前戲有四個Tyler和影片最後的Nice Big Cock。這些經典談資就不多口水了。

》首尾重疊結構:無名氏的那句謝幕語「You met me at a very strange time」說的即是整個FightClub的這段經歷。他在前面回憶的開頭是以怪異的投奔大奶子男人的一瞬間為起點非常恰當。

》Marla Singer來電無名氏家報告死亡體驗,無名氏懶得鳥她雞婆,放好話筒走開了。接下來@#$%@&的畫面,險些讓人把持不住。待頭腦清醒後才恍然大悟,CGI來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