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

我不在那儿/巴布迪伦的七段航程/身不在此

6.8 / 61,210人    135分鐘

導演: 陶德海恩斯
編劇: 陶德海恩斯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凱特布蘭琪 李察吉爾 希斯萊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thos

2008-07-06 07:09:30

I』m just here.




        其實我對Bob Dylan以及他那個年代所有的事情都不甚了解——頂多會在電影裡出現四個毛頭小伙子時,我會意到那是Beatles——可是卻對這部電影相當期待,相當地被吸引。沉浸於貫穿全片的迪倫式的民謠或搖滾中,多條故事線索並行,即便有太多太多的背景空白,導致了太多台詞根本不解其意,我也完完全全享受著看電影的兩個小時過程。
        開始我並沒有搞清楚出現的那個黑人小男孩以及一直坐在白色背景前告白自己的人就是電影所要講述的人物——直到確定Cate Blanchette的反串出現,而這個因此得獎無數的角色也並不真的就叫Bob,我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原來這許多不同的人物都是我們的迪倫大叔,導演在穿插著敘述不同年代、不同心境下、不同角度的鮑勃迪倫。這是傳記電影裡我所不知道的方式。
        
        凱特布蘭切特,天啊,即便我是帶著知道了她反串成功、讚譽滿天飛的觀念去看的,也要驚呼著她的表演出彩得可怕。有誰會想到一個女生反串硬派作風的搖滾前輩能有如此的磁場?事實上,她不但在走路、神情、抽菸、談話等等細節都表現得細緻入微,而且最關鍵的是她真的就作為一個憤怒的、思考的、諷刺的天才在看世界。有人評論說什麼「雌雄同體」,這根本就是玷污,她在黑白效果的鏡頭裡,分明就是那個時代的異常精明、異常反叛的歌手,思考者——她分明就已經完全不是她本身了。
        華彩在於他在鋼琴邊彈唱Ballad of a thin man一段。配合著奇怪犀利的歌詞,在舞台上直指之前跟他爭論的那位BBC主持人——孱瘦蒼白卻充滿力量的臉,從來都是Punk式膨脹的頭髮,一字一句地唱出來,毫不留情地盯著台下的Mr.瓊斯們,質問、挑釁和藐視神態一覽無遺。Bravo!!

        片子之前剛出來的時候就很引人注目,因為確實有不少明星,我看到了茱莉亞n Moore甘當份量極小的配角,紀錄片式地作為Bob晚期的伴侶在鏡頭裡接收的採訪;還有Richard Gere,飾演隱退在山林鄉村裡的晚年迪倫;還有我一直很喜歡的Charlotte Gainsbourg。她算是戲份較多的一個女角色,成名後鮑勃的女友,發現有東西變質,於是放手離開——總是覺得,她那種瘦長的相貌就極其適合出現在這樣一些小眾作品,記錄片性質的作品中。而且發現她在Jane Eyre里地道的英倫腔現在立即變成了法國腔,不管怎麼樣都是世家的味道。
        而且她還在這張精心錄製的電影原聲里唱了一首迪倫的歌,似乎電影裡並沒有出現。

        不論如何,我還是沒法承認我真的看懂了。我只知道,在那個民謠盛行、搖滾興起的年代的美國,歌手絕不僅僅甘願當作娛樂偶像,他們是社會先鋒,他們是激進派,他們是哲學家——他們懂得用手中的流行歌曲這個武器來表達自己的困惑、吶喊和觀點。所以有Bob Dylan,Beatles以及他們之前的很多著名人物直到現在都在被迷戀和懷念。
        或者說,我們其實更羨慕那個純粹的思考的年代。
        如果說Beatles還是從利物浦那個英國小城市的舶來品,那麼Dylan就完全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了,也是美利堅民族的驕傲所在。記得看Cate有場戲是跟四個年紀相仿的黑衣青年在草地上嬉鬧,看記者過來就離開了夥伴,那四個人就並肩走出了公園大門,搞笑的是,立刻他們就落荒一樣從門口跑過,因為後面跟著一大群發現了偶像的追星族。
        前景的Bob還是那樣不羈地質疑,什麼是Folk。

PS 電影原聲非常有質量,因為不是迪倫的原版所以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改良過,更適合我們現代聽眾的耳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