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機械公敵--I, Robot

我机器人/智能叛变(港)/机械公敌(台)

7.1 / 574,938人    115分鐘

導演: 亞歷士普羅亞斯
編劇: 艾西莫夫
演員: 威爾史密斯 碧姬蒙娜安 布魯斯格林伍德 艾倫圖克 詹姆斯克隆威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08-07-08 21:29:55

誰動了我的機器人


機器人學三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我,機器人
一開始,對《我,機器人》這部電影就沒抱多大希望,甚至有點等著看笑話的意思。原因很簡單,我也算半個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時,我對圖書館謊稱把《我,機器人》搞丟了,以三倍於書價的錢很不光彩地留住了這本書),而他老人家的《我,機器人》實際是個包括了8個小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把它放在一個影片裡表現出來,怎麼能拍得好嘛。
現在看來,我確實小瞧了好萊塢的編劇們,小瞧了導演普羅亞斯。不能不說,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雖然影像上繼承了導演在《烏鴉》和《黑暗都市》中對暗色調的偏愛,但節奏非常流暢舒服,除了開頭有一點點沉悶外,全片絕無冷場。影片裡2035年的紐約顯得CG痕跡重了些,但那輛超酷的奧迪跑車和幾場「人機大戰」絕對能滿足你的視覺渴望。它既不像《銀翼殺手》、《人工智慧》那樣厚重壓抑,又不像《終結者3》那樣空洞乏味。動作、場面、演員,包括劇本深度,都給人一種剛剛好的感覺。
當然,令人不夠滿意的地方也就在這兒。看完影片,你可能會覺得其中要表現的東西太多了:人對機器人的恐懼;機器人與人的友情;機器人的反叛、覺醒和自由;男主角對心靈陰影的治療……主旨反而不太清楚,被淹沒掉了。說到底,它還是一部中規中距的好萊塢商業大片。好看、不乏溫情、在不會讓你累到的程度上產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態,淺嘗輒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羅亞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樣獨特不凡,恐怕你會失望的。

阿西莫夫,機器人
《我,機器人》從開拍到上映,一直籠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環下。國外雜誌評論說,光那些《我,機器人》的書迷,就能把影院填滿。不過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電影還沒出來,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罵得狗血噴頭,說這部影片是給阿西莫夫的一記耳光。其實,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搭了個架子,借了阿西莫夫書名來打打旗號,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說的影響),而不是based on(基於小說改編)。
阿西莫夫到底何許人,值得科幻迷這樣抵死捍衛?這傢伙一生出了500多本書,既有內容幾乎涉及了所有科學領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氣魄宏大、嚴密巧妙的科幻小說。最有意思的是,這位思維觸手延伸到無數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絕不坐飛機,從不出門旅行,每天只是8小時以上地用打字機寫作、寫作——以每分鐘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兩個系列: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我,機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8個有趣的小故事充滿了精彩的邏輯推理。比如說在《捉拿機器人》中,主角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從63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中,找出一個存在著缺陷傢伙來。這個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當中,但威爾•史密斯與機器人鬥法的過程遠不如書里寫的那樣精彩。《推理》一篇更為有趣:被組裝起來的智能機器人竟然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來是上帝讓機器人幫助弱者——人類提出的法規。在一個只有兩人的太空站上,該怎樣說服這個瘋狂固執的傢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總出現機器人學三定律似乎失靈的危險狀況,然後你會發現,原來是人們對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有問題了。在這點上,電影賣的關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設想比較落好萊塢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說那麼出人意料——大概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願意跟好萊塢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改編成電影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消息說,福克斯將把《基地》搬上螢幕,而導演則有意於拍過《伊莉莎白》、《四根羽毛》的謝加•凱普爾——在我看來,這傢伙有一定駕馭大場面的能力,但表現力卻不夠,缺乏迷人的風格,《基地》要落在他手裡,未必是什麼好事。

人,機器人
影片中,中央電腦viki的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控制機器人,想把人類全保管起來,不允許他們出門,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這一思想其實已經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範疇,它的靈感顯然來源於另一位科幻大師傑克•威廉森。他在其一系列的機器人小說(例如《束手無策》、《機器服務人》)中描繪過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場景。對人的「過度保護」,其結果就是人類的滅亡。這裡麵包含了對機器人(先進技術)和人(劣根性)的雙重不信任。有人說,在探討人與機器人的關係方面,傑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從科學事實來說,機器人與人的關係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偽命題。在看得到的將來中,機器人威脅論都是一種鬼扯,是電影需要的噱頭。那些機器殺手代替的,實際是從前殺人狂、吸血鬼和怪獸的角色。而描寫機器人與人的友情,也不過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另一種表達罷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寫推理故事的一個依據,絕不是為研究機器人的科學家或者製作機器人的生產商設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麼對機器人的憂慮(可能恰恰相反)——這就好像寫福爾摩斯並不意味著對社會治安狀況的憂慮一樣,不過是一種環境設定而已。
波蘭的科幻大師,也是著名科學家,塔爾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就曾說,將來,不大可能會有酷似人類具有個性的機器人出現。我們需要的,是機械手那樣分工各異的機械工具,不是一個有兩條腿,下班後會和其它機器人聊天,然後去找自己電子老婆的「人形機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