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三國之見龍卸甲--Three Kingdoms: Resurrection of the Drago

三国之见龙卸甲/见龙卸甲/

6.2 / 5,645人    102分鐘

導演: 李仁港
演員: 劉德華 吳建豪 洪金寶 狄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關雅荻

2008-07-13 13:32:17

我還是要推薦這部片的,即使很多人認為它超囧


一位年輕的韓國電影導演看完李仁港導演的《見龍卸甲》之後跟我說,他被感動,哭了好幾次,並認為這是他來中國學習電影六年來看過最好看的中國電影;而同時,我身邊不少朋友,特別是一些媒體行業的朋友卻是極大的「抨擊」此片,更是直接那此片跟《江山美人》相比,哪一部更「囧」。我這一次,堅定地站在了韓國朋友這一邊,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從製作質量還是市場預期,我都給予《見龍卸甲》非常高的評價。對一部影片如此巨大差異的口碑,也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目前國產片創作和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

 

不同人對《見龍卸甲》看法的本質分歧之一,其實在於觀眾是否能接受創作者將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國題材如此進行大幅度的港、日、韓動漫化處理和演繹。肯定會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對傳統經典名著的惡搞、胡編甚至瞎扯,但在目前國產片創作題材匱乏、類型片缺乏突破的現狀下,《見龍卸甲》這種重新集結、糅合了亞洲各國電影創作的優勢資源的做法,我卻認為是一種大膽而卓有成效的創新,而且是自《墨攻》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大亞洲歷史古裝動作片」。甚至可以預見,隨著《見龍卸甲》在亞洲市場上(內地、韓國、香港地區、東南亞等)的全面成功,「大亞洲」的跨國合拍片將作為一個新的創作樣式全面進入主流市場。

 

《見龍卸甲》之前的大製作港產合拍片往往很難擺脫香港電影的狹促氣質,這跟地域文化緊密相連,包括之前剛剛上映的《江山美人》即是絕佳反例。即使《墨攻》這樣中、日、韓三國合拍的電影,更多還是停留在資金和演員層面的融合,但《見龍卸甲》可以清晰的讓人看到這次中國內地、香港電影人跟韓國電影人在製作機制、機理上的緊密協作,最終作品呈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古裝歷史動作片的風貌。

 

在《史前一萬年》公映時打出的《見龍卸甲》第二款預告片就給我印象深刻,你會明顯感覺到預告片的風格、製作水準已經不是傳統港產合拍片的水平――今年港產電影質量下滑,韓國擁有目前亞洲最高水準的電影工業,亦是不爭的事實。直到在影院看了《見龍卸甲》全片,影片的美術、音樂,特別是畫面與聲音、動效的剪輯,整體效果絕對是近年來的古裝大片的最高水準,也證明了目前韓國電影工業在亞洲地區的領先地位。

 

曾有小道消息,說是影片的初剪版從敘事到剪輯節奏並不精彩,曾讓片方信心大大折扣,但所有素材在最後經過韓方製作公司全面整體調整和完成所有畫面、聲音特效之後,影片整體效果讓所有人為之一振。《見龍卸甲》在拍攝動作場面的時候,已可以做到現場的時時剪輯,拍攝現場如發現動作不連貫,可隨時對缺漏的鏡頭進行補拍,這種快速反應的拍攝機制,正與香港傳統作坊式的製作經驗正在逐漸融合,某些層面甚至可以說,已經接近或達到了好萊塢工業水準。

 

《見龍卸甲》把中國經典傳統文化題材大膽地通俗化、消費化和時尚化,以整體漫畫感的風格處理來拉近與新一代年輕觀眾的距離,應該說是一種大膽的探索,我相信這會在市場上取得成功。但影片最成功的在於,讓業內看到亞洲電影人聯合抗衡好萊塢的又一可能性――中國擁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待開發,如果能不斷地整合亞洲地區所有優質創作資源,「大亞洲合拍」的概念會逐漸成為一個新主流趨勢,因為立足亞洲市場――僅中、日、韓三國就有強大的電影消費市場,特別是高速發展的中國市場。

 

如果當年《臥虎藏龍》可以看作是一個天才導演的個案,那《見龍卸甲》讓人看到了「大亞洲合拍片」模式的可複製可能,而且不再讓「大亞洲合拍」這樣並不新鮮的概念只停留在概念階段。對於正剛起步的國內電影工業,好萊塢全面「入侵」已經進入倒計時――據說PANAVISION大批量的租賃業務已經正式大舉進入中國,好萊塢吹向衝鋒號的各種前兆讓人不能漠視。國產片創作在自強自立的同時,必須抓緊時間,想盡一切可能集結各種資源,提高創作水平,而「大亞洲合拍」很可能就是國內電影人觸手可及的一個突破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