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

我不在那儿/巴布迪伦的七段航程/身不在此

6.8 / 61,168人    135分鐘

導演: 陶德海恩斯
編劇: 陶德海恩斯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凱特布蘭琪 李察吉爾 希斯萊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y

2008-07-31 10:12:00

終極八卦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除了八卦還是八卦。本電影演職員名字紅色,其他人名字黑色,虛構角色(包括借了真人名字的虛構角色)名字為藍色。

參考:
老馬丁(馬丁 Scorsese)的紀錄片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I』m Not There這部電影用了6個演員來詮釋這個多面的Bob Dylan。更有無數演員來詮釋他生活裡的出現的人。我個人比較喜歡從表面現象去臆想背後的聯繫,於是Casting(演員)是愛八卦的我對本片最關注的,而人物正是本片的特色。
首先,這是一個群戲,人物線索很多,名字一大堆,然而很明顯的人物都是用的假名或者其他真實人物的名字。雖然人物是鮮明了,但這樣卻苦了觀眾。如果不是Bob Dylan的diehard fan(死忠歌迷)的話,很難讀懂各個角色的名字和他們與現實人物的對應。其次,六個主要角色沒有按時間排,沒有按事件排,沒有按一個人一段排,而是互相穿插,看起來毫無共同點毫無頭緒。面對這兩個問題,如果我們從演員-角色-真實人物層層剖析一下,脈絡就會清晰很多。況且我更感興趣的是電影和電影人本身,而不是Dylan老頭。
Todd Haynes, 茱莉亞nn Moore

說演員先得交代導演Todd Haynes(托德·海因斯),他在本片用到了很多和自己合作過的演職員。他所執導的評價最好的一部電影Far From Heaven(遠離天堂),攝影由Edward Lachman擔任,茱莉亞nn Moore(朱利安·摩爾)主演。此片獲得了四個奧斯卡提名——包括他自己的最佳原創劇本,JM的最佳女主角和EL的最佳攝影——而茱莉亞nn Moore這一年(2003)還因為The Hours(時時刻刻)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的雙提名,不過敗給了妮可·基德曼(時時刻刻,主角)和凱薩琳·澤塔瓊斯(芝加哥,配角),雖然遠離天堂誰也沒拿到獎,但相信本片對導演的電影生涯影響是很大的。於是I』m Not There中與JM和攝影Edward Lachman的再次合作也就不奇怪了。茱莉亞nn Moore飾演的Alice Fabian是影射美國六、七十年代的民謠歌后Joan Baez(她有四分之一墨西哥血統,聲音超讚,Dylan也大讚她的吉他演奏)。話說Joan Baez比Dylan成名得早,當時Dylan在電視上一看到她就被震撼了,想和她一起表演。而非常紅的她在民謠節上也堅持邀請沒什麼名氣的他作為嘉賓一起演出。兩個年輕無極限的baby fat從此開始在一起唱歌生活。Dylan的歌She Belong to Me寫的就是她。看過紀錄片No Direction Home以後,你會發現她模仿Dylan那沙嗓子和講話的語氣那簡直是惟妙惟肖。我甚至懷疑I』m Not There中兩個CB(凱特和貝爾)都是受了她的啟發。在我看來她是最愛Dylan,把他看得最透的一個女人(當然紀錄片沒說Dylan前妻,我不太了解她又是怎樣的)——因為她知道Dylan是連她自己也看不透的:」I now see it, that it’s very unique…and it’s admirable, and it’s a pain in the ass if you』re trying to work with him. Or It’s a pain in the ass if you were expecting something else from him「 。這個」something else」就要靠大家自己意會了。他們後來沒有走到一起,我想原因是Dylan除了不羈以外還比較隨性,而Joan Baez在政治上是比較激進的。Dylan雖然被稱為protest singer,其實他自己根本不把這當一回事,他可能根本不對政治感興趣。轉回到電影I』m Not There中,茱莉亞nn Moore的角色比較簡單,繼承了導演海耶斯的第二牛電影Velvet Goldmine(天鵝絨金礦)中的採訪敘事風格。看完紀錄片再看一遍I』m Not There你會發現茱莉亞nne Moore這個小小的角色演的也很好,聲音也和Joan Baez說話的聲音很像。
Cate Blanchett

說到雙提名,不得不說另外一個女人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今年她憑伊莉莎白黃金時代(主角)和我們要討論的本片(按戲份歸為配角)也獲得了奧斯卡雙提名。05年她在牛人充斥的傳記電影The Aviator(飛行者)[Leonardo DiCaprio,Kate Beckinsale,John C. Reilly,Alec Baldwin,Gwen Stefani,Jude Law]中扮演凱薩琳·赫本,惟妙惟肖,奪得她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奧斯卡獎。這樣一個演誰像誰的演員,在本片反串一個男性,又外型上最接近當時的Dylan,可以想像那是絕對脫穎而出,受到觀眾和評論的一致好評。Cate演的角色叫做Jude Quinn,想必是由於她演Dylan最受質疑這段時間的原因。這個時期的Dylan達到了盛名的頂峰,開始轉向電音,遭到了無數老歌迷的強烈抵制。

電影重現了Dylan在台上被歌迷叫做Judas(猶大)的一幕,用Jude這個名字,大概就是代表所謂的背叛。I』m Not There中這段應該是強烈受到No Direction Home影響。
Christian Bale

海耶斯在天鵝絨金礦中用了一個演員來作為線索人物,也是I』m Not There中我認為各個Dylan中模仿得最像演員——Christian Bale(克里斯蒂安·貝爾)。10年之後的今天看來,天鵝絨金礦的cast真是無敵了。貝爾又一次在這樣一部文藝片裡敬業起來,聲音、言行、舉止都非常到位,簡直脫胎換骨的Dylan。不過在我看來他是演的最做作的一個,完全模仿,沒有任何自我特色的發揮——或許是因為他的角色Jack Rollins是和真實Dylan的歌手身份最接近的角色吧。他演的Dylan是prophet,即protest singer(熱衷政治的反戰反不平等的歌手)。我還差點忽視了他的雙角色,就是在禮堂唱福音歌曲的Pastor John(神父約翰),這個角色要代表的是1970年代後期Dylan在摩托車事故後隱居多年成為的born-again Christian(「新生」基督徒,Dylan本來是猶太人)。
Heath Ledger, Michelle 威廉斯

飈演技是本片的一大看點。Heath Ledger(希斯·萊傑)和他前未婚妻、孩子的媽Michelle 威廉斯(米歇爾·威廉士),這兩人在斷背山時好起來到生孩子訂婚以及後面分開,一直都是媒體八卦的對象。Heath Ledger在本片中的表演是最「不像」的,但是我個人看來他的表演非常有個人特色,因為角色Robbie Clark是個演員,本身可以說是離Dylan和他的音樂最遠的。他是形不像神最像的Dylan。這個演員角色在本片裡面演了一部關於Jack Rollins(即貝爾演的歌手)的電影。Michelle 威廉斯——由於角色Coco Rivington影射的是Edie Sedgwick這個非常有調調的it girl,當然是眾多人物中最易發揮的,演出來自然不差。Jude Law(裘德·洛)曾經的未婚妻Sienna Miller(西耶娜·米勒)也在Facotry Girl(工作室女孩)里演過Edie Sedgwick,雖然很多人認為她演的並不出彩,但我認為可以說是Sienna Miller的個人突破了。(她和Factory Girl也是一波三折:本來選定她演,可是製作方認為她名氣不夠大,後來因為Jude Law出軌,訂婚取消然後分手,得到了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製作方決定就她演了。雖然得來不是靠自己,但可以說她在這部電影的精彩表演之後也是身價大漲。)至於Heath Ledger在電影裡面的老婆Claire,則是由法國演員Charlotte Gainsbourg飾演,柔柔弱弱有讓人想去保護的感覺。繼21克和科學睡眠之後,哈哈,我是越來越喜歡她了。Claire影射的是Dylan曾經的老婆Sara Dylan。
Ben Whishaw, Marcus Carl Franklin, Richard Gere

然後是電影香水的男主角Ben Whishaw,飾演以法國詩人Arthur Rimbaud(阿爾圖爾·蘭波)為名的造反者Dylan。說Dylan就不得不說他的歌詞,歌詞還不如說是詩歌(英語裡面不分詩詞),那就不得不說到他的名字和他與美國眾多詩人的聯繫。Bob Dylan原名叫Robert Zimmerman,Bob是Robert的暱稱這個好理解,但姓氏Zimmerman一看就是猶太后裔(祖上是土耳其的)。為什麼他要改名字呢?目前普遍的說法是因為讀了美國詩人Dylan 湯瑪士的詩,但其實在紀錄片No Direction Home裡面,還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解釋——Dylan家鄉明尼蘇達州(明尼蘇達)的首府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曾有悠久的反猶的歷史,想必原姓對他的樂途發展是不利的。Dylan自己雖然從來不肯定外界關於他的任何猜測,但在紀錄片裡面也暗示到」It didn』t really happen any of the ways that I』ve read about it. I mean, I just don』t feel like I had had a past…」 [我所讀到的那些都不是(我名字)真實的來歷。我不喜歡人家用過去的出身看我]。Wiki也說他選」Dylan」這名字其實是把他最初使用的假名「Allyn」換了個更有力的輔音字母。寫劇本的時候,Todd Hayes顯然是看了紀錄片,知道與Dylan 湯瑪士沒關了,於是用了對Dylan的詩人精神有真正影響的法國詩人蘭波。關於Dylan事實上和蘭波有什麼實質上的聯繫我倒是沒發現。不過蘭波大概是影響了一代搖滾人,從Dylan開始到Patti 史密斯,Jim Morrison和Kurt Cobain。
至此為止,4個Dylan的演員都不是美國人(兩個澳洲人兩個英國人);第五個,黑人小孩Marcus Carl Franklin,演以Woody Guthrie化名的Dylan(民謠歌手Woody Guthrie是早期Dylan的偶像、模仿對象和歌曲來源)。黑人音樂布魯斯和Woody Guthrie的民謠是Dylan音樂的起源,再加上小孩,又是電影開始的第一段,早期Dylan的形象再明顯不過了。但是他又同時是個逃犯(在電影裡是從青少年管教中心逃出來的)。這也是個雙重角色,待下段分解。
年齡最大的Richard Gere演以美國西部傳奇逃犯比利 the Kid(比利小子)為名的隱逸者。這塊超現實、有似夢境一般的演繹是整部電影接近尾聲的部份。Bob Dylan和比利小子有什麼聯繫呢?其實沒什麼硬關係。不過Dylan曾經大大參與過關於比利 the Kid的西部片Pat Garrett and 比利 the Kid。Pat Garrett曾經和比利小子是朋友,後來陰錯陽差,Pat成為警長在追捕逃犯比利時一槍正中心臟打死了比利。Bob Dylan為本來是為這部電影寫主題歌,後來發展為作曲配樂,再後來自己也進去演了個耍酷的小角色。這部電影的OST原聲完全是Dylan一人發的唱片,包含有搖滾史上經久不衰的、被翻唱多次的一首歌——Knockin』 on Heaven’s Door,即這部電影的主題曲。說到這兒要回去解讀一下I』m Not There中這個段子怎麼個超現實法。其實海耶斯自己說了這段是他臨時夢到加進劇本的,所以我也看得雲裡霧裡,人家演員Richard Gere也不好發揮。不過,這段仍然是有很明顯的立意。首先,隱逸的逃犯對應的是摩托車禍後避世歸隱的Dylan。在女Cate所演Jude片段中有一個質問Dylan直到他發怒的新聞記者Keenan 瓊斯,他在這一段超現實裡的雙角色就是作為比利小子死敵的Pat Garrett。不過這一段比利 the Kid和對手明爭也好暗鬥也好,宗教意義實在濃厚,沒有看得特別懂。大概意思就是Dylan在經受大眾關注的考驗和內心的煎熬。後來比利兼Dylan逃跑了,在這途中他遇到了上段提到的Woody Guthrie小朋友(他們在這裡交接並重疊了)。電影結尾和開頭一樣,逃犯Dylan爬上火車,只不過已經步入中年。比利再次拿起電影開始時剛出道的Woody Guthrie帶的那把吉他(」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是現實世界中的Woody Guthrie的吉他),表明Dylan在事故之後掙扎鬥爭考驗之後重返樂壇。於是乎電影子氣呵成,終於首尾接應,有點清晰明了的脈絡了。

好,我們再來總結下,

# Christian Bale 飾演 Jack Rollins 和 Pastor John,兩個版本的Dylan。
# Cate Blanchett 飾演 Jude Quinn, 一個版本的Dylan
# Marcus Carl Franklin 飾演 「Woody Guthrie」, 一個早期版本的 Dylan。
# Richard Gere 飾演 「比利 the Kid」,逃犯(outlaw)版本的Dylan。
# Heath Ledger 飾演演員Robbie Clark,這個演員演了和Dylan一生有很多共同點的歌手Jack Rollins
# Ben Whishaw 飾演 「Arthur Rimbaud」,詩人(poet)版本的Dylan。
# Charlotte Gainsbourg 飾演 Claire,即演員Robbie Clark的老婆,一個基於Dylan前妻Sara Dylan的角色
# Bruce Greenwood 飾演Keenan 瓊斯,一個逼問Jude Quinn的記者;後面雙角色是「Pat Garrett」,即」比利 the Kid」的死敵(歷史上是最終開槍打死比利人,電影中比較難懂)
# 茱莉亞nne Moore 飾演Alice Fabian,乃 Joan Baez的化身。
# Michelle 威廉斯 飾演Coco Rivington,乃Edie Sedgwick的化身。

聽音頻看圖請至原評 http://lucyinsite.com/2008/07/im-no-ther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