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歌頌愛情--In Praise of Love

爱的挽歌/爱情研究院/爱的礼赞

6.2 / 3,020人    97分鐘

導演: 尚盧高達
編劇: 尚盧高達
演員: 布魯諾帕祖路 Cecile Camp Jean Davy Francoise Verny (Ⅱ) Audrey Kleban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朵蘿

2008-08-29 08:47:20

《愛的輓歌》:戈達爾的抵抗


看《斷了氣》和《狂人皮埃羅》之前,我曾抱著極大的渴望:這兩個片子裡的經典片段早就爛熟於心了,譬如說,《斷了氣》挪用《野棕櫚》裡的對白:「在憂傷和虛無之間,你選擇什麼?」再譬如,皮埃羅自我爆炸前的調色板:紅,黃,藍。

遺憾的是,看罷之後並不喜歡,半途而廢的逃亡愛情顯得做作,而背景又生硬——必須承認得是,不是因為電影,而是我錯過了觀片時機:若年紀尚輕,認愛情為乾坤的時候,這片子是一支強心劑;再或者,前些年「小資」情調滿天飛的時候,其中四處飛舞著的呢喃細語又是多麼正中下懷。可如今處處講和諧,暗礁波瀾也偃旗息鼓了,再無力青睞這樣的電影,彷彿昨日之事,雖感傷卻不再蝕魂。

戈達爾的電影是政治波普,也是副刊文學精神在電影領域的卓越表達——赫爾佐格就曾嘲諷戈達爾的電影是「智力假鈔」,我的欣賞水準最多就區分個幣種,真假鈔卻是照收不誤,在大師的提示下我對著假鈔看了又看,腦子裡轟隆隆轉著的就是美學和政治。戈達爾的電影確是審美意識形態的最好標本。他處處做出要對時代反思的架勢,反思卻是沒有距離的:他把那個時代的激情和夢想如此美好地鑲嵌進了電影文本之中,而他對於社會生活的介入態度讓電影都成為了政治和歷史操演的象徵主義舞台。


戈達爾的「介入」就是抵抗,他通過電影來抵抗,而他的主人公們則通過與生活游離的美學態度來抵抗。對於影片中的主人公戈達爾滿懷理解和同情,在他們身上也許寄託了他的理想,以美來抵抗平庸生活和無良政治。戈達爾當然走得更遠,以美學來反政治從來都是幻想,他還要展示這些情調的毀滅,主人公那種處處與生活和流俗為敵的態度中同樣存在著致命的膚淺,當反抗也成為一種流行,成為一種姿態,反抗還剩下什麼呢?這既是戈達爾式的主人公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他本人所面臨的問題:他到底要抵抗什麼,難道僅僅為抵抗而抵抗,以此徹底催化一種自律的可能?

這樣的影片也只有六七十年代那般抽風時代才會產生吧,歷史比未來更令人嚮往,愛情,革命,自由——當這些詞語四處飛濺的時候,生活里一切平庸即將被剮掉,大家都夢想著朝偉大進軍,即便歷史早已證明那段動盪成為審美直接性的自我毀滅,並且,那騷亂無非是社會大身體的一個輕微感冒而已。經過了那樣的免疫,如今平庸地安穩。而戈達爾的影像為那能量爆發的歷史段歷史虛構了感人紀錄。這兩年,江山大挪移,詞語猛地通貨緊縮——不要說愛情,還有什麼諸如此類的玩意兒不被流亡?一片沉默之中,似乎終於頓悟到美學改變不了生活的真理,還是該繼續埋頭苦幹為是。
但,戈達爾一直不曾改變,即使他早已失去了觀眾。在2001年的《愛的輓歌》中,他重申了「抵抗」主題。影片由兩部份組成,前半部份是黑白膠片,藝術家艾加要為其未成型的創作尋找女演員,這一艱難過程卻是找尋失落愛和遭遇想像愛的恍惚情緒。後半部份是溫暖而飽滿的彩色,講述了兩年前的事:艾加到鄉間探訪一對老夫婦,老夫婦將自己的抗德自傳賣給了史匹柏(戈達爾要時刻瓢潑對美式文化霸權的反感和揶揄),而他們讀法律系的孫女貝莎回來幫助處理合約問題。

影片的畫面和聲音並不同步,旁白在緩慢的節奏中追趕畫面,總趕不上。音畫延宕里是戈達爾精心鉤築的敘事節奏,他要在錯落中捕捉愛情和文化政治:兩年前,當貝莎對著鏡頭說「沒有記憶和普遍性就沒有抵抗」的時候,艾加感到了震顫;兩年後,在黑白影像中,貝莎得到了那個角色,可她卻自殺了。現在永遠失落在過去里了,愛情成了隱喻。戈達爾的電影從來離不開這些big words,他用影像將其編織成網,企圖從時間之流中打撈和搶救某種尚未命名的情愫,某種可支撐抵抗的核心——但貫穿影片始終的無力感卻註定了這是一場失敗的尋覓:被出賣的記憶,支離破碎的整體,無疾而終的愛。

片名為愛,中心還是抵抗。戈達爾一直無顧忌地在影像中表達、干預和抵抗,那時髦姿態儘管不斷遭誤解與非議,但那姿態本身已經成為他的標識。年華老去,他依舊固執地用電影語言記錄他的困惑和不滿,唯一變化的是,逐漸浮現出的理智謙虛:他的抵抗並不能戳穿目標,那僅是捕捉蹤跡的行為,這皆因於見證的消失。不過這一回,戈達爾似乎終於為他不間斷的抵抗找到了理由:愛的缺席。於是他不得不為愛再唱一首輓歌,況且,人們向來習慣於呼喚不在場的東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