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8,355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una

2008-09-25 04:39:54

如果不了解電影史……


    如果不了解電影史,我們是否還會用一種朝聖的心態來看待這部作品?說實話,今天我才完整地把這部電影完整地看了一遍,而之前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被迫不知看了多少,聽了多少,如今看來,只覺有些平淡,也看不出先鋒性了,對於結尾的長鏡頭充滿期待,但似乎也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長。畢竟時代不同了,四五十年過去,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那時的作品,只是想表達一下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看到有人評價小主角的天才表演,我並不認同,我覺得他在影片中的表演是一種自然和木訥的混合體,這正切合了新浪潮中所倡導的非職業化演員的生活化表演,無論是被打耳光,還是被趕出教室,或者是看到母親在大街上和男人偷情,那個小演員好像都沒有什麼特殊的表情,最後他在大海邊向攝影機走來,攝影機第一次推向他,給了他一個特寫,他那時的表情我無法形容,失落?迷茫?好像都不是。也許是特呂弗有意要求的?
    關於結尾的長鏡頭,我覺得其實是由三個不那麼長的長鏡頭組成,一個是在路上的跟拍,一個是跟拍下山,搖到大海,再拍主人公在山路上遠去的背影,一個是在海灘上跑步,然後跑到鏡頭前。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小主人公在海灘上跑步的姿勢看起來身體很僵硬,有點為了跑而跑的感覺。
    這部電影似乎出場的人每一個都有各自的問題。
    小主角不用說了,母親的私生子,從小寄養在養母和外婆家,八歲才和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母親卻總是嫌棄他。
    那個朋友父母不和,偌大的房子也沒有家庭的溫暖。
    爸爸事業不成功,妻子背著她在外面偷情。
    媽媽從小被人指指點點,帶著孩子家人之後婚姻也不幸福。
    那個老師每天的任務就是在課堂上不停叫囂。
    
    我個人覺得很同情小主角,而且覺得他根本就不是壞孩子。
    當別人的女人圖片傳到他那裡導致他被老師罵的時候,他根本沒為自己辯解,只是在牆上亂畫發洩。
    當他發現自己的母親背著父親偷情的時候,即使到最後他被送到了管教所也沒有把事實的真相說出來,而片子的結尾母親卻誤解了他,並說出許多非常傷人的話。
    進入管教所之後他毫無保留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惜聽到這些想法的是和他全無關係的陌生人。
    這樣的孩子如果可以多給他一點愛,他完全可以成長為一個非常好的人,可惜他得到的只是自私的母親的誤解,父親的耳光,他的家庭里再也容不下他,我不禁感慨外國的家長管教孩子的教育方式。父親發現兒子偷了打字機,親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警察局要求警察懲辦,然而這樣他就能成長為一個好人嗎?
    顯然不能,進入了管教所後有一場戲,主人公站在窗前看著,另一個鏡頭是他的朋友和媽媽以及其他學生的媽媽一起湧入大門,他臉上露出笑容向樓下跑去,你說他的笑容是為誰綻放的呢?
    與其說是為了媽媽,不如說是為了那個曾經把他帶回家的朋友。而諷刺的是,朋友不允許見他,而冷酷的媽媽偏偏擁有見他的資格,並丟給他一大堆冷言冷語。
    至此他和外面的世界徹底斷了聯繫,看到有的評論說他出逃到了海邊,看到了廣闊的大海心中感到自由,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影感受,我覺得他並沒有感到自由,而是感到迷茫。
    他出逃,是因為他不喜歡那個令人感到束縛的環境,他只想逃出去,可是他無處可去,大海只是特呂弗選擇的一個比較有象徵意義的場所,他的空曠和冷寂恰恰和小主人公無所適從的心境和看不到前路的將來相契合。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電影沒有停在他的臉上,向下發展的話,等待他的結局我們不難猜出,不管如何去構思,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下,在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下,他都不可能有什麼美好的將來。
    他回到家裡,父母很難再接納他。
    也許他會去朋友那兒,可是也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最後他只能回到那個管教所,和那些前途無望的孩子們被關在一起,度過他們的慘綠青春。
    但我們不能奢求太多,電影本來就是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的。
    值得慰藉的是,這部電影是特呂弗自己的半自傳電影,既然主人公可以成長為特呂弗那樣的國際大導演,我們就還可以心存希望,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教育體制下,真正美好的東西是不會被扼殺殆盡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