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子亱閒讀

2008-12-06 00:44:02

《是敦刻爾克?還是諾曼第?》


奧利弗•斯通(奧利佛 Stone)的《華爾街(Wall Street)》是1987年12月11日首映的,沒有兩三天,全美票房便超過了四百萬美元,接著連續十週熱映,上映影院數字一直在700家到1000家之間徘徊,僅僅十週時間,奧利弗•斯通(奧利佛 Stone)的《華爾街(Wall Street)》,累計票房超過了四千三百萬美元。
有人說,《華爾街(Wall Street)》的票房好,是因為,就在那一部電影的首映日前不久,1987年10月19曰,美國的華爾街剛剛遭遇了一場滑鐵盧,那的確是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色星期一,據歷史記錄所載,那一日裡:

「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了508.32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紀錄。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

一直說票房與經濟的關係是成反比的,因為,無所事事的人們,閒下來的時間需要消磨掉、打發掉,花掉幾塊錢,即使祗有一兩個小時,哪怕能擺脫掉一點點心思,那象影子一樣縈繞著的恐慌與鬱悶,也是好的,心頭要思忖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明天可能的失業啦,後天要付的房貸啦……
可是,當時觀看奧利弗•斯通(奧利佛 Stone)那部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的觀眾,心裡可不僅僅是這麼想的,他們是想去看看自己財產被竊全過程記錄的,看看那一個年輕的證卷公司交易員,如何成為一個從事股票內幕交易的莊家操盤手,如何成為一個兼併收購的金融大鱷,從囊中羞澀要向同事與父親借錢,到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美元購置豪宅名畫,一直到最後總算天良復萌、俠義了一回,可是,難道不明白嗎?污點證人並不見得是一條好出路呀……散場了,出了影院的觀眾,總算明白了,自己的起士是如何沒有的了,可是,為了奧利弗•斯通(奧利佛 Stone)的那部電影,兜裡的錢銀卻又少了一點了,明天早晨,那片麵包上的起士,又要切得透薄一點了。
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的時代,已經是電腦時代了,螢幕上,您經常可以看到電腦螢幕裡的數位閃爍,1978年是Intel CPU 8086的年代,1982年是Intel CPU 80286的年代,而那一部電影的背景年代是1986年了,1986年,應該已經是Intel CPU 80386的年代了,那麼,今天又是Intel CPU的什麼年代呢?今天的Intel CPU,已經讓每一個人擁有了,當年那一部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里,金融大鱷所擁有的數據處理設備了,可是,您怎麼又輸了呢?您怎麼又去看電影了呢?
哦,有那麼一句老話的,痴心不改,對嚒?
奧利弗•斯通(奧利佛 Stone),這一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的屢屢得主,現在,似乎也不再那麼風光了,因為,他的那一部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如今,人人在編導,人人在演繹,故事何其多,您不信嚒?等著讀明日新聞啦……
祗是,明天的新聞報導,是敦刻爾克?還是諾曼第?那可是誰也說不準的事情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