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全面反擊--Michael Clayton

迈克尔克莱顿/敌对同谋/全面反击

7.2 / 174,142人    119分鐘

導演: 湯尼基爾洛伊
編劇: 湯尼基爾洛伊
演員: 喬治克隆尼 湯姆威金森 蒂坦絲雲頓 薛尼波拉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快門兒

2009-01-20 17:48:49

律師的道德抉擇和中年男人的揚眉吐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說實話,雖然我知道這部電影被提名了去年的奧斯卡,但我卻因為「麥可·克萊頓」這個片名將本片誤認為是一個人物傳記片。眾所周知,去年年尾,去世的著名科幻電影編劇、《侏羅紀公園》系列的作者也叫:麥可·克萊頓。
 
而當我在一個很空閒的下午,通過MP4來看這片子的時候,才知道並非我起初認為的那樣,此麥可,非彼麥可。嚴格的說,這是一部以法律訴訟為內容的現實主義故事,只是在故事的結尾,設定了一個積極的富有戲劇性的結局,這是好萊塢電影一貫的手法,比如大嘴美人朱麗婭·羅伯茨的《永不妥協》。
 
本片的導演托尼·吉爾羅伊原是著名編劇,代表作是《魔鬼代言人》和《神鬼認證》系列,跌宕起伏、緊湊精巧的戲劇性是其一貫的風格。因此本片的敘事結構和故事編排都很到位,雖然充斥著大量的法律內容,但其實並不會直接影響觀影,不過要想看懂每一個環節設置,似乎只看一遍是無法達到這樣的理解層次的。
 
影片的敘事被分為兩節,有一個倒敘的結構變化,正因為這樣,影片一開始的沒有由頭的獨白、莫名的情節和艱澀的法律問題足以讓人一頭霧水。而事實上,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全球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之一肯納、巴赫和里迪恩律師事務所為一家號稱擁有75000僱員、分佈在全球62個國家的多元化公司U-north提供綜合的法律服務,雙方擁有一單三萬小時的法律服務協議。而影片前後涉及的五天時間裡,律所500名各色律師組成的團隊已經為U-north一場標的額超過30億美元的長期侵權訴訟提供了超過六年的服務。律師團的首席法律顧問阿瑟長期患有躁狂抑鬱症,在訴訟的過程中發現了U-north公司的內部備忘錄,其中記載著其主要產品除草劑對人體具有潛在的危害,面對內心的煎熬他決定倒戈並將事實公之於眾。與此同時,U-north公司的新任法律總顧問凱倫指使商業間諜暗殺阿瑟滅口。而片中的主人公——麥可·克萊頓則是在肯納律所供職12年的「看門人」,事業不如意、投資失敗、負債纍纍、夫妻離異並失去孩子撫養權、家庭不睦的「倒霉蛋」,幾乎面臨所有的「中年危機」。在阿瑟死後,他漸漸發現了事件的內幕,並在臨時妥協和死裡逃生之後,以偵探片似的結尾揭穿事實、懲戒真兇。
 
從故事來看,有兩條主線,涉及到相互對立各處危機的幾個主要任務,角色的設置充滿了張力,這樣保證了劇情的緊湊性和戲劇性。主要的三個角色:麥可(喬治·克魯尼飾)、阿瑟(湯姆·威爾金森)、凱倫(蒂爾達·斯文頓)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要面臨的壓力和抉擇。其中對這些矛盾的表達最精彩的是片頭阿瑟在警察局對麥可的獨白還有凱倫在做電視專訪的時候前景與幕後之間的情節切換,前一部份阿瑟以冗長並且充滿憤恨的獨白,展示了自己的內心掙扎和現實抉擇;後者則是以台前幕後的狀態差異表現凱倫的道貌岸然和內心緊張。而克魯尼對麥可這一角色的塑造也較為成功,從一開始的一臉無奈、面對事件時的沉穩、到最後的揚眉吐氣自然而流暢,他並非是要嚴以一個成熟的中年男人,而是在表現一個中年男人面臨現實危機時的各種狀態。
 
影片中的每一個情節都細緻入微,其中包括間諜暗殺阿瑟的那個片斷:兇手將阿瑟擊暈,然後把致命的毒劑從腳趾間注射進去,並製造服藥過量的自殺現場,整個過程快捷流暢、天衣無縫。而片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也很專業:這樣的巨額長期訴訟的律師團隊超過500人,傳喚走訪過400多個證人,修改過100多項提議,更換過5個審判地點,調閱過超過85000份卷宗,耗時超過六年,原告方的賠償金要求高達30億美金。最後,凱倫向U-north董事會提出的一項基於訴訟情勢變化而作的一攬子庭外和解方案。除了這一主線外,片中還涉及了房屋租約的優先權、律所合併的法律程序、律所的「看門人(Nurse)」的相關業務、交通肇事的刑事辯護等細枝末節的法律問題。而有前任法律總顧問簽名的內部備忘錄成為了至關重要的證據,足以證明除草劑的致命性,這會讓U-north公司輸掉整場官司,並且結果不只是30億美元的賠償金,相關的責任人還會受到刑事指控。
 
其中,麥可早熟的兒子分別向麥可和阿瑟敘述了一本小說(國王與召喚)中的情節也很重要,那本小說的內容暗含了一個緊張的命運議題:接受或反抗。而阿瑟正式將那份備忘錄的複印服務單據夾在了這本小說里,當麥可無意中發現這個單據的時候,讓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那本藏小錘的「聖經」,這本小說在影片中的意義就像《肖》裡的那本聖經,既是藏匿重要物品的道具,也是指示精神意義的載體。在《肖》中,藏匿小錘的那一頁正是「出埃及記」,這預示著成功越獄。而在本片中,小說的議題預示著阿瑟和麥可的道德抉擇。另外,影片中還有一句我很看重的話,律所的合夥人馬蒂提醒麥可:忘記它吧,上帝不會讓你像回憶中的那樣好了!事實上,在片中無論是麥可還是阿瑟,在回憶過去的幾年時光的時候,都是在做一種反思,當認識到問題所在之後,分別作出了人生的抉擇。
 
同樣,片中冗長細膩的對白很精彩,尤其是阿瑟面對麥可的獨白,精彩之極:「…Because it’s years!It’s lives! And the numbers are making me dizzy and,you know,now,instead of trying not to come, I』m trying not to think,and I can』t stop.I msen,is this me? Am I this freak organism that has sent here to sleep and eat and defend this one horrific chain of carcinogenic moleculess? Is that my destiny?Is that my fate?...」這是基於個人體驗和道德訴求而生的內心掙扎,也是整部電影的一個基調,即討論律師的倫理道德內涵,是借用法律幫助無良僱主逃脫責任賺取豐厚佣金,還是不屈從於利益維護正義?
影片中呈現了一個極端的社會現實——一個法治國家社會圖景之下的骯髒現實、如《魔鬼代言人》、《律師事務所》(the Firm)中揭示的那種社會現實:律師事務所作為法律服務機構,與那些擯棄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無良僱主實際上是狼狽為奸的關係。僅合乎法律還是更合乎正義?這是伴隨律師業出現而出現的倫理爭議,而在本片中,將這樣一個基本爭議極端化,即正義與非正義的選擇,事實上在倫理訴求上,普通人對於這一選擇並沒有太多的爭議,作為觀眾,是不希望片中的律師恪守僱主利益,而違反實體正義的。而在實際的律師業務中,恪守僱主利益其實是一項重要的職業原則。從理論上來講,律師僅需要在合法性這一層面做出努力即可,至於實體正義,在理論上也應該是體現在合法性之中的,當然,這是僅存在於理論上的完美狀態,現實往往與此背道而馳。影片中所設定的律政環境,已經不僅僅是好萊塢的刻板偏見,在普通人的意識中,也多半認為這樣的情況與現實相符。因此,人們期望有一種積極的道德抉擇出現,並能夠戰勝「邪惡」——其實,全世界的「主旋律」都差不多。影片最終的積極性選擇落實到了阿瑟的繼承者麥可身上。當麥可發現了阿瑟複印的備忘錄之後,做出了「正確」的抉擇,先是與律所續約償還債務,然後又戲劇性的躲過了間諜的暗殺,最終協助警方獲取直接證據,讓案情水落石出,然後一個人坐進計程車上,甩手50美金,讓司機隨便開,一副自信慢慢、揚眉吐氣的表情。
 
總體上來看,這是一部很精細的法律題材的故事片,只是由於敘事結構的變化和繁瑣的細節會讓人產生理解障礙,而為了寫這篇文章,有些情節我看了不下五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