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afey

2009-01-24 22:10:06

這是一個關於「失去」的故事


無法想像三個小時的電影裡裝了多少個人的一生,有生來就失明,最後孤身漂向大海的鐘錶匠;有他一天天長大,離家,最後安葬的兒子;有唱了一輩子華格納的Mrs Wagner,結束在葬禮上的一生鈸響;還有生於都柏林生母,最後把她自己的生命給了Benjamin……當然,還有最後向我們一一微笑話別的這九個人

--Some people are born to sit by a river.
--Some get struck by lightning.
--Some have an ear for music.
--Some are artists.
--Some swim.
--Some know buttons.
--Some know Shakespeare.
--Some are mothers.
--And some people... dance.

這麼多人在Benjamin的生命中匆匆走過,留在這麼一本缺頁的日記了。在記這本日記以前Benjamin一一失去了他們,包括還活著的妻子和女兒,從中一遍一遍地體會著那句話」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對我們有多重要「。

是Benjamin太不幸,還是因為他是一個「curious case」? 其實不是,想想等到我們老到想要回憶自己一生時,在我們記憶中匆匆走過的人又怎是3個小時能講的完的,而對我們來說,這些人中又有多少曾經,甚至一直都那麼重要。

看起來David Fincher是想告訴我們珍惜還在自己身邊的人,而一開始的兩個鏡頭似乎也在鋪墊這個意圖:Caroline因為最後幾年沒有怎麼陪媽媽而後悔,以及她說她多麼希望媽媽知道她以後會多麼想她。

但Benjamin的故事剛一開始,一個重要的人就先離他而去,他甚至完全沒有機會去珍惜他的媽媽。接下來的幾年裡,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離去,一個孩子一樣的老人一次又一地參加葬禮,他學會的是要珍惜還活著的人嗎?最後Queenie的葬禮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悲傷,但Benjamin的眼神裡什麼都沒有。論壇里有人抱怨Pitt太木。也許吧,也許Pitt真的不那麼會演戲,但也許Fincher就是因為這個才讓Pitt演Benjamin. 一個經歷過那麼多的老人,他應該學會努力讓這一切不在發生?他應該學會珍惜現有的一切以便再次失去他們時自己可以坦然?都不是,「You just have to let go」。我實在不知道這句話該怎麼翻譯,「你只能隨他去」?也許吧,但總覺得不合適。終於,Benjamin自己選擇離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

好多人在電影裡看到的是愛情,是人生,我真的很羨慕這樣的人,也許倒退幾年,我也會被這些所吸引。可惜我似乎已經過了這樣的年紀,或者是我已經經歷得足夠多了。我偶爾會回憶的起一些我已經的失去的重要的人,有些是無法在見到,有些是不知道何時才能見得到,還有一個人,我已經不能確定在我能夠回去見他時,他是否還在那裡等著我。當然還有那些我記不得多少,但卻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幾天前,翻看群組的聊天記錄時,看到兩個朋友正在討論放假回家的時,其中一個說她第二天就到家了。我開始想像每年這個時侯我和他們一起喝酒的情景,我於是計劃在他們聚在一起時,打個電話,也算是參加了。三天後,傳來消息,這個朋友的父親去世了。我實在不知道多少關於這個瘦弱的老人的故事,但卻總有那麼幾個鏡頭印在記憶里,揮之不去。

這是一個關於「失去」的故事。那些重要的人,只不過是失去的一部份。Daisy是一個對照版,Benjamin出海時她依依不捨;在家鄉的晚上,既不捨過去的情誼而主動要求,又不捨舞台的生活而堅持「明天就回去」;在紐約面對舊友時又因為同樣的不捨而轉身離開;還有在游泳池裡因為不捨青春的流逝而痛哭……在這一個又一個的場景中,默默注視她的始終都是Pitt那雙木然的眼睛。

最終,一切都會失去的,連同你自己。

難道這部電影就是要教會我們用同樣木然的眼神去面對自己的人生?不要賦予電影那麼崇高的使命,要學會淡定最好的途徑是讀佛經,而不是看電影。也許你會學如何去愛,學到要去珍惜你的擁有,也許能真的能學會靜靜地面對這一切,但其實導演可能只希望我們隨著電影一起感動就夠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