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ThePostmodernLifeofMyAunt

6.8 / 975人    Canada:111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許鞍華
編劇: 李檣
演員: 周潤發 斯琴高娃 趙薇 盧燕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ill

2009-02-05 07:35:03

那個文革時代


看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覺得有點淒涼。那個文革時代,知識分子們被迫離開養育自己十多年的父母,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城市,去到農村做苦力。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患得患失,對未來毫無希望,只能靜靜聽候命運的安排。很多人顧不得什麼是愛情,與當地人將就地成了家。
         
       當知青可以回鄉之時,他們顧不上一切,毅然踏上了歸途。這時「愛情」對他們來講,實在太渺小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來說也並不那麼重要了。或許當時的婚姻真的是一種錯誤,生活背景截然不同,個性上的無法契合,知識文化層面的差異,很多人在面對回鄉誘惑時,放棄了家庭,正如影片中的姨媽一樣。

       影片以侄子寬寬的角度,講述了姨媽的後半生。放假的寬寬來到上海的姨媽家,初到時,他和姨媽有諸多的矛盾,他看不慣姨媽的吝嗇,看不慣她的古怪,看不慣她養的鳥,看不慣……但感情就是在一系列不悅中積累起來的,因此當離開時,寬寬有些不捨,姨媽也有些痛心。
     
       寬寬的離開,使姨媽的生活重新變得孤單乏味。寂寞,使她極其需要依靠,她收留了不相識的外來妹,這不僅可以給予她一些幫助,也可以解自己的孤獨。可好景不常,外來妹為了讓自己女兒有錢治病,痛定思痛想出了訛詐他人的方法來騙取錢財,而這一切恰恰被姨媽收入眼底。最後外來妹被趕了出來。

       可笑的是這時姨媽竟然迎來了人生的「第二春」。但所謂的幸福不過是被層層欺騙和謊言編織而成的假像。她被騙走了所有積蓄,無路可走。精神恍惚的她從天橋上摔了下來,成了瘸子,住在醫院,急需人來照料。

       姨媽女兒的出場把故事帶入了另一高潮,女兒恨母親當年的一走了之,恨母親的當年那麼隨便和父親的結合,也恨自己的出世。雖然恨母親,但她最終還是來到了母親身邊。誇張的著裝,暗示著自己的反社會心理。不羈的行為,表明著自己內心的脆弱躁動。這就是姨媽的女兒,一個不斷在痛苦中掙扎,不斷在愛與恨邊緣行走的人。後來姨媽和她女兒離開了上海,來到了自己曾經上山下鄉的東北。上海的繁華,東北小鎮的破敗,一切還是那麼觸目驚心。影片最後是在姨媽獨自啃著白饅頭一邊看守皮靴攤的場景中結束,冷冷的東北露天市場,一絲淒涼湧上心頭。

        上山下鄉的那段記憶始終貫穿在整部影片中,從姨媽的後半生切入,揭示了她一生的悲哀,不光如此,影片同時以小人物為素材,深刻並有些犀利地表現了那個年代那幫知青們的痛苦和不幸。覺得這部電影有些地方還是很真實的,電影還原了上海小市民的生活,從姨媽身上觀眾可以清晰看到上海人一些普遍特性。雖說斯琴高娃的表演,有些誇張,也有些不自然,但她卻實實在在地表現出了上海人的那種感覺。我認為一位真正的好演員不是說可以演的多麼像,而是有能力把握人物的特點,並真切呈現給觀眾。

        這部電影很長,故事中波折也很多。不過這些對於整部電影來說,起到的作用本不大,感覺顯得有些漫無目的,有些冗長繁瑣。假如再簡潔一點,我想應該會更好吧?!對於這部電影有點些地方我還是比較疑惑,比如說一個即將出國的孩子(寬寬),怎麼後來又獨自去姨媽東北的家?!其實說實話,覺得以侄子這樣的視角看姨媽的後半生,本就很突兀,也很不自然。感覺導演是想借第三人闡述和表現姨媽的命運。但問題就是角色選的不對,因為要做「闡述者」,必需要有一定人生的歷練。而你能相信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有那麼高的情商,可以靜看人生,看出百態嗎?! 這是一個缺陷,但就整部影片而言,還是很成功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