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美丽心灵/有你终生美丽(港)/美丽境界(台)

8.2 / 989,321人    135分鐘

導演: 朗霍華
編劇: Sylvia Nasar 艾基瓦高茲曼
演員: 羅素克洛 艾德哈里斯 珍妮佛康納莉 克里斯多夫柏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傑西卡

2009-02-08 11:23:23

《美麗心靈》——一個偉大瘋子與慾望的博弈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果不是為了週三的博雅課考試,我想我不會關注這樣一部電影:美麗心靈。雖然早就聽說這是一部怎樣怎樣被榮譽光圈環繞的片子:8項奧斯卡提名,奪得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配角4項大獎。不過單單是它的中文名字就讓我失去了興趣,我以為這會是一部平淡無奇單純講述人類善良博愛的電影。我不得不為自己的自以為是道歉。
 
A Beautiful Mind,在看完電影之後我思考著是否能夠換一種理解。因為曾經聽到有人說所謂的「美麗心靈」旨在讚揚Alicia是多麼堅強剛毅,對自己換精神分裂症的丈夫不離不棄,扶持依偎,幫助丈夫戰勝病魔,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或許,我以為,這是膚淺與牽強的。想想看「mind」可解釋為「心靈」,亦可理解為「頭腦」,如果用來形容John Nash的超出常人的天分,是不是更為貼切?
 
故事的開始仍是語調平淡的敘述:Princeton,智商超群的大學生們。我們的主人公,John Nash,和所有初入大學的學子一樣,相信自己的天分。他確實有這樣的資格,因為,他真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他有符合天才的所有放浪與隨性。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課,專注於自己的研究,在窗戶的玻璃上塗寫繁複的公式,在校園裡旁若無人地觀察鴿子的爭食,畫下誰也不明白的圖案……然而不幸的是,他也有天才所有的弱點:敏感、脆弱、神經質。他渴望成功,渴望被認可,渴望證明白己,渴望出人頭地。然而和所有富有戲劇性的情節一樣,他只是個懼怕失敗的內心虛弱的人。這麼多的渴望其實是一個源頭,他內心最深處的慾望的源頭,這種慾望如此強烈,如罌粟,讓人上癮,醉生夢死卻欲罷不能。
 
John Nash希望自己是一個英雄,用自己深愛的數字和邏輯拯救世人。Narcissus,愛上的是自己的倒影,而我們的Nash,愛上的是自己的天分。然而當這種愛被冠以救贖世人的野心的時候,就顯出了太多的自私與偉大。巧妙的是正如他的「博弈論」,同樣是研究在個人利益達到最大時,給予團體最大的利益。
 
荒謬的是,這些所有能夠證明白己價值的,或是「最高機密」,或是植入小臂的電子密碼器,或是總戴一頂圓帽的Big Brother,他們沒有消失過,沒有退色過,沒有遠離過,他們只是,真真切切地,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他們根本不存在。電影中有一段是Nash將手臂劃破渾身是血地倚坐牆壁,Rosen醫生問他在做什麼,我以為他試圖自殺,然而他只是說,不見了。他以為曾經植入體內的高科技電子密碼器,它不見了。Nash的眼神單純無辜得像個孩子,那時候,我的心就狠狠地疼了。這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大的痛苦——所有的一切,美好榮耀緊張懷念,他們全都是不存在的。於是我只能看到Nash被注射胰島素,在病床上像羊癲瘋一樣抽搐,接受治療。不忍看下去的又豈止有他的妻子Alicia……
 
之所以有幻覺,之所以精神分裂,在我看來,是一種慾望的束縛。Nash知道自己的才能,但卻被自己的慾望困擾著,一直一直。所以他沒有辦法,在真實世界無法獲得的東西,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一一尋回。我們只能感嘆: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偉大的瘋子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瘋狂的。正如Nash,在他幾欲在幻象的控制下殺死自己的妻子的時候,他意識到,幻覺中的小女孩子年來從未長大,命懸一線,鬆一口氣。
 
電影從這裡開始進入轉折。如果說之前還有觀眾還會為究竟是真實還是假像而迷惑不清,會為是否是當今商業大片中慣用的間諜伎倆而搖擺不定,那麼,從這裡開始,我們就可以安安靜靜地看Nash如何繼續他的生活了,我們的精神分裂也到此結束了。
人與慾望的戰爭從來都是沒有硝煙,亦沒有終止的,所以Nash沒有辦法戰勝幻想,這個要求對於一個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太過苛刻了,但是,他學會了忽略。幻想中的小女孩是Nash的虛擬世界中最後的溫存,與她擁抱告別帶有一絲無奈與不捨,但是從此以後,他就真正地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慾望。Charles,小女孩,Big Brother,他們只是一旁冷冷地看著Nash,糾纏,卻再未得到他的注視與隻言片語。「我已經拋棄了他們,他們或許也正想拋棄我。」這是一場一個人的戰爭,Nash必須背負整個世界的嘲笑。他扛下了一切,孤獨,無奈,慌亂,然後堅定執著地走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幾段感情,Jennifer Connelly扮演的Acilia就不用說了,高貴精緻聰穎,細節刻畫絲絲入扣,上揚的眉角,凝神的注視,有她的場景就是一副絕美的畫面,每一幅都驚心動魄,更不用說這是一位怎樣偉大的女子,與自己的「精神病」丈夫相伴終生,不離不棄。在影片的最後,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的Nash在人群中尋找到了他的妻子,「I am only here because of you,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the reason。」在愛情已成童話的今天,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被感動。另一段感情是Nash與Hansen之間的亦敵亦友的感情。和那位幻想中的室友想比,現實中的敵手多了冷漠,少了關懷。高手之間是惺惺相惜的,所以後來,是Hansen的幫助使得Nash重新有機會進入Princeton,在這個自己熟悉的環境之中找到安慰。電影中有這樣一段對白,Hansen: You scared? Nash: Terrified. Mortified. Petrified. Stupefied... by you。同樣的話語,重複兩次,一次是年少輕狂時的挑釁,再一次就是歷盡風雨之後的友好與懷念。同樣的場景,熟悉的棋盤,總有一些是能夠歷盡時間的沖刷慢慢沉澱的,愈積愈深。
 
慾念遠離,繁華褪盡,Nash也終究變成了了一個老人。他成了Pinceton的傳奇,他是受學生尊敬的Professor Nash。當有學生向他提出自己的新研究理論時,微微一笑的Nash想到了自己的過去,於是他只是親切地問那個年少的孩子:「When did you last eat?」正如當時廢寢忘食的自己。回歸校園,回歸課堂,才是Nash最好的歸宿。還記得在Nash年少時,他在學校的茶餐廳看到一個白髮老人接受同事的尊敬,接受同事們代表至高崇敬的隨身攜帶的鋼筆,從此以後,他就再沒有去過那裡,那裡,其實就是他慾望的初始形狀,他內心最深的渴望。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裡,卻是在Nash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這一次,他成了主角,擺在他面前的,正是那些鋼筆——代表無上的崇敬。影片的前後呼應,我瞬間淚如雨下。諾貝爾獎的獲得也是意外的意外。沒有了慾念的Nash卻得到了認可。此時的Nash沒有欣喜,沒有若狂,他只是微微一怔,然後輕輕地問前來通知他的諾貝爾委員會成員,你知道,我是個瘋子。是的,他是瘋子,偉大的瘋子。意識到自己是瘋子的天才,拋卻了慾念,最終站在諾貝爾的領獎台上,成為必須受到尊重與仰望的形象。
 
還有一個事實是不容忽視的,就是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的原型是數學家Jr.John Forbes Nash,他21歲博士畢業,他的一篇關於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論文和其他相關文章,確立了他博弈論大師的地位。在20世紀50年代末,他已是聞名世界的科學家了。由於博弈論、代數幾何和非線性理論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財富》雜誌推舉為同時活躍在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兩個領域的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人物。可在盛名的頂峰,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在以後的30年里,一直飽受思維與情緒錯亂的困擾。往昔才華橫溢的天才少年,變成了一個衣著怪異、喜歡在黑板上亂寫亂畫,留下些稀奇古怪的資訊,成為一個遊蕩在普林斯頓校園裡的滿懷憂傷的幽靈。他的妻子艾利西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畢業生,表現出鋼鐵一般的意志:她挺過了丈夫被禁閉治療、孤立無援的日子,走過了惟一兒子同樣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驚與哀傷……漫長的半個世紀之後,她的耐心和毅力終於創下了了不起的奇蹟:和她的兒子一樣,納什教授漸漸康復,並且因為在博弈論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的領獎台。如今,納什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並重新開始科學研究。他現在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但已經不再任教。學校經濟學系經常會舉辦有關博弈論的論壇,納什有時候會參加,但是他幾乎從不發言,每次都是靜靜地來,靜靜地走。
 
電影的魅力就在於提煉了生活,忽視了所有其他融合出一個人的一生。
 
美麗心靈,美麗人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