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黃石任務--Escape from Huang Shi

黄石的孩子/黄石任务/战火逃城

7.1 / 8,918人    125分鐘

導演: 羅傑史波提斯伍德
編劇: Jane Hawksley James MacManus
演員: 強納森萊斯梅爾 蕾達哈米栔爾 周潤發 楊紫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oovie

2009-02-23 08:10:59

本末倒置,可惜了好題材好故事


    片子拍得很用心,風景很優美(從南方的秀麗山水到北方的戈壁大漠),服裝道具很真實,演員靚麗表演也不錯。
     可惜,片子的重心搞錯了。本來重點應該是何克如何成為聖徒的,怎樣為了實現他的信念而掙扎奮鬥的。而影片卻把重點放在了陳漢生、何克與麗的三角戀上,甚至還要加上楊紫瓊的第四角。這真是戲不夠情來湊。
    此外,片子的硬傷也降低了片子的可信度。一開場的中文背景字幕就堂而皇之的寫著「.....日軍大舉侵華,並迅速佔領了大部份國土」,真是笑話,小日本直到投降也沒能佔領中國大部份國土,主要佔領了東北三省和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很少的一部份內陸地區。
    故事中的人物本來是從陝西的雙石遷移到甘肅的山丹,與黃石八竿子打不著,不過是編劇在創作劇本時,因為英文發音的緣故,將「shuang」誤作了「huang」,而這一無心的錯誤不但沒有被糾正,反而恰好被黃石市抓住,當成了宣傳黃石的大好時機,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是遷移的距離這麼一弄不知延長了多少倍了,60個孩子完成如此長的行程,能讓人信服嗎?
    周潤發扮演的共產黨員新四軍游擊隊員在南京城裡從日軍屠刀下救出了何克,這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南京陷落前後有共產黨的武裝在南京城裡活動嗎?歡迎知道相關資料的朋友告知在下。
    其實,有關何克的真實歷史本身就很精彩,甚至比這個胡編亂造的蹩腳的多角戀更精彩。

  《喬治·霍格1915年出生於英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牛津大學畢業後隨姑姑前往日本,在日本他發現平民百姓對政府的宣傳深信不疑,認為日本軍隊是在幫助中國。不久後,他來到中國,親眼看到戰亂中悲慘的景像,感到十分震驚,決定留在中國。他以美國記者的身份先後到延安、晉西北、晉東南進行採訪,其間,朱德、聶榮臻都曾接見他,曾寫作《我看到了新中國》一書。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路易·艾黎發起了一個從事安排難民、生產軍需和民用品、籌集資金轉送延安等活動的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工合」,支援中國的抗戰。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向缺少人手的艾黎推薦了霍格。霍格再也沒有離開中國,工合還在各地創辦「培黎學校」,為協會的企業培養技術人才。1942年,工合在陝西雙石鋪創辦一所培黎工藝學校,霍格擔任培黎校長。1944年學校遷移,霍格帶著很多孩子經過慢慢征途,最後到達了甘肅山丹。1945年夏,霍格在打籃球時腳趾受傷,染上了破傷風,7月22日,年僅30歲的霍格停止了呼吸。臨終前他寫下「把我的一切獻給培黎學校」。霍格於1945年7月22日安葬,墓地就在縣城南門外的小溪邊。放在棺木裡的還有一面校旗,培黎學校每一個人都在上面簽了名。下葬的時候學生們排著隊,每個人在棺木上蓋上一捧土。霍格的墓碑上刻著他所喜歡的英國從軍詩人朱利安·格倫費爾寫的一首詩。

    彩色絢麗的生命啊
  光輝而又溫暖,
  為了它,人們一直奮發向前
  他已逝世了,
  從此不再奮戰,在戰鬥中,
  逝者的生命,
  卻更輝煌燦爛。

    霍格的墓碑和半身像毀於文化大革命,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是八十年代新修的。

    他的事蹟由一直生活在中國的路易·艾黎寫在《希望之果,喬治·艾爾文·何克的故事》,另譯名《從牛津到山丹——喬治·何克的故事》一書中,艾黎1987年在北京去世,遺言是與霍格葬在一起。1988年路易·艾黎也回到他的身邊,艾黎的墳墓就在離霍格十米之外的地方。

 《黃石的孩子》拍攝時曾用名《苦海逃生》(或為《苦海救孤》),後改現名。《苦海逃生》曾經是英國人根據喬治·霍格的傳奇經歷創作的電影劇本的名字。影片依據的並非艾黎的著作,而是一部名為《黃石的孩子》的小說,小說作者詹姆斯( blog)·邁克梅納斯現任英國新聞集團國際公司董事,上世紀80年代在上海工作時得知了喬治·霍格的事蹟,經過多年搜集整理,將喬治·霍格的故事寫成小說。另外,由電影劇本改寫的同名小說也已由影片內地出品方其欣然公司推出。由真實到小說,霍格的經歷免不了發生一定的「變形」。在2月份的一次研討會上,當年被霍格收為養子的聶廣淳老人就指出,當年霍格並未從湖北的黃石出發,而是從陝西的雙石鋪出發,最後到達山丹的,時間也不確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