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追擊者--The Chaser

追击者/

7.9 / 46,475人    125分鐘

導演: 羅泓軫
演員: 金倫奭 河正宇 徐令姬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劉放

2009-03-31 18:09:50

希望比絕望更寒冷


老實說,多少有些被韓國人的這部《追擊者》震到了。
起先是把海報上的人誤當成了崔岷植才買來的,發現弄錯了之後還後悔不迭來著,完全沒想到竟然好到這個程度。

據說,這部電影源起於:一個叫做羅宏鎮的韓國人,某個夜晚,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小街,偶然間看到一位步行女子,忽然想到:若是這位女子憑空消失,沒有留下任何線索,沒有任何目擊者,那該如何尋找到她呢?就是這樣一個偶發的想法,促使他後來導演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追擊者》。
所謂「處女作」哦,但卻絕對手段老辣,畫面凌厲緊迫、節奏感出類拔萃。那倒也罷了,一部以連環殺人犯為題材的電影,似乎做到那樣並不難。好萊塢可以,香港也可以,也就我們大陸的電影人常常做不到而已。《追擊者》真正玩得巧妙的地方在於,完全的反類型化,不按常理出牌,毫無懸念地開場不久就亮出兇手身份,但卻在後來的推進中不斷出現出人意料的起伏,不斷給你希望,然後又不斷澆滅你的希望,就這樣把你推往一個明知結局卻無力避免的絕望境地。影片高潮那段,發生在小賣部裡的情節,怕是足以讓所有觀影者,崩潰。

近百年前的某個夜晚,北京宣武門外的紹興會館裡,據說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場對話:
一個人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另一個人則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前一個人被後一個人說服了。所以他後來寫了一篇叫做《狂人日記》的小說,開始了自己的「吶喊」生涯。這個「吶喊」的人,後來倒是被「欽定」為上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了,只是,百年之後再來看那場對話,他當時是否該「吶喊」,卻似乎仍然是一個疑問。
因為,他的「吶喊」似乎是真的驚醒了一些人的,可是,鐵屋子似乎至今仍然還沒有被「破毀」。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當時的想法是,「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可是,「所謂可有」,如果被證明,結果到底還是沒有,那麼,何如當時就不要「吶喊」?要知道,絕望固然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但在絕望的時候給人希望,然後終究還是絕望,那絕對是更大的痛苦,委實是對不住那些從熟睡中被驚醒的人的。
《追擊者》的手段和效果,某種程度上說,大致也就類似於那個偉大作家如此那般的「吶喊」。

事實上,一度飛速崛起的韓國電影,近年來已經走出了曾經的神話,濫作迭出,難免讓人疑心:或者是畢竟根底淺、情懷低的緣故,已無東山再起的能力。可是,這部《追擊者》的出現,卻多少證明,韓國電影人的創造力到底不可低估。
或曰:我們的大陸電影,何時才能這樣持續不斷哪怕是隔三岔五也好地拍出如此高水準的影片呢?這個疑問,就跟中國的球迷們常常發出的「國足何時才能不恐韓」的浩嘆,似乎是一樣一樣的。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就是,百年前那場對話中所謂的「鐵屋子」真的「破毀」的時候。或者如村上春樹前不久在耶路撒冷的演說里所說,大家都願意站到「蛋」這一邊、而不是體制那一邊的時候。問題只是在於,那個「鐵屋子」,真的有「破毀」的可能嗎?如何才能「破毀」呢?有多少人願意站到「蛋」這一邊、而不是體制那一邊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