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死亡實驗 [2001]--Das Experiment

死亡实验/实验监狱/实验

7.7 / 96,190人    Canada:114分鐘 (DVD) | South Korea:109分鐘 (cut version) | Germany:120分鐘 (uncut version)


演員: 莫里茲布雷多 Christian Berkel Oliver Stokowski 沃坦威克莫林 Stephan Szasz Polat Dal Danny Richter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黃草烏

2009-04-08 10:45:41

人人都會是恐怖份子


我在豆瓣加了很多小組,其中有一個叫「我是測試狂」小組,裡面有成員6000多人,加入者還在均勻攀升。除此之外,還有我愛做測試,心理測試,占星測試,性格測試等等,搜索結果大概有121個組別。「我是測試狂」小組引用了的蘇格拉底的話:「認識你自己」。裡面除了提供各種一夜情張貼廣告知外,更多的是告訴你如何參加各種測試,多血質、黏液質,左撇子、右撇子,A型血、B型血,雙子座、射手座……你都可以找到各種靠譜和裝作很靠譜的測試,讓你能夠全方位的認識你自己。

事實上,我們不可能全面認識自己。一個英國人戴維·伯姆專門從溝通(communication)和對話(Dialogue)的根上出發進行分析,寫了本書叫《論對話》,找出存在於人內心的思維假定——就是我們一裝逼的時候,來自本能的觀念就認為某些問題是不可以談、不能談的,大概說就是裝逼的人是無法全面認識自己的,可惜十個人有十一個都裝逼。用我最直白的解釋,就是人越活越頑固,既有的想法指導著他的行為,讓他很難去做改變和創新。

有個實驗叫「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它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設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充當看守和囚犯的都是史丹福大學的在校大學生。囚犯和看守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課題中日益氾濫的反社會行為受到警告,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也就是說,實驗證明:人之初,性本惡。

這事有人做了詳細的分析,寫了篇文章叫《我們黑暗的心理》,在譯言上有好心人已經把它翻譯成了中文。讓我們明白,我們為什麼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這些事情是你自己很後怕的,當然死了的就省心了。而這個實驗啟發了一本小說——以Mario Giordano為首三人合著的《Das Experiment》,好像我沒有看到中文版本,之後2001年該小說又被拍成了一部德國電影《死亡實驗》。電影手法並不多新潮,平平淡淡講故事,演員表演也力求波瀾不驚之下震撼你的心肝,鏡頭各種跟拍晃動,眼鏡偷拍放到現在已經非常常見,但是讓人驚心動魄是特定環境中的非常態舉動,正如著名的同性戀美男作家奧斯卡·王爾德說的那句:「最卑劣的行為就像有毒的雜草一樣繁茂地生長在監獄的空氣里。」很多觀眾自己會說,如果我是其中犯人角色之一,我一定要殺了某某某。開始僅僅為了那4000塊錢,到後來似乎就本能的定位所設置的角色了,說是忠實的履行職責,把本我和超我都搞混淆了,哪怕在逃跑過程中遇到了似乎能操縱整個遊戲的主持人,竟然慌忙不迭不知所措的殺了他,感覺有點我們中國人說的殺人殺紅了眼,那種相似的慌亂狀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我是測試狂」小組,也做了很多測試,往往涉及到智商情商方面,自己騙自己,拼命往高上面靠,實在低了就安慰自己說這肯定不准,而到心理方面,更多是玩的心態一笑而過。看完《死亡實驗》發現,生活本來就是一場遊戲,都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模式進入,慢慢的融入遊戲,和我們的處境有太多相似,也許沒有這麼暴力殘忍,我們會和電影中實驗人員一樣,很自然的融入體制、服務體制,當我們也有了一身「制服」了,在封閉的空間,我們內心的惡魔也會滋生蔓延開來,也許在走過的身後,鮮血流滿了地。而在群體之下會變本加厲,這讓我想起了勒龐的《烏合之眾》,勒龐說,群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群體感情的狂暴,在群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和心懷妒忌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等等。

在《死亡實驗》中,集體無意識的狂躁會讓膽小的警探扮演者開始做出欺騙、恐嚇、殺人、強姦等等平時絕對做不出來的事情,而且到了一種從來不考慮後果的地步。想來,一個個小小的自我會迸發出多大的惡的力量,而群體下來則更為恐怖,也許這是這部電影讓我們來思考和反省的。不過,中國古代聖賢提供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簡單卻又難做,兩個字:慎獨。這有點像大半夜對著鏡子三省吾身,估計大部份人會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話說回來,這個「史丹福監獄實驗」不僅出了書,拍了電影,給人深深的震撼,聽說一個樂隊的名字來源於此。「史丹福監獄實驗」樂隊還發了好幾張專輯,我這邊能看到的1994年的同名專輯《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1995年的《The Gato Hunch》,1998年的《Wrecreatio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