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and Death

南京!南京!/CityofLifeandDeath/NankingNanking

7.7 / 9,306人    Hong Kong:132分鐘 | Argentina:132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 France:133分鐘 | USA:133分鐘

導演: 陸川
演員: 劉燁 高圓圓 秦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胤祥

2009-04-23 05:11:51

南京!南京!:陸川的歷史景片【兼答部份豆瓣網友質疑】


【看來還是得更新一句,這是最後一句:不要把我當影評人,真正的影評人是什麼樣,請去看這裡:http://blog.sina.com.cn/oscar_award】

【鑒於現在我自己的回覆比文章本身都長了,於是不再更新對質疑的回覆了。如果有叫戰的,歡迎新開主題討論。不是我要當縮頭烏龜,只是覺得這個樓已經太高了,再爬下去於己於人都不方便。拜託諸位了。】
————————————————

今天《南京》全國首映。陸川導演的第三部作品。非常遺憾,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影片。於是我對《約翰·拉貝》的期待變得更高了。簡而言之,看過《南京》之後,我可以確定的是,《尋槍》基本跟陸川作為導演的關係不大;而《可可西里》裡的問題依然延續到這部片子裡。實際上無論是《可可西里》還是《南京》,陸川在劇作上有重大缺陷,而非常令人不舒服的是,陸川總會站到一個道德上的制高點,讓人難於對他的影片提出批評。比如我們會因為《可可西里》的艱苦而對它保持尊敬,或者因為《南京》的勇氣對他大加讚賞,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掩蓋陸川作為編劇和導演的嚴重失敗。

先解釋一個概念,什麼叫做「景片」。還是找百度的解釋:景片:舞台上佈景的構件,上面繪有表示牆壁、門窗、山坡、田野等的圖案和景物。在《南京》這裡,這部電影就呈現給我一種這樣的感覺。當然那個南京城是搭建出來的,而我想說的是,這部影片把南京城抽空到一個懸浮的位置上,根本無法落到實處,換言之,它割斷了所有歷史和現實的連接。至於為什麼,我後面會詳細論述。

首先要分析的是這部影片的敘事策略。當然要指出的是,這部影片與以下這些影片有著直接和明確的關係:《集結號》、《鬼子來了》、《硫磺島家書》,甚至《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單》。於《集結號》而言,這部影片顯然從屬於集結號開創的中國戰爭片序列,而非我們耳熟能詳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換言之,《南京》與《血戰台兒莊》之類影片已經沒有任何聯繫。這一點從視聽語言上表現的很明顯,與馮小剛類似,《南京》前40分鐘的戰爭場面顯然是來自好萊塢戰爭片的視聽風格,這包括手持攝影機,低飽和度(在這裡已經是某種黑白片)和空間的設計(想一下《拯救大兵瑞恩》最後的那場戰鬥)。於《鬼子來了》而言,顯然黑白片是一個很明顯的關係,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兩部片子同有反主流敘事的特性,也就是說,無論姜文還是陸川,都講述了一個與主流敘述中完全不同的抗日戰爭背景下的故事。而於《硫磺島家書》而言,最重要的是視角上的關係:日本人的視角。無論是伊斯特伍德還是陸川,都選擇了並非從屬於他們自己視點的角度——日本人的視點。這就是最有趣的一點。

那麼我們來看看陸川的敘事。前40分鐘是主要的戰爭場面,很奇怪的是,在我個人的觀影體驗中,我感到導演把我的認同引向日本人一方,看到30分鐘的時候我還在想,怎麼還打不下來?然後才發現,我應該認同的是中國一方——這倒不是說陸川有什麼錯誤,挑戰觀眾的常識和心理預期本來就是很勇敢的行為。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國一方的視點就太奇怪了,首先,名列主演第一號的劉燁在40分鐘就犧牲了,那麼之前在他的視點上花的筆墨就全部作廢——雖然後來被「小豆子」繼承了,但是仍然看著很不舒服;其次,中國一方的第二個視點是范偉扮演的唐先生,這個人的的行事倒很像《鬼子來了》裡面的馬大三。更加有趣的是,姜文和陸川都在影片結尾處給了這兩個人「懲罰」。我並非認為視點一定要統一,但是《南京》的問題在於,如果要用兩方視點的話,那麼導演的認同導向上就出了問題。比如在前40分鐘裡,中國一方的視點幾乎不成立。而在這期間觀眾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認同了日本一方的視點,後來再出現中國一方視點,已經先在地不對等了。至於視點對等,我想《最長的一天》會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然則陸川雖然要的不是全景,但是無疑在這一點上犯了嚴重錯誤,視點之間的轉換極其突兀。我不得不說這是劇作上的最大問題。

既然如此,那我們看看導演確立的優勢視點——日本一方的視點,陸川講了什麼故事。(再次聲明,我並不認為選擇日本視點有什麼民族感情之類問題,我是就事論事)可以看出的是,角川是全片中唯一擁有完整視點的人物。從這個角度來講,角川的心理變化是本片真正的故事。實際上,《南京》一片與《硫磺島家書》更為直接的一個關係是,它們共同的訴求是完成對日軍的「去妖魔化」處理。所謂的「屠城」在《南京》中不可見,而「殺人」則呈現為消滅中國軍隊,以及消滅難民營中的中國軍人,這是「去妖魔化」的一個方面。而另一面,顯然慰安婦的層面是被拿出來講述的,這構成了故事後80分鐘的主要衝突。我不想對此過多評論,然而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是,殺人和強姦構成了《南京》故事簡單化的一個方式。

在此我想引用王炎先生《奧斯維辛之後——猶太大屠殺記憶的影像生產》一書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討論(見該書111頁《對話:納粹屠猶與南京大屠殺之比較》。王炎的主要觀點是,屠猶在西方語境中是一個非常具有生產性和複雜性的討論空間,而中日對南京大屠殺的討論常常糾纏於細節和真實性的爭執。當然全書對這個問題作了十分深入且有見解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讀一讀。在這裡我想指出的是,就《南京》一片而言,陸川的策略也是相同的——繞開細節的爭執,比如人數,方式,真實性;而將這一事件處理為一場戰役:日軍攻克時為中國首都的南京。而這一戰役並不比其他任何一場抗日戰爭(似乎我應該用的詞是中日/日中戰爭)中的戰役更具備可言說性,換言之,南京「大屠殺」並沒有比其他任何一處城市的淪陷更為悲慘。那麼結合前面的視聽分析,或許陸川通過這種軍事片的視聽風格,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把南京大屠殺在二戰和中日戰爭之中重新定位。

這就是我把《南京》指為歷史景片的最終原因。陸川的訴求顯然不是血淚控訴式的言說,而是他對「南京大屠殺」的理解。相對如《浩劫》中將屠猶神聖化的訴求,陸川卻在對「南京大屠殺」去神聖化(當然我必須聲明這不是我指責本片的原因)。如果陸川想要完成這一目的,那麼他顯然是失敗了。《南京》之中,南京成了一個懸浮的舞台,這裡只有一座軍營和一個難民營,於是陸川的訴求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說陸川是要從細節展示全景,那麼不幸地,他又失敗了。空間模糊,視點混亂,劇情支離破碎——他想說什麼?我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表達。去看看網上的影評,我很驚訝地發現,大家都看到這部影片的視聽呈現里不存在的東西——既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去看這部片子?

很遺憾。陸川這部《南京》真是令人失望透頂。它充其量是歷史景片而已,景片之前,連情節劇都沒有發生。我必須指出的是,網際網路作為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尤其是反日情緒最集中的地方,而同時網民和影院觀眾的高度重合,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南京》會是一個合適的文本。但是同時,我並不相信這個文本能夠滿足,或者迎合這一觀眾主體的訴求。雖然陸川在片中劉燁光榮犧牲的時候讓等待屠殺的中國軍隊喊起了「中國萬歲」的口號,但是我相信這一口號不及《色戒》裡頭那句「中國不能亡」。關鍵問題在於,當觀眾希望去找一些感動和煽情的時候,他們顯然很難找到,或許那些說被感動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感動了。只是最後那幾張相片小小地煽到了我一下,然後不幸被我發現,不是相片的問題,而是音軌里煽情的小提琴。

言而總之,這部片子砸在劇作上。陸川大人,下次您拍片還是請個編劇吧。於是與《可可西里》的評價一樣:精神可嘉,水平著實有限。也許對南京大屠殺而言,我們需要的還是《約翰·拉貝》那樣的情節劇。

————————————————————
答部份豆瓣網友質疑:
1、《約翰·拉貝》似乎只在柏林上過,所以我還沒有看。另外我不認得導演,也不認得發行方的人,所以我不是托。至於引起歧義的話,我想解釋一二:
為什麼我說需要的是《約翰·拉貝》這樣的情節劇——參見《辛德勒的名單》,《黑皮書》,《偽鈔製造者》之類不勝枚舉的影片,再三考《色戒》——以上這些都是情節劇。首先我談到網際網路和中國民族主義的關係,情節劇不是下等的東西,而是某些東西的載體。可能我的判斷——觀眾去影院看《南京》是為了某種感情宣洩,那麼負載這一訴求的最好方式是情節劇,而不是《南京》這樣一部影片。
另外,《約翰·拉貝》還沒上映呢,怎麼這麼多人說它比《南京》爛?這個叫不叫先入為主?還有,我說《約翰·拉貝》好了嗎……

2、關於視點這個問題
我並沒有認為陸川的操作方式不可以,而是在說他在視點的轉換上操作的不夠好,中日雙方的試點究竟要不要對等,或者說不對等究竟對不對,我沒有下這個判斷。我的判斷是,僅從電影敘事來講,《南京》裡面視點是有嚴重問題的。當然,這跟個人觀影習慣有關係,我對視點比較敏感,就多說了一些。

3、關於文中提到的其他文本
首先,對比分析是一種很常用的分析方式,如果不認可這種分析方式,那我無話可說。其次,如果這樣是炫耀,那我繼續無話可說。當然,前提是,有請不認可的網友證明一下,《南京》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一個前無古人的天才作品,它跟世界電影史上任何一部之前的電影都沒有任何關係。
另外要說的是,「有關」只是「有關」,不是借鑑不是模仿不是挪用不是抄襲。退一步講,做做比較總是可以的吧,不然討論很難進行下去了。
當然我開的這個文本群肯定是不全面的,在「有關」的意義上肯定還有更多的提供討論入口的文本。

4、關於那些要我拍出比《南京》更精彩的電影的要求
我承認我拍不出。

5、關於刪減的問題
如果有導演剪輯版,那自然是要納入討論的。但是問題在於現在我只能就這一個文本進行分析和討論。這個要求太高了。

6、關於《尋槍》的問題
《尋槍》在多大程度上是陸川的作品,多大程度上是姜文的作品,這個很難說。需要更多的資料。然而從《可可西里》和《南京》來看,當然首先題材不一樣,但是其中的劇作明顯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7、關於《南京》是不是賣錢的問題
不賣錢他上院線幹啥。
另外上院線的和賣錢的未必是商業片……我以為這個不用說了的……電影的一大屬性就是商品屬性啊……不賣錢不上院線那還叫電影麼,那叫家庭錄像……

8、關於我是不是裝逼犯的問題
首先說明我確實是學電影研究的。其次,這是些寫文章的問題。如果不重述情節描述感動就是裝逼的話,那我就是在裝逼。如果看電影非要被感動的話,那我要說我沒在看電影,我在閱讀電影。
接著再聲明一句,我不是影評人。寫過的影評統共發出來過兩篇,水平有限,拜託請千萬不要給我扣帽子。

9、關於冷靜、客觀、評分的問題
我承認我給兩星低了點。那我就改成3星吧。比起某些片子來,《南京》還是要好很多的。
我從來沒有說我客觀。我也從來沒有說我冷靜。我當然是被片子鬱悶到了才要出來說話。我對陸川沒成見,所以我沒有挑更多的刺。比如我現在挑一個:去看過的朋友們可以出來說句話,音效是不是很粗糙?音樂是不是模仿痕跡太重?

10、關於《現代啟示錄》的問題
是這樣,我先看的《現代啟示錄》,然後看《野戰排》、《獵鹿人》都感覺不是特別好了。《現代啟示錄》在戰爭對人的異花上做的很深入,這一點我還沒有看到寫的更好的。那麼我想它應該是部好片了。當然我認為它後半段不好看。

11、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問題
我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和資料工作,沒有什麼發言權。不過還是想說一句,南京大屠殺本身和對南京大屠殺的書寫是兩個概念,這其間的問題肯定不能簡單對待。拿屠猶來做比較是一個有啟示的參照。然則比較有趣的一件事是,我們這邊的歷史書寫很少會將中日戰爭/抗日戰爭放置在二戰的全球語境中進行討論,或許這裡面會有一些後冷戰的參數。這個問題還需要讀很多的書,我把問題放這兒好了。有見解的朋友們可以出來說說話。

12、關於影評的問題
這TMD是一篇影評,不是論文。這是看完電影以後二十分鐘坐這兒敲的,不是正襟危坐看二十本書五十部片兒寫的電影研究論文,這事兒都整不明白就別來咋呼了。

13、關於有人要我回答的問題:
「LZ同志,我給你兩點建議,下次你試著分析(實在抱歉,你還配不上這個詞)一部電影時,千萬別雞巴搬理論,也別揪出其他電影做類比。電影從來就不需要理論支持,所有的研究只對電影史起到歸納而不是推進的作用,而歸納的結果,就是用來毒害你們這幫對電影製作完全不明所以的「研究者」的。
  電影唯一需要學習的是技法,細微到電影各個技術部門的技法,加上導演的技法、編劇的技法,所謂的電影美學、藝術學……統統都是扯淡。
  
  知道最搞笑的是什麼嗎?你用視點的轉移來衡量敘事效果的好壞,對於一切已成史實的戰爭題材影片,所謂的干擾事件、第二幕高潮都是已知的,唯一能夠引起敘事改變的便是視點。陸川只是選取了他認為正確的視點,並且是在收集確認了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就算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心理預期,那也是我們國家長期以來的宣傳策略給民眾造成的認知上的單一性造成的,而陸川在得到這個難能可貴機會的同時,還不忘試著扭轉一下這種誤區,結果卻被你這種不入流的影評人搞出這樣一篇垃圾來諷刺,實在是天大笑話。」

1)我不配分析,你配分析麼。你拍我的這塊磚是不是在分析?
2)「電影從來就不需要理論支持」。這句話我就不批了,可笑。
3)「電影唯一需要學習的是技法」你看,你根本連film production和film studies都分不清,為了避免歧義我把英文寫在這,大概你又要說我愚蠢了是吧。你以為電影研究就不學技術部門的技法麼。你要說藝術學是扯淡,那你打擊面就太大了,中國這麼多人學一個扯淡專業,你罵誰呢。
4)「用視點的轉移來衡量敘事效果的好壞」,你要是覺得整個敘事學理論都是扯淡我也沒辦法。這一點我不跟你爭了。
5)「對於一切已成史實的戰爭題材影片,所謂的干擾事件、第二幕高潮都是已知的,唯一能夠引起敘事改變的便是視點。」好,這句話還有點料。但是同樣的視點下情節構成還是可以有很大的差異,換言之,導演從這個人物的視點,給觀眾看什麼和不給觀眾看什麼,是會有很大差別的。「唯一」二字顯然太過武斷了。
6)「陸川只是選取了他認為正確的視點」,我可沒說陸川選的視點「不正確」,我只說他做的不流暢,看著很彆扭,他用什麼視點,這個不具備價值評判的空間,只是說,用的好不好,是可以評價的。
7)「就算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心理預期,那也是我們國家長期以來的宣傳策略給民眾造成的認知上的單一性造成的,而陸川在得到這個難能可貴機會的同時,還不忘試著扭轉一下這種誤區」
請問你有沒有看我的文章,我談到了陸川反主流敘述的訴求了。另外你有沒有看我的這麼多回復,對南京大屠殺的「書寫」和話語生產是另外一回事——好吧你不認真看,我也不認真回了。再寫下去,回復都要比文章長了。你沒有看回復吧,我可聲明了,我不是影評人,千萬別抬舉我。下次再拍煩請抽空好好看看討論。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