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 搏击会(港) / 斗阵俱乐部(台)

8.8 / 2,326,816人    139分鐘 | 151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大衛芬奇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艾德華諾頓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9-05-02 07:27:31

愛心團體還是搏擊俱樂部?



《搏擊俱樂部》在開始時傳達著一個明顯的諷刺:現代人只能靠著消費主義來尋找自我。諾頓挑選「能體現自己個性」的各種傢俱來獲得滿足感,這是對機器般單調 無聊 卑微 生活的心理補充。

而諾頓的另一個自我,泰勒德頓,卻希望直接與這個社會體系對抗:對說教的電影感到厭煩,於是惡作劇般地偷偷加入色情片段; 對上流入士的聚會感到噁心,於是向點心上撒尿; 尤其是對現代人的基本要求——西裝打領、皮鞋錚亮、面目和善、彬彬有禮、避免衝突、厭惡暴力——的反叛,產生出的搏擊俱樂部,更是得到大多數強烈需要突出自我存在感的「社會邊緣人」的認同。

然而,隨著搏擊俱樂部在全國範圍內影響的擴大,單純的暴力擊打已無法滿足他們,暴力的快感像毒品一樣,暫時地滿足了他們,卻引發出人們更深、更強烈的破壞的慾望。他們不再僅僅是在夜裡地下窖中脫離社會體制的發洩,而是開始針對這個社會——循規蹈矩生活著的人;這些衣冠楚楚的人們所精心愛護、為之驕傲的車;堂而皇之欺騙大眾的飛機安全手冊;被大眾所認同的「先進東西」電腦,和傳統價值觀所認為是「美麗的」市中心雕塑……這時,諾頓一方面感到這不正常,已經out of control;另一方面,他沉溺於領導這場反叛給他帶來的滿足感,越發地囂張。

讓我感到可笑,和討厭的是,對於俱樂部裡的其他成員來說,搏擊俱樂部的強調個人的本初意義已蕩然無存。俱樂部一軍事化,每個人又成了零件的一部份,成了炸藥生產線上的一個工人,或是去實現長官計劃的一個小分子。搏擊俱樂部應是鼓勵人們自由地創造發洩或破壞單調生活的形式的,它應該讓人們意識到這一點,而不是組織化。

可笑的是,任何一種好的形式,一旦大型化、組織化、推廣化,都避免不了這條路。看電影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工會」。工會原本是鼓勵工人們自由地表達想法。而現在呢,一變成熟,有了清楚的分工和明顯的層級後,工會變成了能和資本家們對抗的有機體,它會為了整體利益而與資本家妥協,個體的意願,如果不符合大眾,便被無情地抹殺了。(阿吉里斯行為組織學的奠基作《個體與行為》就明顯不過地提出,成熟的組織和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相悖的。)

所以看到俱樂部成員無論對何種問題,只會機械的背「第一條,絕對不可以質疑任務本身;第二條,……」時,我真是無語了。最明顯、最諷刺的事情是,當BOB被打死後,有的成員提出埋掉屍體,毀滅證據,還得到了大家的贊同——看看,一個原本重視個人的溫馨的小團體,是如何發展成為了整個組織的利益而抹殺個人的!幸虧諾頓提醒大家「他有名字,他叫BOB」,而這一舉動,竟然導致最後每個人都機械複述「他有名字,他叫BOB」!! 比起公司來,這種組織更像是一種能控制人的思想,洗腦並把人物件化的機器!

關於結局,有幾點想法,首先,
——和「愛情」有關——————

總覺得很搞笑,最後把「愛情」摻進來。我很疑問,諾頓對瑪拉,真的有「愛情」嗎?看看整部影片,女主角起到什麼作用了嗎,對諾頓有任何影響嗎?沒有。(對諾頓有影響的只有泰勒)她只不過是諾頓的性伴侶,諾頓去找她真的是因為愛她?我沒看出來,我看更像是「要對上過床的女人負責」這種傳統觀念的驅使。非得把「愛情」充當諾頓阻止泰勒繼續破壞下去的原因——就好像沒人會相信一個人單憑著社會良知就能戰勝自己破壞、暴力的衝動,必須有個依託才行。「愛情」,就是最常用,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藉口。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諾頓與泰勒的最後對決,諾頓想自己口裡開了一槍,死去的人是泰勒。有意思。當個體不得不面對死亡時,會有幾個人會保留自大,個性,叛逆的泰勒?人類還是會選擇更傳統,更善良的一面,不是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

——已經沒法走回頭路了——————

電影的最後,諾頓和女主角手拉著手,看著窗外一幢幢大樓倒下,這時放起了歡快的音樂——為什麼是這樣!?He should be ashamed of himself!諾頓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才對(把大樓破壞掉就能建立更美好的社會嗎?),為什麼是歡快的歌曲+爆炸的畫面,一副很美好的樣子?導演最後還是做出了用破壞來表現自我、毀掉物質生活的選擇嗎!?
為什麼!?無論如何,大樓倒了,還是需要重建的吧。再反對全球化,也阻擋不了全球自由貿易。再怎麼痛恨電腦,我們已經離不開它了。再怎麼破壞公司制度,人們最終還是會選擇最有效率的那一個。不是嗎?我們無法走回頭路了。人類已經離不開物質生活了。

大衛芬奇的「搏擊」更像是隔段時間就發生的經濟危機:它破壞現有體制,它讓人們反思,它毀掉一些因過份追求效率而造出的過多的物質。它有它的意義。但是,它卻不是常態,人們會繼續走下去。(正如同你生氣、發洩、暴力完後,還是要接著工作下去,接著依賴物質下去,接著生活下去。)
所以說,我如果得了絕症,我會選擇愛心團體,而不是選擇加入搏擊俱樂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