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第十四道門--Coraline

鬼妈妈/卡罗琳/卡罗兰

7.7 / 264,669人    100分鐘

導演: 亨利謝利克
編劇: 亨利謝利克
演員: 達科塔芬妮 泰瑞海契 珍妮佛珊德絲 Dawn French Keith Davi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灰馬鈴薯

2009-06-08 09:57:51

好小孩的日記——《鬼媽媽》


好小孩的日記——《鬼媽媽》

    亨利·塞里克此前導演停格動畫《聖誕夜驚魂》,蒂姆·波頓的名頭蓋過他,但他能夠與波頓相通的才華畢竟在,那是暗夜裡製造華麗的才華。《鬼媽媽》的開頭,一片蕭索的小鎮,破羅孤零的「粉紅宮殿」公寓,照例是哥德風的黑暗格調,此後故事中的各種鬼怪、動物、奇境,都透露出導演心底一種艷麗與繁複。
    塞里克在這詭譎的氛圍里,講了一個關於小女孩卡洛琳的成長的夢,夢的樣貌是隨想像力天馬行空的,但對成長各處痛楚的點撥,都顯出一種無可辯駁的真切感。

   卡洛琳隨編寫園藝書籍為生、然而事業失意的父母搬到遠離城市的鄉下,住進租金便宜的「粉紅宮殿」公寓,父母頭疼於自己要出的書,對卡洛琳疏於照顧,卡洛琳在房間裡晃蕩時,發現客廳牆上有一扇小門,白天門是被磚頭堵住的。晚上,門裡鑽出老鼠,引睡夢中的卡洛琳鑽進洞裡,來到一個鏡像世界,這裡頭一切都完美極了,媽媽會做好吃的飯菜,爸爸風趣而多才,粉紅公寓外的花園被整修得美不勝收,自己的臥室也像個公主房。然而不久,卡洛琳發現這美麗幻境的秘密——造出一切誘人東西的好媽媽,原來是渴求管束小孩,並稱這管束為「愛」的老巫婆,她要卡洛琳留在美麗世界,代價是像木偶一樣挖掉眼球,換成無神的紐扣,並且永遠「聽話」,永遠接受自己給與她的「愛」。
     這種「愛」在我們的生活隨處都是,媽媽罔顧孩子有自己的靈魂,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並要求他們表現出自己想要的模樣,但若是不聽話,絕對用最嚴厲的方式使之就範。電影裡巫婆嫌小男孩韋比講話太多,便縫了他的嘴,嫌他不會笑,便將他的嘴腳縫得翹起來。
    於是孩子們便不得不在媽媽的「愛護」下成長,並成為精神的遊魂。卡洛琳在一面鏡子裡發現真實世界裡失蹤的幾個孩子的鬼魂,鬼魂告訴卡洛琳,巫婆靠好吃好喝好玩騙他們進了這個美好的幻境,用紐扣縫了他們的眼睛,囚禁他們,並「在這裡吃掉我們的一生。」
    如今的小孩,生活條件好,好吃好喝好玩的伸手即有,然而他們也要按父母的要求,被劃定目標,數學、美術、音樂、舞蹈、表演、體育,所有原先可以拯救、造福靈魂的東西,統統成為「美好未來」的保障,小孩以後靠這些可以成名謀利,家長便也因製造了如此優秀的產品而無限自豪。
    如此,代價便是喪失靈魂。影中卡洛琳為了救出那幾個被囚禁小孩的鬼魂,與巫婆打賭費盡力氣要找回來的幾個小圓球,便是每個小孩的靈魂。然而起初喪失了的靈魂,是不能被尋回的。卡洛琳千辛萬苦找回來的三個小球,最終是化作一堆碎片。
    《鬼媽媽》靠一個童話故事,討論每個家庭中最迫切的現實:像粉紅宮殿中小門那頭的巫婆媽媽對孩子的培養與包裝,不是「愛」而是對孩子們靈魂的摧殘;像真實生活中的爸爸媽媽對卡洛琳完全忽視,也是會叫小孩荒廢的。這中間的平衡究竟如何尋得,影片只提供一個思考的引子,答案還需要大人小孩一起努力去尋。
    我們也看得出,導演是傾注了對成長中孩子們的關懷的。
    如今我們的動畫片,盡皆傻乎乎靠愚蠢的把戲糊弄小孩子。他們竟不曉得,好作品首先是要對得起自己一份藝術的良心,蒂姆·波頓、皮克斯、宮崎駿、萬籟鳴、特偉……以及一切優秀的動畫作者,都是要將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想要表現的靈魂一角,用最精湛的技藝承托起來。
    我們為兒童的作品,根本不曾在最淺顯的層面上觸及靈魂的話題。怕孩子不懂?那是因為我們的創作者自己首先過於單薄,過於懶惰,不願動腦筋、也無力深究這些意義重大的話題。所以我們現在的動畫片,統統愚蠢透頂。



題外話:

     我長大的過程中,聽過范曉萱一首《好小孩的日記》,那時她是被唱片公司包裝成健康的「萱萱姐姐」,她用「健康」的歌聲如此唱:「要吃肉,還有青菜,不管愛不愛。不餓肚子, 不吃太飽,準時吃三餐。多運動、多喝水,少吃糖、少蛀牙,做一個健康活潑的好小孩。」此後看見乖張的紋身、詭譎的染髮、八個耳洞的范曉萱,原來單純美麗的形象傾塌了,卻深深被她這真實的一面吸引,看到她「不聽話」的靈魂開了花。於是也便明白,此前的「小魔女」,竟是唱片公司搭造起一種偽飾的愛,是要與巫婆媽媽一起囚禁小孩的。
    根本沒有「健康活潑的好小孩」這回事,學校里「三好學生」長大後發現那不過是利慾爭奪的肇端。《鬼媽媽》心裡頭的鬼,就是為孩子靈魂裹小腳的慾望,然後給這靈魂鑲一雙精緻的繡花鞋,那裡面究竟是怎樣的骨折、扭斷、矯揉造作,鬼媽媽看不見,鬼媽媽無所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