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打擊楽楽

2009-10-19 07:13:52

一個時代的革命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看完《死亡詩社》之後,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現實與夢想之間的矛盾。電影中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更多的則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此消彼長。這是七個男孩與一個老師的故事,不可否認他們對生活都充滿了激情,他們漸漸的敞開心扉並努力的接近自己的夢想,即使在外人看來他們的激情都那麼不可理解,甚至不為這個時代所接受。然而在結尾,現實的殘酷打敗了理想的美好,尼歐的突然離去彷彿一瞬間結束了所有人的夢,但是當學生們站在課桌上向基丁老師送別的那一刻,卻再一次讓我們對理想產生了希望。這部影片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悲劇與喜劇之間的劃定,給與了我們更多的思考。
(1) 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兩個同是教授詩歌的老師身上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從基丁老師要求學生撕掉書頁的那一舉動便可以看出,基丁老師心中的詩歌教育不應當是教授理論,它更傾向於讓學生用詩化的語言解放內心的情感。而另一位老師則不然,可是說這是一位相當中規中矩的老師,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很顯然後者更符合當時教育的要求。1959年的威爾頓學校以其凝重嚴厲的教育風格而受到人們的尊敬,正如那四面旗子上所寫的那樣: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它以名牌大學的升學率為傲。而基丁老師的創新教學正是渴望突破這種傳統,相比較之下則更為追求不為世俗所壓迫最純淨原始的靈魂。最終基丁老師的離開不單純是尼爾之死的「替罪羊」,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他成為了傳統教學觀念與創新教學觀念的犧牲品。這使人聯想到如今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近年來我國多次提倡素質教育,渴求藉助學校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得到全面的發展,然而現實中絕大多數的學校卻仍是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進行應試教育,至少教育的天平仍是傾向於應試,語數外成績仍然是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主要標準。基丁老師就好比一個徹底貫徹素質教育的教師,以鼓勵學生自由發展為目的進行教學的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是對學生有利而無害的,但是素質教育的見效終究不如應試教育來的快。於是學校往往會以應試教育的形式提高昇學率,最終得到更多的物質上的收益。這樣素質教育便往往只能是掛著虛名了。但是,我仍然對「基丁老師」抱有希望,至少在一段時間以後,當越來越多的「基丁老師」出現時,不論是素質教育也罷,解放靈魂也罷,終將不會是一個個別行為,而會成為一個現象,在教育中傳承下去。

(2) 尼爾的夢想悲劇
想必每一個觀者在觀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都會對尼爾的夢想悲劇充滿了震撼。尼爾的死不僅僅是整個故事的轉折點,更直接深刻的體現出了夢想和現實之間那條深深的裂縫。尼爾是七個年輕人中最為活躍的一個,他和基丁老師走得最近,也受其影響最深。尼爾在七個年輕人中第一個提出要效仿基丁重新開辦死亡詩社,對自己的夢想是那樣的執著與熱情。尼爾的矛盾正是他的夢想與父親眼中傳統的價值觀之間的矛盾。這一點不得不提到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工業革命之後,人們眼中的教育觀念更傾向於培養現實所需要的人。更好像是把學生裝進機器里進行統一的灌裝在同一提取那樣,按照社會所需要的那樣來改造加工。這無疑是悲哀的,用來改造社會的人類卻被現有的社會所改造。尼爾父親的價值觀更符合於這個時代,也是這個時代的主體教育方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尼爾臨死前仍戴在頭上的那束演出時的花圈,對守舊教育最有力的諷刺。是誰殺死了尼爾?在校方和尼爾父母眼中是基丁老師殺死了他,是基丁老師濫用自己的教師職務,慫恿尼爾追求不切實際的夢想而直接導致的。而在尼爾的同學,同是死亡詩社的成員的眼中,殺死尼爾的正是尼爾的親生父親,是這個自以為自己對兒子百般愛護的父親逼迫尼爾不得不用子彈結束掉自己曾那樣熱衷的演員夢,那樣青春洋溢的生命。事實上,我認為尼爾的夢想本身就是個悲劇,基丁老師沒錯,尼爾父親也沒錯,錯就錯在這個時代,這樣的教育社會環境。也許是相互影響的緣故,尼爾和基丁都是勇敢的,他們都選擇了與這個時代的傳統觀念進行抗爭。他們的夢想不容於這樣的教育社會下的價值觀,但是他們仍舊積極努力的去突破傳統的現狀。這樣更像是時代的革命者,用自己的流血犧牲去激發更多人革命的意志,當所有學生都站在課桌上的那一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