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秒速5公分--5 Centimeters per Second

秒速厘米/秒速五厘米/秒速公分

7.6 / 48,840人    63分鐘

導演: 新海誠
編劇: 新海誠
演員: 水橋研二 近藤好美 尾上綾華 花村怜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比黑更黑

2009-12-13 18:48:04

兩年前的評論。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


終於是把三部曲看完了,內心圓滿又憋屈。這樣的青春和文藝臉到底要怎麼擺出來才好嘛,可是平白有種「現在不說就再也沒有機會說了」的心情,果然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呢=_,=

第一部櫻花抄是我看來做的最為飽滿充實細膩流暢的一篇。手拉手上下課並排跑過林蔭道的相濡以沫被一點點慢慢燉出來,絮絮叨叨的課下交談或認真倔強的兩手緊握,都在男孩不急不緩的內心獨白中靜悄悄翻過,充滿了細節性的真切。電話亭中無聲的飲泣和門背後沉默的逃避對之前從容的青春來了一回逼仄的堵塞,所以之後的電車情節本來應該是觀眾意料中一次鋪陳累積過後的正式情感碰撞或釋放,卻沒想到交通能比焦急的心情堵得還要厲害。那種漫長索然的等待讓大多數人都起了共鳴不用說,遠野被風吹走的信算是把這樣一個悶騷少年沉默糾結的心思煽成了一個小高潮,因此之後的會面才會有那麼隱忍的痛楚感,卻又是異常理所當然的安心。
櫻花樹下踮起腳輕輕一觸的吻,算是如BGM般悠悠流動的全片中最稱得上突起的情節了,一霎那世界靜止的感覺做的爐火純青,初戀的澄淨美好不真實統統正中靶心。分別時的一系列分鏡竟然煽出了完全預想不能的情,那一聲打碎清晨的鳥叫拉過不見邊際的天空,橫亘在這兩個都過於單純含蓄的小孩子當中,真的有種何去何從的感傷與開闊。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的歌聲接得恰到好處,讓人覺得故事就此而止也沒什麼不好,讓一段僅屬於記憶和時間的情感止息塵埃,免去之後巨大的人生。
在那個沒有手機等便利聯繫工具的年代,仍然可以那麼簡單地互相思念,不論結局。

第二部的重心完全遷移到了旁觀者式的花苗身上,不要說明里,連遠野的存在都抽象了起來,僅作為冒失單純死心眼的女孩子眼中那個溫柔神秘無比耀眼的暗戀對像被放在視角遠處。中途只是輕輕穿插了一點小小的伏筆與刻畫,比如文藝腔的無人簡訊和那模糊的幻境中無限驚奇的天與地。可以看出的是,遠野應該和明里斷掉了聯繫,原因仍然無從揣測,但心境上的變化卻極其微妙。畢竟在那個僅屬於他自己的世界裡,雲的彼端風的浪尖可以無比綺麗遼遠,身邊的少女可以無比溫柔真切,但那種夢境一樣的虛幻感卻緊緊圍繞在周圍。
花苗的故事很舒服,很親切,青澀甜蜜。藏不住秘密的簡單姑娘一旦暗戀起來都很熠熠生輝。與他漫步於同樣的道路與原野,和他生活於同樣的校園和街道,任同樣的雨水拍打過他和自己的頭盔,為了他幾乎有賭上自己將來那未知可怖的巨大人生的念頭,但卻訥訥地一直滿足止步於這樣的生活。把衝浪作為人生的歡樂與夢想,被大自然擁抱的一瞬間燃起了激情,想要打破一直以來的猶疑,卻終究只能在他平靜客套的眼神凝視下泣不成聲。其實最後的收梢我是有些不滿的,這麼單純天然的女孩子與其一直無望地暗戀下去倒不如用一個明知會被拒絕的告白作為初戀的結業來得好,畢竟大海還有那麼多的浪頭。而眼前這個少年已經接近自閉的世界裡,看不見她的好,不是她的錯。
當然我不得不承認,正太遠野君長成彎弓搭箭的美少年後,那集中於一點的專注表情實在很令少女心動。

第三部短短十來分鐘的片長讓我一度懷疑要爛尾。畢竟第二篇章對主線幾乎沒有多少詮釋,男主角卻已長成美青年,轉變的軌跡跟不上時光的跨度。我一向覺得時間和社會的力量都是極為強大和可怕的,所以看到這裡時也老早就相信男女主角不可能有結果,第二部時甚至有過女主角八成已經完全退場的念頭。因此開頭那個不算相逢的相逢看得我既突兀又彆扭,完全不明白新海誠想幹什麼。之後貴樹和明里那些零碎的目前狀態也多少有種不著頭尾的雲山霧罩,儘管學會了抽菸的遠野OL君弄到我心情甚為複雜......呃呃。
可惜,猜中了結局卻猜不著這前頭,我作死都想不到這麼些說不完道不盡填不滿理不清的一堆頭居然就被一個PV給搞定了......新海誠你好樣的,真好樣的(咬牙切齒)
PV堪稱神作中的神作,不用論證了。儘管很多人對於完結篇以這種形式來打發這一點非常不滿,但不巧這就正對了我這個MAD控AMV控的路,所以第三部真是讓我瞬間就死得挫骨揚灰文藝不滅呀啊啊TOT。那一系列神蹟般的鏡頭伴著無比契合的歌聲傳遞出的資訊和情感徹底地漲滿了眼前這個世界,沿著胸口一路鋪張下去,無法抑制。莫名其妙,原來如此。
我一直在四處尋找你的蹤跡。
曾滿心期待地劃開信封,挖空心思地構思筆下詞句,也許最終空了的不是信箱而是不知發送往何處的手機。從小丘遙遙望出去天是一片流光溢彩的藍,新面孔的少女追在他身後步履輕盈,她和某個不知名的少年並肩走過陌生的商店街。下一步該走向何方,該做些什麼,當初所確定的信念和現在所走的道路,不背離卻也不合契。
只有繼續在黑暗中前進,如同不管不顧劃開阻礙向天空孤獨地挺進的宇宙航行。
十字路口不斷到處張望的惶恐,周圍的小店超市一排排貨架隔開了視線,報紙的一角或者有熟悉的名字拼寫,等電車時的空隙看看鐵路的拐角。不斷在記憶中挑揀出無數幅寬闊的定格畫面往往只是為了拼湊一個小小的角落,直到發現那裡空蕩蕩一無所有。
其實並不是想追回什麼,也不是想挽救什麼,不過是隔著玻璃窗看見似曾相識的長髮和輪廓會猛地貼在了車門口,朦朧中設想有少女的身姿佇立於荒野應是輕撩髮絲手勢溫柔。櫻花散落的瞬間風聲羞澀起來,城市的冰冷空氣在指尖流連出寂寞。那些對白和麵孔已經淡化蒼白,只是會發現不經意一個舉手投足透出異樣的氣息,內心莫名地悸動。想找尋的東西已經不復記存,想記存的心情卻近乎永生。
我一直在四處尋找你的蹤跡。雖然明知你不會出現在那裡。

總體而言,第一部的厚實和第三部的驚艷算是很有趣的對比。雖然第三部正片部份似乎被人詬病但照我說這正片部份根本是徹底為PV出場服務的吧所以完全沒有問題呀只要死拜這PV的神奇強大就足夠了。相比之下第二部的特色和優勢就弱了點,單獨拿出來看會是蠻不錯的少女心情日記,但連在一起就有點線索鋪得不夠好的嫌疑,就算想讓PV一口氣表現出所有的懸念和衝擊也滿可以在第二部里把明里已漸漸開始轉移生活的重心或貴樹接近空想單相思狀態之類的什麼暗示得更明顯點嘛,囧。不過天空海洋少男少女無論何時都好贊就是了,TOT。

又,到後來遠野已經可以平靜地工作戀愛奔波生存,卻仍被人說內心的距離難以靠近,自己也壓抑地辭職,這一切的遭遇重看第二遍時總覺得清晰了許多。平凡人如明里,可以很簡單地度過人生每個不同的關口,尋找不同的旅途終點,最後在整理過去的塵囂時想起值得珍視的記憶默默回味,已然足矣。但遠野的偏執卻讓他從中學時代起就一直陷在所承諾過的自我世界裡,把夢中少女的剪影作為永不褪色的象徵一般。對他來說,人生的目標曾經只是很簡單的「成長到可以保護她」,為了所集中的這一點執拗地前進,直到快要忘記了本來的目的地,身體還在本能地向它靠近,卻沒有留意到周圍包括自己巨大而殘酷的改變。即使溫和的微笑利索的忙碌看起來都是那麼自然,內心被拘禁的人生絕不可能真正地坦然走下去,反而會越來越疲憊。
但即使如此,青春的戀情還是最美的呀呀呀,好內傷TOT。
所以,列車駛過時遠野最後的那個微笑,與其說是忘記過去放下包袱的象徵,我更願理解為是回憶起少年時代懵懂而純真的戀情而自然感受到的一種溫暖美好呢。如果回顧時覺得欣然,負擔便只能稱之為寶物,寶物更無從將人禁錮,卻會為人增值。(我到底在說什麼呀喂!這還算是在文藝腔麼!)

總而言之,新海誠什麼的,真是最美好又最可惡呀!(揮淚成河向著夕陽奔跑ING)

順便偷轉一下歌詞,最後的PV真是擺明了為這個服務啊啊啊orz

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歌:山崎まさよし 作詞:山崎將義 作曲:山崎將義

これ以上何を失えば 心は許されるの
どれ程の痛みならば もういちど君に會える
One more time 季節よ うつろわないで
One more time ふざけあった 時間よ

くいちがう時はいつも 僕が先に折れたね
わがままな性格が なおさら愛しくさせた
One more chance 記憶に足を取られて
One more chance 次の場所を選べない

いつでも捜しているよ どっかに君の姿を
向いのホーム 路地裏の窓
こんなとこにい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願いがもしも葉うなら 今すぐ君のもとへ
できないことは もうなにもない
すべてかけて抱きしめてみせるよ

寂しさ紛らすだけなら
誰でもいいはずなのに
星が落ちそうな夜だから
自分をいつわれない
One more time 季節よ うつろわないで
One more time ふざけあった時間よ

いつでも捜しているよ どっかに君の姿を
交差點でも 夢の中でも
こんなとこにい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奇蹟がもしも起こるなら 今すぐ君に見せたい
新しい朝 これからの僕
言えなかった「好き」という言葉も

夏の想い出がまわる ふいに消えた鼓動

いつでも捜しているよ どっかに君の姿を
明け方の街 桜木町で
こんなとこに來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願いがもしも葉うなら 今すぐ君のもとへ
できないことはもう何もない
すべてかけて抱きしめてみせるよ

いつでも捜しているよ
どっかに君の破片を
旅先の店 新聞の隅
こんなとこにあ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奇蹟がもしも起こるなら 今すぐ君に見せたい
新しい朝 これからの僕
言えなかった「好き」という言葉も

いつでも捜してしまう どっかに君の笑顔を
急行待ちの 踏切あたり
こんなとこにいるはずもないのに
命が繰り返すならば 何度も君のもとへ
欲しいものなど もう何もない
君のほかに大切なものなど
評論